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博士正站在一个控制台前,他穿着标志性的格子衬衫,头发似乎比上次见面更乱了些,但眼神却亮得惊人,充满了期待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他身边站着一位身材高挑、气质干练的亚裔女性,戴维介绍道:“这位是林薇博士,‘cyberstellar Ash’用户终端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也是接下来两天负责培训二位的主要导师。”
“陈女士,周女士,欢迎。” 林薇博士的声音清晰悦耳,带着技术精英特有的冷静和自信,“时间紧迫,我们就直接进入正题吧。”
接下来的两天,陈星灼和周凛月完全沉浸在了“cyberstellar Ash”的复杂世界中。培训强度极高,信息量巨大。
第一天:基础架构与接入
系统架构详解:林薇博士首先用全息投影和动态模型,清晰展示了“cyberstellar Ash”的底层架构。数千颗微型卫星如何通过激光链路相互连接,形成一张覆盖全球的动态网络;地面信关站(Gateway)的作用;用户终端(Ut - User terminal)的工作原理。
专属终端设备:她们拿到了属于她们的、经过特殊加密和权限设定的用户终端——并非想象中的巨大天线锅,而是两个看起来像高级平板电脑的设备,但材质特殊,边缘镶嵌着暗蓝色的指示灯。林薇博士强调,这是高度定制化的核心控制单元,未来将直接部署在堡垒内部。
生物密钥绑定:设备激活的第一步,就是进行最高级别的生物密钥绑定。不仅需要录入指纹、虹膜,还需要进行短暂的脑波特征扫描和dNA采样(通过设备内置的微针无痛采集一滴血)。这个过程确保了设备与使用者身份的绝对唯一绑定,即使设备丢失或被物理获取,没有她们本人,也如同废铁。陈星灼和周凛月分别完成了绑定,设备屏幕亮起,显示出“cyberstellar Ash”的星尘LoGo。
基础连接与控制:学习如何通过终端设备搜索、锁定并连接上空的卫星节点(当前是模拟信号)。界面设计极其人性化,以动态星图为基础,操作流畅直观。她们学会了查看信号强度、带宽、延迟等基础参数,以及进行简单的网络连接测试。
第二天:高级功能与应急操作
动态路由与抗干扰:“cyberstellar Ash”的核心优势之一是其强大的动态路由和抗干扰能力。林薇博士深入讲解了卫星网络如何在部分节点失效或被干扰时,自动重新计算最优路径,保证通讯不中断。她们在模拟环境中体验了人为制造“卫星故障”或“强干扰源”后,系统如何迅速自我修复,信号如何在星尘网络中“跳跃”重生。
加密通讯与安全协议:这是重中之重。林薇博士详细讲解了系统内置的、由史密斯博士团队开发的量子密钥分发(qKd)雏形结合超强非对称加密的混合加密体系。她们学习了如何生成、交换和管理几乎无法被破解的通讯密钥;如何建立点对点的绝对安全通讯频道;以及如何设置通讯陷阱和反追踪协议。陈星灼听得尤其专注,提出了几个相当专业的安全漏洞假设,林薇博士都给予了详尽解答并展示了系统的防御机制,让陈星灼最终露出了认可的神色。
堡垒级部署与控制:重点学习了如何将终端与堡垒内部预设的接收\/发射阵列连接(通过有线或特定频段无线),如何设置堡垒内部网络的网关,如何分配带宽优先级(例如,确保生命维持系统、安防监控的通讯绝对优先)。周凛月对这套系统的智能化和用户友好度赞不绝口。
*应急操作手册:林薇博士最后强调了应急操作流程。包括在极端情况下(如终端设备部分损坏、地面信关站全部失效),如何利用卫星网络本身的冗余和节点间直接通讯能力维持最低限度的联络;以及如何通过预设的“安全词”或生物特征紧急锁定或自毁终端核心数据。
培训强度极大,信息密度极高。饶是陈星灼和周凛月也算是天赋异禀、学习能力超群,两天下来也感到精神有些疲惫。但收获是巨大的。她们不仅理解了“cyberstellar Ash”的强大与精妙,更重要的是,她们完全掌握了控制它的钥匙。这套名为“机械星尘”的系统,将成为她们未来在堡垒深处、甚至在“方舟”之上,感知世界、沟通彼此、获取信息的生命线。
当第二天培训结束,林薇博士在模拟系统中打出大大的“congratulations & Good Luck!”时,陈星灼和周凛月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和坚定的信心。
“感谢林博士,感谢史密斯博士团队。” 陈星灼郑重地向林薇博士和一直旁听、偶尔补充技术细节的史密斯博士致谢。
“不客气,这是我们的职责。” 林薇博士微笑道,“期待后天,我们共同见证‘机械星尘’升空,点亮人类的通讯未来。” 她的目光扫过陈星灼和周凛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但最终化为职业化的祝福。
离开“织网者”控制中心,回到“宁静套房”。窗外,夕阳将沙漠染成一片壮丽的金红,远处的发射架在暮色中如同指向苍穹的巨剑,静静等待着它的使命。
“感觉怎么样?” 陈星灼递给周凛月一杯水。
