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威大将军炮在锦州大捷中一战成名,消息传遍九边重镇,边关将士无不振奋。可陈矩深知,一门火炮的胜利远远不够——辽东鞑虏虽遭重创,却未伤元气,宣大、蓟州等边防要地仍面临着蒙古部落的袭扰;且神威大将军炮虽已定型,却仍有改进空间,配套的战术、弹药、操典更是一片空白。更重要的是,泰西火器背后的数学、物理、冶金等学问,才是革新的根基,若只学其“形”而弃其“神”,终究难以长久。
锦州大捷后的第三日,陈矩再次上疏万历帝,提出两条恳请:其一,扩大神威大将军炮的生产规模,不仅装备辽东,更要配发给宣大、蓟州、山海关等边防重镇,同时组建专门的炮兵营,制定统一的操典;其二,在京城设立“译书馆”,由徐光启、李之藻牵头,聘请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翻译泰西科技书籍,尤其是数学、力学、冶金、天文等方面的着作,为火器改良、国家建设提供根基。
此疏一上,立刻在朝堂引发轩然大波。支持派以徐光启、李之藻为首,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乃强国之本”;反对派则以礼部尚书沈鲤、御史刘光复为代表,怒斥“泰西异学乃异端邪说,引入中国必乱纲常”,更有人弹劾陈矩“崇洋媚外,背弃祖宗之法”。
张鲸的残余势力也趁机煽风点火,东厂前千户杨顺联合几名保守派官员,在朝堂上发难:“陛下!陈矩此举实为不妥!祖宗传下的学问足以安邦定国,何必舍本逐末,信奉番邦异说?译书馆一开,异端邪说横行,民心必乱,社稷必危!”
陈矩早有准备,他与徐光启一同入宫,在文华殿当着万历帝与百官的面,展开了一场关于“西学利弊”的辩论。
“杨大人所言差矣!”徐光启上前一步,手持一本利玛窦赠送的《几何原本》手稿,朗声道,“所谓西学,并非异端邪说,而是探究天地万物之理的学问。譬如这《几何原本》,其中的公理、定理,可精准计算炮身倍径、弹道轨迹,正是改良火器、提升精度的关键;泰西的冶金之学,能让铁器更坚韧、铜器更精纯,这正是我朝铸造火器所急需的。这些学问,不分中外,只论对错,若能为我所用,便是强国之术,何谈背弃祖宗?”
陈矩紧接着补充道:“陛下,臣并非要废弃祖宗之法。我朝传统火器、冶金技艺自有其精妙之处,只是历经百年,未能与时俱进。如今泰西学问恰好能补我朝之短——以泰西数学校正炮身尺寸,以泰西冶金改善铸造工艺,再结合我朝工匠的经验,方能造出更精良的火器,训练出更精锐的军队。至于译书馆,并非传播宗教,而是只译科技书籍,为我朝培养人才。若因‘番邦’二字便弃之不用,与闭关锁国、坐以待毙何异?”
万历帝看着殿内争论不休的百官,又看了看陈矩手中的神威大将军炮图纸与徐光启手中的西学手稿,心中已有了决断。锦州大捷的甜头让他深知火器的重要性,而陈矩“务实强国”的理念,也正合他想重振朝纲的心思。最终,他拍板定案:“准陈矩所奏!工部即刻扩大火炮生产,兵部牵头制定炮兵操典;译书馆设于翰林院旁,拨银三万两作为经费,由徐光启、李之藻主持,陈矩总领其事,凡阻挠者,以抗旨论处!”
旨意一下,反对之声戛然而止。陈矩与徐光启等人立刻着手推进各项事务,而此时,来自蓟州的告急文书恰好送达——蒙古土默特部趁冬季来临前,集中三万骑兵,袭扰蓟州镇,接连攻破两座边堡,兵锋直指蓟州城。
蓟州守将戚继光早已病逝,现任总兵官刘挺虽勇,却苦于火器落后,只能收缩防线,坚守城池,频频遣使求援。万历帝当即下旨,命刚生产出的二十门升级版神威大将军炮紧急驰援蓟州,同时令陈矩派徐光启前往蓟州,协助刘挺制定炮战战术。
这升级版的神威大将军炮,是陈矩与徐光启根据锦州之战的经验改良而成:炮身倍径进一步优化,射程提升至六里;炮架加装了可调节角度的装置,能更精准地瞄准不同距离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徐光启根据弹道学原理,设计了简易的瞄准仪,通过数学计算修正偏差,大幅提升了命中率。
徐光启带着二十门火炮、百名炮兵和全套操典,日夜兼程赶往蓟州。抵达蓟州城时,土默特部正猛烈攻城,城墙上的旧式火炮射程不及敌军弓箭,只能被动挨打,城墙已被轰开一道缺口,形势危急。
“刘总兵,火炮已到!”徐光启直奔城楼,对着浑身是汗的刘挺高声道。
刘挺又惊又喜,连忙道:“徐大人来得正好!这些番邦火炮真能退敌?”
