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傻柱饭馆”如同三颗钉子,牢牢楔在四九城的不同角落,生意持续火爆,日进斗金。何雨柱每天在三家店之间奔波,累是累,但心里那叫一个痛快。可渐渐地,他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先是北新桥的老街坊,见了面打招呼不再是“柱子,忙着呢?”,而是变成了:
“柱子,今儿给我留份火爆腰花啊!就得意你炒的那口儿!”
“柱爷,你那麻婆豆腐,我家那小子隔两天不吃就闹腾!”
接着是前门分店,南来北往的客人,操着各种口音问跑堂的:
“听说你们这儿的‘傻柱菜’是一绝?都给推荐推荐!”
“对对对,就要那个……那个‘傻柱’做的回锅肉!”
西单新店更甚,有些穿着打扮挺时髦的年轻人,进来就直接点名:
“老板,把你们这儿最‘傻柱’的菜上两个!”
“我们就冲这名字来的,看看是不是真像传说中那么‘傻’得好吃!”
“傻柱菜”?
何雨柱第一次听到这说法时,正蹲在店门口啃黄瓜,差点没噎着。他琢磨了一下,乐了。
这他娘的,不就是说他何雨柱炒的菜,已经自成一派,有了名号了吗?!
以前大家说去下馆子,是说去“吃饭”,顶多说去某某饭馆。可现在,不少人直接说去吃“傻柱菜”!这“傻柱”二字,不再单单是指他何雨柱这个人,或者他饭馆的名字,而是变成了一种味道的代称,一种品质的保证!
这意味着什么?何雨柱虽然没念过多少书,但脑子活络。这意味着,他这“傻柱”的招牌,已经不仅仅是个招牌了,它变成了一块金字招牌!人们认的不是他何雨柱这个人(虽然也很重要),更认的是他炒出来的这个“味儿”!是这个味儿,被大家约定俗成地叫成了“傻柱菜”!
品牌效应!何雨柱脑子里蹦出这么个词儿(可能是从哪张报纸上瞟来的)。对!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个发现,让他兴奋得一夜没睡好。第二天,他立刻把三家店的负责人叫到西单分店开会。
“都听着啊,”何雨柱敲着桌子,眼睛放光,“以后,咱们不能光闷头炒菜了!得有点‘品牌’意识!”
老王、马华等人面面相觑,不太明白“品牌”是啥。
“简单说!”何雨柱大手一挥,“就是得让所有人一想到好吃的地道家常菜,就他妈想起咱‘傻柱’!想起咱这口独一无二的味儿!以后,咱们的招牌菜,对外就统称——‘傻柱菜’!”
他立刻下达了几条命令:
第一,三家店所有菜单上,最显眼的位置,加印“傻柱招牌菜”几个大字,下面列明火爆腰花、麻婆豆腐、回锅肉等核心菜品。
第二,跑堂的伙计招呼客人、推荐菜品时,必须带上“咱这傻柱菜……”的口头禅,强化印象。
第三,后厨出品,必须保证味道绝对统一!尤其是几家店都有的招牌菜,不能北新桥一个味儿,西单又一个味儿!他何雨柱要亲自把关,制定更详细的用料和操作标准。
“还有!”何雨柱想起个事,“以后咱们店里的围裙,都给我换成统一样式的,胸口就绣‘傻柱’俩大字!醒目点!”
他要让“傻柱”这两个字,无处不在,深入人心!
命令一下,三家店迅速行动。新的菜单印出来了,伙计们开始刻意强化“傻柱菜”的说法,后厨在何雨柱的严格监督下,味道趋向高度统一。那特制的围裙一穿上,伙计们往店里一站,“傻柱”的标志格外扎眼。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傻柱菜”这个名头,伴随着食客们的口口相传和店里有意无意的引导,迅速在四九城的饕客圈子里流传开来。甚至有些其他饭馆的老板,偷偷派人来买“傻柱菜”回去研究,试图模仿,可总是差着点意思。何雨柱那手对火候近乎偏执的掌控和独特的调味秘诀,不是那么容易学去的。
“傻柱菜”,逐渐成了好吃、实在、味道霸道的代名词。人们请客吃饭,会说:“今儿带你去尝尝‘傻柱菜’!” 而不是说去“傻柱饭馆”。
站在自己任何一家店的门口,看着熙攘的食客,听着他们口中频繁提及的“傻柱菜”,何雨柱心里那份得意,比数钱的时候还舒坦。
他知道,自己这买卖,算是真正立住了。不仅立住了,还他娘的立出风格,立出品牌了!
“傻柱菜”?
何雨柱咂摸着这三个字,咧嘴笑了。
行!这名儿,柱爷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