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元四年,清朝的龙旗在帝国的赤龙旗面前黯然坠落,北京城的易主,对于许多前清旧臣而言,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亦是个人命运的十字路口。在这历史的洪流中,原北洋新军的核心——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这并称“北洋三杰”的宿将,面临着至关重要的抉择。
帝国王师入京时,军容整肃,纪律严明,与传闻中“叛军”的形象大相径庭,更与暮气沉沉的八旗、绿营形成了鲜明对比。王士珍时在军机处值班,闻变并未仓皇出逃,而是冷静地命令属下各安其职,保全档案文书,静待时局明朗。他深知,清廷气数已尽,徒然的抵抗只会带来无谓的牺牲与混乱。当帝国卫戍将军柏凌峰派人接洽时,王士珍审时度势,以其一贯的沉稳与务实,选择了顺应大势。他并非贪生怕死,而是看到了这个新生帝国蓬勃的朝气与强大的组织力,或许,这才是能真正挽救积弱中华的力量。
段祺瑞其时正率部分北洋新军驻防京畿外围。面对帝国大军压境,他麾下军官多有请战者。段祺瑞却力排众议,严令不得轻启战端。他亲眼目睹了帝国军在廊坊战役中摧枯拉朽般的战斗力,深知己方装备、训练、士气皆处下风。“打仗,打的是国力,是军心。如今朝廷还有何国力?军心又在何处?”他对心腹将领如此说道。在帝国武王柏凌岳遣使招抚后,段祺瑞毅然下令所部放下武器,接受整编。他的刚毅果断,在这一刻化为了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冯国璋则是在帝国军控制北京后,经友人斡旋,亲自前往大都督府谒见了武王柏凌岳。柏凌岳并未因他曾是清廷重臣而轻视,反而与他纵论天下军事,探讨强军之道。冯国璋为柏凌岳的见识与气度所折服,亦深感帝国求才若渴。他回到寓所,对亲信感叹:“此真命之主也!我等报国之心,未必非要效忠于一姓之王朝。”不久,他便上表帝国,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帝国皇帝柏凌云雄才大略,用人不拘一格。对于王、段、冯这等具有现代军事素养的将领,并未闲置,而是量才施用,使其在帝国扩张的战场上再立新功。
启元七年,北疆烽火骤起,俄寇犯境。皇帝决意迎战,挂帅北征的武王柏凌岳,便将这三位前北洋俊杰纳入麾下。在寒冷的北国,他们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施展。
段祺瑞以其擅长的炮兵指挥闻名。在拔除俄军“鹰嘴砬子”要塞的战役中,定王柏凌峰制定奇袭计划,段祺瑞奉命指挥炮兵进行正面佯攻。他精准的炮火覆盖,不仅有效吸引了守军主力,更巧妙地为冯国璋率领的奇袭部队创造了绝佳战机。此战告捷,段祺瑞的炮兵战术给帝国将领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善战”之名不胫而走。
冯国璋则在北疆展现了其勇猛与执行力。在柏凌峰奇袭“鹰嘴砬子”的计划中,他亲率精兵,于严寒之夜攀爬悬崖,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俄军侧后,与正面强攻部队里应外合,一举夺塞。其后,他更乘胜追击,再歼敌一团,战功卓着。其“忠勇”与果敢,赢得了帝国军同袍的尊重。
王士珍虽较少亲临一线冲锋陷阵,但其“北洋之龙”的谋略与稳健在更大的战略层面得以体现。他协助柏凌岳、柏凌峰处理军务,协调各部,规划后勤,以其周全的思虑弥补了帝国军某些年轻将领的急躁。在北疆战事中,他更多是作为战略层面的重要参谋和战役计划的可靠执行者,其“深思熟虑,老成持重”的风格,成为北伐军指挥部稳定的基石。
北疆战事结束后,帝国武功日盛,四处征伐。北洋三杰也随之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均成为帝国军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臣。
段祺瑞继续其在野战部队的辉煌。他担任帝国常备军军帅,统率帝国精锐,东征西讨。在征倭之役、南洋攻略乃至后续对俄的“北伐”中,他的部队始终是帝国陆军的尖刀。强渡伏尔加河、血战喀山、围困莫斯科……一系列硬仗、恶仗,铸就了他“帝国铁帅”的威名。最终在“启元整军”中,他被任命为权势最重的第一集团军司令,驻节圣彼得堡,镇守帝国新辟的东欧疆域,成为帝国藩屏欧洲的擎天一柱。
冯国璋亦以其忠勇和稳健,屡担重任。他先后统领第七军等部,转战各地。无论是在朝鲜半岛对日作战,还是在广袤的中亚沙漠与俄军周旋,他都能较好地完成使命。其为人处世较为圆通,在帝国新旧将领中人缘颇佳。虽不像段祺瑞那样锋芒毕露,常担任主攻,但其部队亦是帝国依赖的重要力量。遗憾的是,长年的军旅劳累拖垮了他的身体,最终于启元十九年冬,在第七军行营因旧伤复发并发肺炎去世,未能亲眼见到帝国的终极胜利。皇帝柏凌云闻讯叹息,追封其为保定公,谥号“襄毅”,以郡王礼制厚葬,极尽哀荣。他的去世,也间接推动了帝国军队的年轻化改革。
王士珍的路径则更具特色。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野战指挥后(如征倭之役北路军的作战),其卓越的组织与后勤才能,以及沉稳的性格,使其逐渐转向战略协调与军事建设领域。他曾参与帝国新军的整训工作,协助大都督府制定军事条令,后期更多负责后方勤务、兵员动员及重要军事区的防务。在“启元整军”计划中,他被尊为功勋元老,虽未像段祺瑞那样出任前沿集团军司令,但被授予“帝国元帅”荣衔,成为帝国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专注于培育将才,以其丰富的经验为帝国军事体系的长远发展贡献智慧。
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这三位出身北洋的将领,在旧王朝的废墟上,选择了顺应历史潮流,投身于中华帝国这艘新兴的巨舰。他们摒弃了狭隘的忠君观念,将自身的军事才华奉献给了国家重塑与强盛的事业。在帝国的铁血征途中,他们并非仅仅是“降将”,更是以其卓越的能力和战功,赢得了尊重与地位,成为了帝国开疆拓土、奠定霸业的重要基石。他们的命运轨迹,也正是那个天崩地裂、革故鼎新时代中,许多精英人士寻求个人价值与国家前途新出路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