“且看今日一战!”徐光启自信满满,立刻下令炮兵将神威大将军炮部署在城墙缺口两侧,按照操典调整角度、装填弹药。他亲自登上城楼,用望远镜观察敌军阵形,对着炮兵喊道:“目标:敌军中军大旗,距离五里,仰角三度,点火!”
炮兵们依令操作,十门火炮同时开火。炮声隆隆,炮弹呼啸着越过城墙,精准落在土默特部的中军阵中。烟尘弥漫处,敌军大旗轰然倒塌,骑兵们惊慌失措,阵形大乱。
“好!打得好!”刘挺大喜过望,忍不住拍案叫好。
徐光启趁热打铁,下令另外十门火炮轰击敌军攻城器械:“目标:敌军云梯、冲车,距离三里,平射,齐射!”
又是一轮炮轰,土默特部的攻城器械被炸毁大半,攻城的士兵死伤惨重,不得不暂时撤退。蓟州城上,明军将士欢呼雀跃,士气大振。
土默特部首领巴图见明军突然拥有如此威力巨大的火器,又惊又怒。次日,他改变战术,分兵三路,试图从不同方向攻城,避开火炮的锋芒。可徐光启早已料到这一招,他将二十门火炮分成四组,每组五门,分别守卫城墙四角,同时配备骑兵队,一旦敌军在某一处突破,骑兵便迅速驰援,配合火炮反击。
战斗再次打响,巴图的三路大军同时发起猛攻。徐光启手持望远镜,根据敌军距离、阵形,不断调整火炮参数,下达射击命令。“东门敌军,距离四里,仰角两度,点射!”“西门云梯,距离二里,平射,三发连射!”
火炮如同精准的雷霆,每一次轰鸣都能给敌军造成巨大伤亡。东路敌军刚靠近城墙,便被火炮轰得人仰马翻;西路的攻城云梯被接连炸毁,士兵根本无法靠近;北路敌军试图迂回包抄,却被早已待命的骑兵队配合火炮拦截,死伤惨重。
激战三日,土默特部损失惨重,阵亡士兵逾五千,马匹、器械损失无数。巴图见明军火炮威力无穷,再攻下去只会全军覆没,只得带着残部狼狈逃窜。蓟州之围解除,明军再次凭借神威大将军炮取得大捷。
捷报传回京师,万历帝龙颜大悦,下旨重赏徐光启、刘挺及炮兵将士。而译书馆的工作,也在陈矩的主持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译书馆内,徐光启、李之藻与利玛窦、汤若望围坐在一起,逐字逐句翻译《几何原本》。“‘点者,无分也;线者,有长无广也’,这句话当译为‘点,没有部分;线,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徐光启手持毛笔,一边翻译一边与利玛窦讨论,“这些公理,看似简单,却是计算炮身、弹道的基础,必须翻译精准,不能有丝毫偏差。”
利玛窦连连点头:“徐大人治学严谨,令人敬佩。泰西数学与中国算学各有优劣,若能结合,必能大有裨益。”
陈矩时常亲自前往译书馆视察,看着一页页西学着作被翻译成中文,心中满是欣慰。他深知,这些书籍不仅能用于火器改良,更能培养出一批懂科学、明事理的人才,为大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可麻烦很快找上门来。礼部尚书沈鲤联合几名保守派官员,再次上疏弹劾徐光启“翻译异端邪说,蛊惑人心”,甚至拿出译书馆翻译的《几何原本》初稿,指着“万物皆由数理支配”的句子,怒斥“此乃背弃天道,亵渎神明”。
更阴险的是,他们还暗中指使御史弹劾徐光启“勾结番邦,意图不轨”,声称利玛窦等传教士借翻译之名,刺探朝廷机密。一时间,朝堂上反对西学的声音再次高涨,连万历帝也有些动摇。
陈矩得知后,立刻带着译书馆翻译出的部分手稿、神威大将军炮的改进图纸,以及蓟州大捷的详细战报,入宫面圣。
“陛下,沈尚书等人所言,纯属无稽之谈!”陈矩将手稿与图纸呈给万历帝,“这《几何原本》中的数理知识,正是神威大将军炮改良的基础;徐光启大人正是凭借这些知识,协助刘挺总兵取得了蓟州大捷。若这是异端邪说,那保卫边关、斩杀敌寇的胜利,难道也是异端所为?”
