日历翻到了1986年。
“傻柱菜”的名声早已冲出北新桥、前门、西单,在偌大的四九城餐饮界打响了自己的名号。何雨柱腰包里的票子越来越厚,信用社存折上的数字早已突破六位数,家里那部私人电话更是让他尝到了信息便捷的甜头。蹬了多年的破三轮早已退役,铃木摩托的轰鸣声成了他穿梭于城市之间的标配。
人有钱,胆气就壮;买卖顺,野心就疯长。
守着三家火爆的饭馆,何雨柱非但没有满足,反而觉得这四九城的餐饮市场,就像一块刚揭开盖子、香气扑鼻的红烧肉,他这才刚啃了边角肥膘,里面大块的瘦肉还多着呢!
“开!必须接着开!”何雨柱坐在西单分店二楼的办公室里,手指敲着桌面,对面坐着老王、马华等几家店的骨干,“柱爷我这手艺,咱这‘傻柱’的招牌,就值这三家店?屁!”
他目光扫过墙上挂着的四九城地图,上面已经被他用红笔圈出了好几个区域:“东四!鼓楼!菜市口!这些地界儿,哪个不是人流量大的好码头?咱们不去占,迟早有别人去!”
老王如今算是元老里的元老,管着北新桥总店,闻言有些谨慎:“老板,开新店是好事,可这人手……一下子铺太开,怕照应不过来啊。”
马华经过几年磨练,沉稳了许多,也开口道:“老板,各家店后厨的核心调料和火候把握,还得您亲自盯着才能保证味道统一,再开新店,您怕是得更忙了。”
何雨柱大手一挥,浑不在意:“忙?忙点好!忙说明咱买卖兴旺!人手不够就招!味道统一?那就定死规矩!老子就不信,把这炒菜的步骤给我量化到克,量化到秒,还能走样了?!”
他早就不是当初那个只凭经验和感觉炒菜的厨子了。生意做大,他也开始琢磨更“科学”的管理方法。他让马华配合,开始尝试将几道核心招牌菜的用料配比、下锅顺序、火候时间进行更精细的标准化记录,争取形成文字规范,方便培训和复制。
“就这么定了!”何雨柱一拍板,不容置疑,“先开两家!东四一家,鼓楼一家!地方我去踅摸,你们都给老子把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守好了,把人给我培训出来!”
说干就干!何雨柱再次化身“寻址狂魔”,骑着摩托,揣着钞票和香烟,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城略地”。有了前三次的成功经验,他选址的眼光更毒,谈判的底气更足。看中的铺面,租金合适就直接砸钱,遇到难缠的房东或者竞争对手,他也有的是办法应对——或利诱,或威逼,或动用如今越发广阔的人脉关系,总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过程不乏波折,但在何雨柱混不吝的作风和雄厚的财力面前,一切障碍都被强行扫平。东四和鼓楼两处位置绝佳的铺面,相继被他收入囊中。
接下来的流程已然轻车熟路:装修照搬成功模式,要求比西单店更高档;后厨人员以老带新,马华和老王各自负责培训一摊;前厅服务标准化培训,强调“傻柱菜”的品牌意识……
何雨柱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在三家老店和两家新店工地之间来回奔波。盯装修进度,面试新员工,敲定最终菜单,监督核心调料的配制……事无巨细,他都亲自过问。那股子拼劲儿和旺盛的精力,让手下的员工们都暗自咋舌。
1986年的秋天,东四分店和鼓楼分店,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食客们期待的目光中,相继盛大开业!
如同之前复制过的成功一样,凭借着“傻柱菜”早已打响的名头和何雨柱严格把控下的稳定味道,两家新店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地,再次引爆了当地的餐饮市场!门口排起的长龙,熟悉的赞誉声,哗啦啦的钞票流水,一切都如同昨日重现,只是规模更大,声势更浩。
站在鼓楼新店顶楼的窗口,看着下面蜿蜒的队伍和对面几家老字号饭庄门可罗雀的惨淡景象,何雨柱双手叉腰,胸中豪气干云。
第五家,第六家!
“傻柱饭馆”的版图再次扩张!
他的商业舰队,已经从最初的一叶扁舟,壮大成了一支拥有六艘主力战舰的庞大舰队,在四九城餐饮的蓝海上,劈波斩浪,所向披靡!
何雨柱知道,这依然不是终点。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一个更具野心的计划,开始在他心中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