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来自京畿监察院的密报,如同一记警钟,在周玄耳边轰然敲响。他迅速派出的联合调查组带回的结果,不仅证实了最初的担忧,更揭示了问题远比预想的严重和复杂。
那看似纯净高效的灵能,在其大规模工业应用的背后,竟隐藏着如此狰狞的副作用。
调查组的详细报告描绘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图景:
在京郊最大的“周氏灵机坊”附近,一条原本清澈见底的小河,如今河水泛着不正常的灰蓝色,水面漂浮着油腻的泡沫,散发出类似硫磺和金属混合的刺鼻气味。
河岸边的土壤呈现板结硬化,草木枯黄。下游依靠此河灌溉的农田,禾苗长势明显弱于其他地块。
在另一处密集的符文炼制工坊区,调查人员使用特制的灵能感应罗盘,检测到空气中弥漫着无序而狂暴的灵能波动,形成了局部的“灵能乱流”。
一些居住在此的低阶修士反映,近日打坐时心神不宁,灵力运转滞涩,甚至有轻微头痛、恶心之感。连一些体质敏感的凡人,也感到莫名的压抑和烦躁。
更令人忧心的是,钦天监的官员通过观测地气,发现这些工业区下方的地脉灵气流动出现了细微的紊乱迹象,虽然尚未伤及根本,但若放任不管,后果不堪设想。
“陛下,此非杞人忧天!”那位须发皆白的老太医言辞恳切,甚至带着一丝悲怆,
“老臣查阅古籍,上古时期并非没有过度攫取天地灵气而招致灾祸的先例!轻则地力衰竭,草木难生;重则灵脉枯寂,一方水土化为死地!此乃‘灵能浊化’之兆,若不及早遏制,恐伤我大周千秋万代之基业啊!”
朝堂之上,刚刚因灵气科技带来的繁荣而稍显沉寂的保守派声音,再次找到了发力点。
他们这次并非全然反对科技本身,而是紧紧抓住了“环境破坏”这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陛下!臣等早就说过,天地有常,不可过度索取!如今果然应验!”一位老臣出列,痛心疾首,
“那些工坊,日夜不停抽取灵气,排出浊渣,污我河山,损我地脉!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请陛下立即下旨,严控乃至暂停京畿地区高耗能灵工坊的运行,以护我京畿风水龙气!”
这番言论得到了不少官员的附和,尤其是那些田产、庄园位于工业区附近或下游的贵族。
发展科技带来的好处是整体的、未来的,但环境污染的恶果却是具体的、眼前的,直接触动了他们的切身利益。
以墨衡和灵工部官员为代表的推进派,则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们无法否认问题的存在,但坚决反对因噎废食。
“陛下!问题确实存在,但关键在于如何解决,而非一刀切地停止发展!灵能应用乃大势所趋,岂能因些许波折便自废武功?当务之急,是投入力量研发清洁技术和治理之法!”
工坊主们更是人心惶惶。刚刚投入巨资建起的生产线,若因环保问题被勒令停产或搬迁,将是毁灭性打击。一些中小工坊主甚至开始串联,准备向朝廷请愿。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环保危机和朝堂内外的巨大压力,周玄保持了惊人的冷静。他深知,这是工业化进程中几乎必然要经历的阵痛,处理不当,不仅会阻碍发展,更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他没有被保守派的“暂停论”所左右,也未简单安抚工坊主的情绪。在仔细权衡后,他做出了系列果断而系统的部署:
第一,成立专门机构,强化监管。 下旨设立“灵能产业环境管理司”(简称灵环司),直属内阁,赋予其独立调查、制定标准和执法处罚的权力,从组织上保证环保政策的执行力。
第二,紧急制定法规,设立红线。 责令灵工部、太医署、钦天监与新建的灵环司合作,一个月内拿出《灵能产业环境保护暂行条例》草案,明确灵渣排放标准、空气灵能浓度上限、工坊选址规范等,为治理提供法律依据。
第三,推动技术攻关,寻求治本之策。 要求灵科院立即成立“环境治理研究所”,集中力量研发灵渣无害化处理技术、灵能逸散控制法阵、以及受损环境的生态修复方法。对取得突破性成果者,予以重奖。
第四,实施分类管理,避免一刀切。 下令灵环司立即对全国,尤其是京畿地区的灵能工坊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污染严重、技术落后、拒不整改的工坊,坚决关停;对有能力、愿意投入资金进行环保改造的工坊,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和缓冲期;对符合或优于新标准的先进工坊,则公开表彰,树立标杆。
第五,信息公开,引导舆论。 要求《大周公报》对此次环境调查结果和朝廷的应对措施进行适度报道,既不让民众恐慌,也要唤起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形成监督合力。
在颁布这些旨意时,周玄的语气异常严肃:“诸位爱卿,朕深知发展之重要,但绝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青山绿水为代价!今日之污染,若治理不力,明日便是悬在我们每个人头顶的利剑!灵环司便是朕的钦差,环保条例便是朕的法旨!在此事上,绝无容情之理!”
退朝后,周玄站在巨大的大周疆域图前,目光深沉。他知道,这场环保战役才刚刚开始,触及的利益盘根错节,技术难题也非一朝一夕能够攻克。
但这第一步必须迈出,而且必须坚定。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眼前的污染,更是为了给大周这辆狂奔的工业列车,安装上不可或缺的“环保刹车”和“方向舵”,确保它不会在创造繁荣的同时,驶向自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