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翻篇,转眼已是1984年的春天。北新桥的老店和前门大街的分店,如同两台配合默契的印钞机,日夜不停地轰鸣运转,将滚滚财源注入何雨柱那早已鼓胀不堪的钱袋。炕柜里那个带暗锁的小木箱早已换成了信用社里写着“何雨柱”三个字的存折,上面的数字,足以让这个年代绝大多数人瞠目结舌。
钱是英雄胆。揣着这沉甸甸的存折,何雨柱走起路来虎虎生风,看人的眼神也愈发锐利和……不满足。
两家店?这就到头了?
柱爷的手艺,柱爷的招牌,就值这两间铺面?
放他娘的屁!
坐在前门分店二楼他自己隔出来的小办公室里(他现在也讲究起来了),何雨柱叼着过滤嘴“中华”,眯眼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流。阳光透过玻璃,照在红漆地板上,反射出亮晃晃的光。楼下跑堂的吆喝声、后厨锅铲的碰撞声隐隐传来,构成他耳中最动听的背景音。
可这声音,听久了,也让他心里那股躁动越发按捺不住。
他把烟头狠狠摁灭在烟灰缸里,抓起桌上那份他让老王粗略统计的、两家店近三个月的流水和利润报表。那上面的数字,一次比一次漂亮,一次比一次刺激着他的神经。
“老王!”他冲着楼下喊了一嗓子。
帮厨老王如今也算是元老,管着后厨一摊事,闻声赶紧跑了上来,额头上还带着汗:“老板,啥吩咐?”
何雨柱把那份报表拍在桌上,手指点着最后的利润总额:“瞅瞅!就这,咱们还他妈天天忙得跟三孙子似的!你说,四九城这么大,就前门和北新桥的人长嘴了?别的地儿的人,就不配吃咱‘傻柱’的菜?”
老王被他问得一怔,下意识点头:“那……那不能……”
“不能就对了!”何雨柱站起身,在小小的办公室里踱了两步,眼神灼灼,“光守着这两家店,那是小富即安!是窝里横!没出息!柱爷我得趁着现在这股东风还没停,把咱们这买卖,做得更大!更响!”
他猛地停下脚步,转身盯着老王,斩钉截铁地宣布:“开第三家分店!”
老王虽然早有预感,但亲耳听到,还是吸了口凉气:“还……还开啊?老板,这人手……地方……”
“人手不够就招!地方不好找就砸钱!”何雨柱大手一挥,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势,“西单!我看西单那地界儿就不错!人多,热闹,有钱的也多!就在那儿开!”
他的野心,如同被春风催发的野草,疯狂滋长。两家店的成功,彻底验证了他“味道为王”的理念和“傻柱”这块招牌的含金量。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复制成功,快速抢占市场,把“傻柱饭馆”打造成四九城餐饮界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你,”他指着老王,“从明天开始,给我多盯着点后厨,带带那几个有点灵性的徒弟!以后开新店,得有人能顶上去!”
“我,”他拍了拍自己胸口,“去西单踅摸铺面!妈的,就不信砸不下个好地段!”
说干就干!何雨柱雷厉风行的劲儿又上来了。他再次蹬上那辆劳苦功高的破三轮(虽然现在完全买得起摩托甚至汽车,但他觉得这破三轮是他的幸运物,舍不得换),开始在西单附近转悠。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扫视着临街的每一个铺面,心里盘算着位置、大小、租金和未来潜力。
谈判、比价、甚至动用了一点“柱爷”如今在街面上的名头,过程不乏波折,但最终,他还是凭借雄厚的财力和那股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混不吝劲儿,在西单拿下了一个位置绝佳、面积比前门分店还要大的铺面!
拿着新签的租赁合同,何雨柱站在空荡荡的新铺子里,双手叉腰,环视着这即将被他征服的第三块地盘。阳光从高大的窗户倾泻而入,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尘埃,也照亮了他眼中熊熊燃烧的野心之火。
扩大规模,开分店!
这不再是口号,而是正在稳步推进的现实!
他的“傻柱”商业帝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着它的版图。而何雨柱自己,则站在这帝国急速前行的车头上,迎风而立,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和更辉煌的未来。
这四九城的餐饮江湖,注定要因为“傻柱”这两个字,掀起更大的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