他又拿起一份冶金学手稿:“陛下请看,这泰西冶金之学,详细记载了铜锡配比、冶炼火候的控制方法,正是我朝铸造火炮所急需的。译书馆翻译这些书籍,只为强国富民,绝非传播异端。至于勾结番邦,利玛窦等人来华多年,潜心治学,从未干预朝政,更无刺探机密之举,这一点,东厂早已暗中核查,有据可查。”
万历帝翻阅着手稿与图纸,又看了看蓟州大捷的战报,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他想起锦州、蓟州两战的胜利,想起边关将士的欢呼,终于下定决心:“沈鲤等人小题大做,无理取闹!译书馆照常运作,今后谁敢再无端弹劾徐光启等人,一律严惩!”
此旨一出,保守派再也不敢轻易发难。译书馆的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几何原本》前六卷、《泰西水法》《冶金图说》等书籍陆续翻译完成,在士大夫阶层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前往译书馆借阅,甚至有人主动加入翻译队伍,西学东渐的序幕,在陈矩的力推下,缓缓拉开。
陈矩并未止步于此。他深知,火器的威力不仅取决于火炮本身,更取决于弹药。神威大将军炮目前使用的还是实心铁弹,虽威力巨大,却只能杀伤密集敌军、破坏攻城器械,对分散的骑兵、坚固的堡垒效果有限。于是,他再次召集徐光启、李之藻及工部工匠,商议改良弹药。
“泰西有‘开花弹’,落地后能炸开,杀伤范围极广,我们能否仿制?”陈矩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徐光启点头道:“臣也正有此意。开花弹的关键在于引信与炸药配比。引信需精准控制燃烧时间,确保炮弹落地后才炸开;炸药则需威力足够,又不能过早引爆,伤及炮身。”
接下来的数月,工匠们反复试验。他们以火药为基础,加入硫磺、硝石等成分,调整配比,制成了威力更强的炸药;引信则采用蚕丝包裹火药,通过调整蚕丝长度控制燃烧时间。经过数十次失败,第一枚开花弹终于研制成功。
试射那日,京郊山谷中,一门神威大将军炮装填开花弹,瞄准远处的土堡。点火后,炮弹呼啸而出,落在土堡旁,“轰隆”一声巨响,炸开的碎片四散飞溅,土堡瞬间被夷为平地,杀伤范围达数十丈。
“成功了!这开花弹威力惊人!”工匠们欢呼雀跃。
陈矩看着夷为平地的土堡,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立刻下令,批量生产开花弹,与实心弹搭配使用——实心弹用于破坏城墙、攻城器械,开花弹用于杀伤敌军士兵、驱散密集阵形。
数月后,辽东传来消息,鞑虏再次集结兵力,围攻沈阳。此时,沈阳已装备了五十门神威大将军炮,其中二十门配备了开花弹。守将李如松按照徐光启制定的战术,先用实心弹轰开敌军阵形,再用开花弹进行覆盖射击。鞑虏骑兵从未见过如此恐怖的弹药,被炸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沈阳之围顺利解除。
接连的边防大捷,让神威大将军炮声名远扬,西学的价值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译书馆翻译的书籍被广泛传播,不少地方官员、士大夫纷纷上书,请求朝廷推广西学,培养相关人才。万历帝也愈发重视,下旨将译书馆翻译的书籍列为太学选修课程,允许国子监学生学习。
朱常洛得知西学能助国家强盛,也主动向陈矩请求,希望能跟随徐光启学习数学、力学。陈矩大喜过望,亲自带着朱常洛前往译书馆。
译书馆内,徐光启正在讲解《几何原本》中的勾股定理。见陈矩带着太子前来,连忙起身行礼:“殿下驾临,臣有失远迎。”
朱常洛笑着摆手:“徐先生不必多礼。孤听闻西学能强国,特来向先生请教。”
徐光启心中感动,连忙取出教具,耐心讲解:“殿下请看,这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五’,不仅能用于测量土地,更能精准计算炮身与炮弹的比例、弹道的轨迹。当年神威大将军炮的改良,便离不开这一定理。”
朱常洛听得聚精会神,时不时提出疑问,徐光启一一解答。陈矩站在一旁,看着朱常洛认真学习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他不仅为大明培养了火器、西学人才,更在储君心中种下了“务实强国”的种子,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万历十六年春。经过近一年的推广,神威大将军炮已装备九边重镇,共生产两百余门,组建了十余个炮兵营;译书馆翻译完成的西学书籍达三十余部,涵盖数学、力学、冶金、天文、水利等多个领域;徐光启、李之藻等人还根据西学知识,改良了水利工具、冶铁技术,在江南、山东等地推广,成效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