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一日紧似一日,吹在脸上如同细小的冰刃。院中那棵老枇杷树的叶子几乎落尽,只剩下深褐色的、虬曲的枝干顽强地伸向灰白色的天空。石井栏上结了一层薄薄的、晶莹的冰壳,每日打水都需先用木桶小心敲开。贾姨早早备下了厚厚的棉帘,挂在堂屋门前,以阻挡无孔不入的寒气。小院虽显萧瑟,但室内炭盆烧得暖融,混着书墨香和偶尔飘出的食物热气,自有一番与外间截然不同的温存安定。
这日午后,我正坐在临窗的书案前,临摹一篇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冬日天光短,需趁着明亮时多用功。指尖因寒冷而有些僵硬,写出的字便少了几分圆融之气。正凝神调整笔锋,忽闻院门外传来一阵轻缓的叩门声,伴随着一个细声细气、带着几分腼腆的询问:“苏姐姐在家吗?”
是青娥的声音。
我放下笔,起身迎了出去。打开院门,果然见青娥穿着一身簇新的藕荷色棉裙,外面罩着半旧的玉色绣梅花棉斗篷,小脸冻得微红,手里提着一个盖着蓝印花布的竹篮。见了我,她抿嘴一笑,细声细气道:“苏姐姐安好。我娘前几日做了些桂花糖和芝麻酥,想着快过年了,给姐姐和贾姨送些来尝尝。”
“快进来,外面冷。”我忙侧身让她进来,触到她指尖一片冰凉。
贾姨也从灶间出来,笑着接过篮子:“青娥丫头有心了,这大冷天的还跑一趟。快进屋暖暖。”
将青娥让进堂屋,炭盆的热气扑面而来。她解下斗篷,露出里面精心搭配的衣裙,发间簪着一对小小的、自己做的绒花,虽不贵重,却别致可爱。她将篮子里的点心一一取出,除了她说的糖和酥,竟还有两个小巧的、用素缎缝制的香囊。
“这是我自己缝的,”青娥有些不好意思地拿起一个香囊,递给我,“里面放了前阵子晒干的腊梅和一点点我自己调的冷香,味道很淡,想着姐姐看书时或许能用上,可以提神。”她又拿起另一个,递给贾姨,“这个是给贾姨的,里面是艾草和丁香,说是可以驱寒避秽。”
我与贾姨接过,那香囊针脚细密匀称,绣着简单的缠枝纹,凑近一闻,我那个果然有一股清冽幽远的冷香,而贾姨那个则是温厚辛暖的草药气。这份细腻体贴的心意,在这寒冬里显得格外珍贵。
“青娥,你的手真是巧极了。”我由衷赞道,将香囊小心系在腰间。
贾姨也爱不释手,连连夸赞:“这丫头,心思灵,手也巧,将来不知谁家有福气娶了去。”
青娥闻言,脸颊飞起两朵红云,细声嗔道:“贾姨又取笑我。”
我们正说着话,院门外又传来脚步声,这一次,沉稳而规律。贾姨去应门,片刻后,引着一人进来。来人一身深青色暗纹锦缎棉褙子,外罩玄色缂丝比甲,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目光沉静如水,正是许久未见的顾嬷嬷。
“顾嬷嬷安好。”我与青娥连忙起身行礼。
顾嬷嬷微微颔首,目光在我和青娥身上掠过,最后落在室内陈设上,依旧是那副不动声色的样子。“路过,顺道来看看。”她语气平淡,自行在客位坐下。
贾姨奉上热茶,顾嬷嬷接过,道了声谢,并未饮用,只捧在手中暖着。她打量了我片刻,缓缓开口:“气韵较之上次见时,更为沉凝。眉宇间少了几分浮华,多了些定静之气。看来近日未曾虚度。”
“嬷嬷教诲,小小不敢或忘。”我恭敬应答。在她面前,总不自觉地会挺直背脊。
顾嬷嬷目光转向我书案上未收起的字帖,看了片刻,道:“笔力见长,然冬日腕僵,气韵难免滞涩。可于临帖前,先以温水沐手,活动指腕,待气血通畅,再行书写,或可改善。”
“是,多谢嬷嬷指点。”
她又看了看青娥,目光在她新做的衣裙和发间绒花上停顿一瞬,淡淡道:“女红精进,配色亦算雅致。女子德言容功,‘容’之一字,并非全然摒弃,而是需得体合度,不流于艳俗。你做得尚可。”
青娥得了这位严苛嬷嬷一句“尚可”的评价,已是惊喜不已,忙细声道:“谢嬷嬷夸奖。”
顾嬷嬷坐了一盏茶的功夫,问了问我近来的功课,又提点了两句年节时的礼仪注意事项,便起身告辞。她来去如风,话语不多,却每次都能切中要害,让人警醒之余,又觉受益良多。
送走顾嬷嬷,青娥也起身告辞,说家中还有事。我将她送出院门,看着她纤细的身影消失在巷口寒风中,心中感念这份冬日里的情谊。
刚掩上门,还未回到书房,便听见院外传来陈老先生那熟悉的、略显蹒跚的脚步声,以及竹杖点在青石板上的笃笃声。我连忙再次开门。
陈老先生依旧是那身半旧的青布棉袍,肘部的同色补丁在厚重的冬衣上不甚明显,但那份清癯与风骨却愈发凸显。他脸颊被寒风吹得有些发青,胡须上似乎还沾着些许霜气。
“先生!”我连忙上前,想扶他一把。
他摆了摆手,自行拄着竹杖走进院子,目光扫过廊下新挂的棉帘和院中萧瑟的景象,缓缓道:“天寒地冻,笔墨亦需珍重。”他随我走入堂屋,在炭盆边坐下,伸出那双枯瘦、带着墨痕和老茧的手,在火上慢慢烤着,驱散一身寒气。
贾姨又连忙重新沏了热茶送来。
陈老先生喝了一口热茶,脸色方才缓和了些。他并未急于考校功课,而是沉默了片刻,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忽然道:“岁暮天寒,正是砥砺心志之时。万物萧索,反衬内心之丰盈与否。”他转过头,看着我,“你近日,可还坚持每日临帖?诵读未辍?”
“不敢懈怠。”我答道。
他点了点头,从随身的布囊中取出一卷书:“前日偶得一本前朝笔记,其中有些关于金石考据的杂谈,虽非正典,亦可广见闻。你拿去翻阅,若有不解之处,再来问我。”
我双手接过,那书卷纸张泛黄,触手微凉,却带着先生掌心的余温。我知道,这又是先生费心为我寻来的。
这一个下午,小院接连迎来了三位客人。青娥带来了友伴的温暖与巧思,顾嬷嬷给予了严厉而宝贵的提点,陈老先生则送来了师长的关怀与学识的滋养。屋外是凛冽的寒冬,屋内却因这些情谊而暖意盎然。
我知道,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往来与点滴的积累,如同炭盆中不熄的星火,默默温暖着、塑造着当下的我,让我能在这纷繁世间,守住内心的一方安宁,并积蓄着向前行走的力量。夜色悄然笼罩下来,小院的灯火,在冬夜里显得格外明亮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