周凛月喝了一大口,靠在沙发上,揉了揉眉心:“信息量爆炸……但是,真厉害。史密斯博士和林博士都是天才。有了‘cyberstellar Ash’,感觉……心里更踏实了。” 她看向陈星灼,“尤其是你测试那些安全协议的时候,连林博士都说你思路刁钻。”
陈星灼在她身边坐下,握住她的手:“再厉害的工具,也要会用才行。明天是最后的准备日,我们好好休息。后天,去看‘星尘’升空。”
-------------------------------------------------------------------------------------------
在“宁静套房”中度过的最后准备日,充满了沉静而高效的氛围。陈星灼和周凛月没有踏出房门一步,隔绝了外界所有的喧嚣。她们将这两天从林薇博士那里汲取的、关于“cyberstellar Ash”的海量信息,重新梳理、咀嚼、互相印证。
巨大的落地窗外,内华达沙漠在骄阳下蒸腾着热浪,而套房内却凉爽宜人。两人并排坐在宽大的工作台前,面前摊开着各自的定制终端平板,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系统架构图和操作流程图。
“动态路由的核心在于每个卫星节点的自主决策能力和激光链路的冗余备份,” 陈星灼指尖划过全息投影出的卫星节点模型,眼神锐利,“林博士说,即使有超过15%的节点因故障或攻击失效,只要剩余节点能形成至少两条非重叠路径,网络就能维持基础通讯。这个冗余度比我们预想的要高。”
周凛月点头,她更关注用户界面和实际操作:“是的,而且你看这个路径可视化界面,设计得太精妙了。信号流的模拟不是简单的线条,而是根据延迟、带宽动态变化的‘星尘轨迹’,延迟低、带宽大的路径,光流就密集明亮,反之则暗淡稀疏。这让我们在分配关键任务带宽时,能直观地选择最优路径,而不是对着枯燥的数据参数。” 她一边说,一边在模拟环境中操作着,指尖轻点,将一条预设的“堡垒周边系统监控”数据流的优先级提到最高,屏幕上代表这条数据流的“星尘光带”瞬间变得更加璀璨凝实,而其他次要数据流则自动变得黯淡纤细。
“安全协议是关键中的关键。” 陈星灼调出加密模块的详细文档,“量子密钥分发(qKd)部分目前受限于卫星平台体积和功耗,还无法实现完全实时的空地密钥分发,更多是作为‘种子’和定期强化的手段。核心还是靠那套非对称加密算法。史密斯博士团队开发的‘星尘加密矩阵’(cyberstellar Encryption matrix - cEm),密钥长度和轮换机制确实变态。” 她眼中流露出对技术的纯粹欣赏,“我昨天提出的几个可能的旁路攻击和时序分析漏洞,林博士展示的防御机制逻辑非常严密。堡垒内部的核心数据流,加上我们终端的生物密钥绑定,安全性应该是目前能做到的极致了。”
讨论间,陈星灼想到了堡垒的部署。她立刻通过卫星电话联系了远在西南工地的李设计师。
“李工,是我,陈星灼。”
“陈总?您好!堡垒这边……”
“进度稍后汇报。现在有个紧急需求,” 陈星灼打断她,语气不容置疑,“我需要立刻定制一整面墙的高分辨率显示屏幕,具体参数和要求我五分钟后发到你邮箱。要求:模块化设计,无缝拼接,最高分辨率,最高亮度和对比度,支持多信号源输入和分屏显示。尺寸要覆盖监控室西侧那面预留的墙。”
电话那头的李设计师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规格极高的要求惊了一下,但立刻反应过来:“没问题,陈总!我立刻联系供应商!保证在您回来前安装调试到位!位置就是之前预留做中央监控大屏的那面墙对吧?”
“对。还有,” 陈星灼补充道,“我需要一大批备用屏幕,不同尺寸规格的,这个清单我晚点给你,等我回去后再购买也来得及。现在优先保证那面主墙屏幕到位。”
“明白!优先主墙大屏!我马上办!” 李设计师的声音充满了干劲。她知道,能让这位陈总如此紧急定制的东西,必然是堡垒未来的核心设备。
挂断电话,陈星灼迅速在终端上列出详细的技术规格,通过加密邮件发送出去。周凛月在一旁看着,嘴角微扬:“这下好了,等我们回去,堡垒的‘神经中枢’就能点亮了。想象一下,整面墙都是流动的‘星尘网络’,实时显示着堡垒内外的状态,那感觉……” 她眼中充满了期待。
------------------------------------------------------------------------------------------------------
北美时间早上七点,戴维准时敲响了“宁静套房”的门。他换上了一身崭新的StAR L工作服,胸前佩戴着特殊的发射任务徽章,神情庄重而兴奋。
“两位,时间差不多了,请随我去发射场。”
陈星灼依旧是简单的黑色t恤和工装裤,身姿挺拔利落,只是鼻梁上架了一副宽大的墨镜,遮住了小半张脸,更添几分冷峻神秘。周凛月则选择了一条轻盈的鹅黄色真丝连衣裙,裙摆在干燥的沙漠晚风中微微飘动,如同盛开的沙漠之花。她也戴上了墨镜,但优雅的气质并未被遮掩。
戴维驾驶着越野车,载着她们驶离基地核心区,向着沙漠更深处进发。二十公里的路程,在暮色四合、朝阳初显的荒漠中显得格外肃穆。远处,巨大的发射塔架轮廓在最后的天光中清晰可见,顶端那枚即将出征的火箭,在聚光灯的照射下,如同指向宇宙的银色利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