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单分店的开业,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又浇进一瓢热油,让“傻柱饭馆”的名声彻底在这四九城炸响了。开业头三天的火爆并非昙花一现,往后的日子,这家新店门口的长队,竟也如同北新桥和前门老店一般,硬生生地“焊”在了西单大街上,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线。
1984年的春风,吹拂着大街小巷越来越多鲜艳的招牌,也吹动着人们心中那股搞活经济的燥热。“傻柱饭馆”这三家店,就像是三个马力全开的火车头,拉着何雨柱的财富列车轰隆隆地往前狂奔。
每天清晨,何雨柱依旧蹬着他那辆破三轮,但路线不再是单一的北新桥市场,而是变成了在北新桥、前门、西单三家店之间的穿梭巡视。他得去盯着进货,看看菜品质量,更重要的是,感受一下各家店的“气”。
北新桥老店,沉稳厚重,来的多是老街坊熟客,味道早已深入人心,老王坐镇,稳如泰山。
前门分店,热闹喧嚣,南来北往的游客和附近上班族居多,跑堂的伙计嘴皮子最溜,应对八方来客游刃有余。
西单新店,朝气蓬勃,地处商业繁华区,客人对味道和环境要求更高,马华带领的后厨在何雨柱的持续“锤炼”下,进步神速,出品的菜品甚至隐隐有青出于蓝之势。
三家店,风格略有差异,但核心不变——那霸道十足的“傻柱味儿”,和永远需要等位的火爆生意。
何雨柱现在数钱,已经不再是十天半月一次,而是几乎每天打烊后,三家店的负责人都会把当天的营业款汇总到他这里。炕柜里那个小木箱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信用社里那个数字不断跳跃的存折,以及家里某个隐秘角落里,几个塞得满满当当的牛皮纸袋。
“老板,西单店今天流水又创新高!”马华如今也多了几分自信,汇报时腰板都挺直了些。
“前门店那边,有几个老外吃了都说好,还比划着问能不能学!”前门的领班也带来新消息。
“北新桥更不用说,老街坊们就认咱这口,说别家做不出这味儿!”老王笑呵呵地补充。
何雨柱听着汇报,看着账本上那串令人眩晕的数字,心里踏实,却又生出一种更大的渴望。三家店的火爆,证明了他的路子走对了,他的味道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这不再是侥幸,而是实力!
他甚至有闲暇开始琢磨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能不能把一些招牌菜的调料提前配比好,保证各家店味道更统一?比如,是不是该给员工们设计个统一的围裙或者帽子,显得更正规?
这些念头在他脑子里转着,让他意识到,他的买卖,似乎不再仅仅是三个饭馆那么简单了。它正在形成一种……一种叫“品牌”的东西?
当然,也有人不高兴。德盛楼的杨老板,在经历了使绊子失败、挖墙脚反被砸钱打脸、味道战一败涂地之后,彻底没了脾气。如今看着对面“傻柱饭馆”天天排队的盛况,再瞅瞅自家店里那三三两两的客人,也只能关起门来喝闷酒,骂几句“世风日下”,然后无奈地接受现实。西单这片儿的餐饮格局,因为“傻柱”的强势入驻,已然重新洗牌。
何雨柱才懒得管对手怎么想。他站在西单分店二楼的办公室窗口,看着楼下蜿蜒的队伍,闻着空气中自家饭馆独有的复合香味,一种“大势已成”的感觉油然而生。
生意同样火爆!
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更高的起点。他知道,自己这只从四合院里飞出来的“傻柱”,已经真正在这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里,扇动了翅膀,并即将掀起更大的风浪。
他的目光,越过西单熙攘的人流,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三家店的火爆,给了他无穷的信心和底气。
是时候,该琢磨点更大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