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四年秋,江南。
一列由十二节车厢组成的蒸汽列车,正以每小时六十公里的速度,在平整的铁轨上飞驰。车头巨大的烟囱喷吐着滚滚浓烟,如同 一条黑色的巨龙,奔腾在江南富庶的田野上。
铁道部部长王砚,坐在专门为他准备的包厢里,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色,心中感慨万千。
就在几年前,从长安到上海,最快的驿马也要跑上一个月。而现在,乘坐这“前进型”蒸汽机车,只需要三天三夜。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这个铁道部的掌门人,与有荣焉。
“部长,过了前面那个弯,就到南京站了。”随行的官员提醒道。
王砚点点头,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南京至广州的线路,现在进度如何?”
“回部长,进展顺利。得益于格物院新研发的蒸汽推土机和道路压实机,路基的修建速度比之前快了三倍不止。预计再有两年,就能全线贯通。届时,从帝国的沈阳,到广州,都可以通过铁路直达。”
“好,很好。”王砚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陛下强调,铁路是帝国的血管。血管不通,政令不达,物资不流,军队难动。我们铁道部的担子,重于泰山啊。”
他放下茶杯,目光变得深邃起来。“陛下还有一道密旨。要求我们铁道部,立刻组织最精锐的勘探和工程队伍,准备修建一条新的战略铁路——伊拖线。从伊利出发,直抵靖西省省会设在托木斯克。”
“伊拖线?”随行官员大吃一惊,“部长,那可是一片戈壁荒漠,人烟稀少,修建铁路的成本和难度,恐怕比东南线要高出十倍不止。而且……那里有什么值得我们花这么大力气去修铁路的?”
王砚看了他一眼,缓缓说道:“有些事情,你现在不懂,以后会明白的。你只需要知道,陛下的目光,永远在我们前面。他看到的,是十年,甚至五十年后的帝国。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不计成本,不问缘由,坚决执行。”
就在王砚视察帝国铁路大动脉的同时,渭水航空研究所的上空,也正上演着激动人心的一幕。
一架外形比“雏鹰二号”更加流畅,机翼更长,拥有一个硕大十二缸发动机的飞机,正在天空中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爬升、俯冲、盘旋,灵活得像一只真正的雄鹰。
这,就是“雏鹰三号”。
地面上,格物院总院正王希和飞机总设计师马钧,正仰着头,紧张地注视着天空。
“高度三千米!速度每小时一百八十公里!一切正常!”一名观测员大声报告着数据。
“让试飞员测试一下续航!向东,沿着渭水飞,看看能飞多远!”马钧激动地喊道,他那张常年被油污和烟火熏黑的脸上,此刻泛着异样的红光。
“雏鹰三号”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调转机头,向着东方飞去。它的油箱里,加满了格物院最新提炼出的高纯度航空汽油。
一个时辰,两个时辰……飞机依旧在平稳地飞行,丝毫没有返航的迹象。
“报告!飞机已飞越潼关!距离长安已超过两百公里!”
“报告!飞机已抵达黄河岸边!正在返航!”
当“雏鹰三号”最终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时,整个研究所都沸腾了。人们欢呼着,拥抱着,将满脸疲惫的试飞员高高地抛向空中。
马钧冲到飞机旁,抚摸着还带着余温的发动机外壳,眼眶湿润了。从一个简单的内燃机模型,到今天这架可以翱翔四百公里的钢铁雄鹰,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只有他自己知道。
“成功了……王大人,我们成功了!”他抓住王希的手,激动地说道。
王希也难掩兴奋,他用力地点头:“没错,成功了!马侯,你又为我大华立下了一件不世之功!陛下若是知道了,定会龙颜大悦!”
他立刻下令:“马上整理试飞数据,连同飞行影像资料,以最高等级,火速送往长安!同时,通知下属工厂,‘雏鹰三号’可以正式量产了!陛下的要求是半年内,组建一个二十架飞机的飞行中队。我们要提前完成任务!”
当晚,李信在御书房看到了这份报告。
他反复观看着那段用手摇摄像机拍摄的模糊影像,看着那架飞机如同神迹般在云层中穿梭,嘴角勾起了一抹弧度。
“四百公里航程,两百斤载重……”他喃喃自语,“足够了。足够让那些还停留在风帆时代的敌人,尝一尝什么叫‘天罚’了。”
他拿起笔,在报告上批示了八个大字:“多多益善,加快列装。”
随后,他召来了周大勇。
“大勇,朕的空军,可以派上用场了。”李信指着地图上的美洲西海岸,“张煌的舰队虽然摧毁了西班牙人的港口,但他们的内陆情况,我们一无所知。派一个飞行小队过去,给他们当眼睛。朕要知道,那些西班牙殖民者,到底在山里藏了多少兵,建了多少据点。”
周大勇看着那小小的飞机模型,眼神复杂。他这个传统的陆海军将领,至今还无法完全理解,这个铁鸟到底能有多大用处。但既然是陛下的命令,他便无条件执行。
“臣遵旨!臣立刻从神鹰航空队里,挑选最优秀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随下一批运输船,前往美洲!”
一个由三架“雏鹰三号”组成的飞行小队,悄然成立。它们将被拆解装箱,运往万里之外的新大陆。在那里,它们将作为帝国的“天眼”,为即将到来的大战,提供无可替代的情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