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市集喧腾:纹样里的烟火人间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纹样漂流到展馆的次日,“纹样手作市集”就在展馆外的露天广场热闹开集。红漆木架搭起的摊位沿广场两侧排开,每个摊位都挂着专属纹样招牌:马纹银饰摊的招牌是镂空银片打制的奔马,剪纸摊飘着红宣纸剪的凤凰与荔枝,西兰卡普摊则用织锦边角料拼出鲜亮的“西兰卡普”字样,风一吹,招牌上的纹样轻轻晃动,像在招手迎客。
陈也和扎西一早便到了市集,远远就看见西兰卡普非遗传承人田婆婆正忙着布置摊位。她的摊位上摆满了织锦成品:桌旗上的“四十八勾”纹样交错缠绕,背包上的“太阳花”纹样明艳夺目,还有绣着简化西兰卡普纹的儿童虎头鞋,鞋头的纹样既保留了传统肌理,又添了几分可爱。“这些都是我和村里的姐妹连夜赶做的,”田婆婆笑着招呼,“让西兰卡普走出大山,就得贴近平常人的日子。”
市集刚开,摊位前就排起了长队。孩子们围着虎头鞋摊位不肯走,家长们拿起鞋仔细翻看,田婆婆便指着鞋头的纹样解释:“这是简化的‘蝴蝶牡丹’纹,以前是织在嫁衣裳上的,现在绣在鞋上,盼着孩子健康长大。”一位年轻妈妈当即买下两双,笑着说:“又好看又有寓意,比商场里的鞋子有味道。”
不远处的马纹银饰摊前,阿古拉爷爷正带着徒弟打制迷你银饰。小银镯上的马纹线条简练,银吊坠则将马纹与卷草纹结合,小巧别致。“以前做银饰讲究繁复,现在年轻人喜欢轻便的,”阿古拉爷爷一边捶打银片一边说,“简化纹样不丢魂,这样才能戴在身上、走进生活。”刚逛完展馆的留学生一眼看中了马纹吊坠,付款时特意让阿古拉爷爷在吊坠背面刻了小小的东巴日月纹:“把草原和纳西族的纹样戴在一起,就像带着两场相遇。”
剪纸摊前更是热闹非凡,林叔的徒弟教大家剪“纹样组合”:用荔枝纹做花芯,凤凰纹做花瓣,再缀上几片缠枝莲纹的叶子。孩子们踮着脚尖握着小剪刀,虽然剪得歪歪扭扭,却个个兴致勃勃。一位刚学会剪荔枝纹的小姑娘,把作品贴在市集的“纹样留言墙”上,旁边写道:“我剪的荔枝纹,要送给妈妈做书签。”留言墙很快就被贴满了,红的剪纸、彩的手绘、绣着纹样的布片,拼凑出一片烟火气十足的纹样天地。
市集中央的互动区,张奶奶带着几位苏绣艺人摆起了“纹样盲盒”摊位。盲盒里装着不同纹样的绣线、绣绷和简易图样,观众随机抽取后,就能跟着艺人学绣基础针法。一位上班族抽中了缠枝莲纹盲盒,跟着张奶奶学起了平针绣:“平时工作忙,没想到绣纹样这么解压,以后可以自己绣个杯垫放在办公室。”她绣到一半,突然灵机一动,把缠枝莲纹的花瓣改成了荔枝纹的形状,张奶奶见了连连称赞:“这样的跨界才有意思,纹样本来就该随心所欲。”
临近正午,市集突然响起一阵欢快的音乐。田婆婆带着村里的姐妹穿上土家盛装,裙摆上的西兰卡普纹样随着舞步翻飞,她们身后,阿古拉爷爷的徒弟们敲起了蒙族银碗,林叔的徒弟们举着剪纸灯笼伴舞,舞者衣襟上的马纹、凤凰纹、西兰卡普纹在阳光下交织,引来阵阵喝彩。不少游客也跟着加入舞蹈,有人穿着绣着缠枝莲纹的裙摆,有人戴着马纹吊坠,有人举着剪纸纹样,广场上的纹样随着舞步流动,成了一场鲜活的纹样嘉年华。
市集角落的茶摊前,几位老者正围着一张桌旗喝茶。桌旗是西兰卡普与苏绣纹样拼接而成,田婆婆指着桌旗上的纹样说:“你看这西兰卡普的‘台台花’和苏绣的缠枝莲,放在一起多和谐。”张奶奶点点头,喝了口茶补充:“纹样就像过日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热闹有味。”旁边一位路过的设计师听得入神,当即拍下桌旗照片:“这就是最好的跨界设计灵感,传统纹样的烟火气,才是最动人的。”
午后的阳光渐渐柔和,市集的人流却丝毫未减。田婆婆的摊位前,不少游客下单了定制织锦,有人要在抱枕上织上自家孩子的生肖纹与西兰卡普结合,有人想把婚纱照纹样织进桌旗;马纹银饰摊的迷你银饰卖断了货,阿古拉爷爷的徒弟们索性现场接受预定,承诺将顾客喜欢的纹样融入设计;剪纸摊的“纹样组合”剪纸成了爆款,林叔笑着说要连夜赶制,让更多人把纹样的祝福带回家。
陈也站在市集中央,看着眼前的喧腾景象:孩子们手里攥着纹样玩具奔跑,年轻人举着纹样饰品拍照,老人们围着摊位闲话纹样故事。扎西走过来递给他一瓶水:“你看,纹样真正走进烟火人间了。”陈也笑着点头,目光落在不远处的留言墙上,一张纸条上写着:“原来传统不是老古董,是能摸得着、用得上的温暖。”
夕阳西下,市集渐渐收摊,摊位上的纹样招牌在余晖中染上暖光。田婆婆的摊位前,最后一对虎头鞋被买走,她数着货款,脸上满是笑意:“下个月,我要带着村里的姐妹做更多纹样单品,让西兰卡普走进更多人家。”林叔则把没卖完的剪纸打包,打算送给展馆附近的学校,让孩子们也能感受剪纸纹样的乐趣。
陈也的手机再次震动,是异地展馆发来的合作邀约:“看到你们的纹样市集太热闹了,我们想同步举办线上市集,让我们这边的观众也能定制纹样单品,让纹样跨着屏幕相遇。”
扎西看着手机屏幕,又望向渐渐安静的市集,眼里满是期待:“烟火气不分远近,纹样的相遇,也能跨越屏幕、连接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