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的深秋,天空呈现出一种罕见的、清澈的湛蓝色,几缕薄云如同画笔随意抹过的痕迹,悠然地悬挂在天际。阳光失去了夏日的炽烈,变得温暖而明亮,洒在省委大院那几栋庄严肃穆的苏式建筑上,给冰冷的墙面和廊柱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院内的银杏树已是满树金黄,一阵微凉的秋风吹过,叶片便簌簌而下,在地上铺就了一条璀璨而略带感伤的地毯。整个大院显得异常整洁、安静,甚至透出一种不同以往的肃穆气氛,仿佛连空气的流动都放缓了节奏,在静静等待着某个重要时刻的降临。
上午九时整,省委礼堂庄重的大门缓缓打开。能够容纳数百人的礼堂内,此刻座无虚席。全省各地市、省直各单位、各人民团体的主要领导干部,军队驻汉东部队的主要负责同志,以及部分离退休的老同志代表,几乎全部到场。人们按照席卡标识安静地入座,相互之间少有寒暄,即使有交流,也是极低的声音,简短的一两句话。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心照不宣的凝重表情,目光不时投向主席台。台上,深红色的幕布庄重典雅,党徽和国旗分列两侧,灯光将主席台照得格外明亮,台上摆放着一排铺着雪白桌布的长条桌,麦克风已经调试完毕。
一种无声的期待,混合着对过去一个时代的告别与对新时代开启的揣测,在礼堂内静静流淌。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已通过各种渠道,大致知晓了今天会议的主要内容。这不仅仅是一次常规的人事任免宣布,更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预示着汉东省权力格局的彻底重塑,一个属于“高育良-祁同伟”时代,即将完成其内部最高权力的最后交接。
九点零五分,礼堂侧门打开,一行人缓步走上主席台。走在最前面的,是中央组织部分管地方干部工作的副部长张春江同志,他神情严肃,步伐沉稳。紧跟在他身后的,是即将卸任的省委书记高育良,以及即将接任的祁同伟。高育良穿着一身深色中山装,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气色比住院时好了一些,但眉宇间仍能看出一丝难以掩饰的病后疲态,以及一种即将卸下重担的复杂情绪。他的步伐不像往常那样坚定有力,反而透出一种如释重负般的轻缓。
而走在高育良侧后方的祁同伟,则是一身熨帖的深色西装,白色衬衫搭配一条色调沉稳的领带。他身姿依旧挺拔,步伐稳健,脸上是惯有的沉稳和平静,目光扫过台下时,锐利而深邃,透露出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从容。只是,若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今天的沉稳之中,比往日更多了一份收敛,一份刻意表现出来的庄重与谦逊。
三人在主席台中央位置落座,其他省委常委们也依次在两侧就座。会议由一位负责党务工作的省委副书记主持。
会议主持人首先宣布大会开始,请全体起立,奏唱国歌。雄壮的旋律在礼堂内回荡,所有人都肃立,神情庄重。
奏唱完毕,主持人请中央组织部的张部长讲话。
张春江副部长调整了一下话筒,面前放着一份文件。他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礼堂的每个角落。
“同志们,”他开宗明义,“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并报经中央批准,决定对汉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职务进行调整。”
台下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张部长身上。
“中央决定:高育良同志,因身体健康原因,不再担任汉东省委委员、常委、书记职务。”张部长的声音平稳而清晰,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打在与会者的心上,正式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他随后简要肯定了高育良同志在汉东的工作:“高育良同志在汉东工作期间,为汉东的改革发展稳定做了大量工作,是有贡献的。中央对高育良同志的工作是肯定的。希望高育良同志到新的岗位后,继续发挥作用。”
这番评价,标准、客观,但也仅限于“有贡献”和“肯定”,并未有更高的溢美之词。台下不少人心中了然,这或许是对高育良时代一种中肯而又保留的定调。
紧接着,张部长宣读了最重要的决定:“中央决定:祁同伟同志,任汉东省委委员、常委、书记,不再担任汉东省政法委书记职务。”
宣布完毕,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台下,最后落在祁同伟身上,语气变得更为郑重:“祁同伟同志政治坚定,领导经验丰富,熟悉汉东省情,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比较强。中央认为,由祁同伟同志担任汉东省委书记是合适的。希望祁同伟同志团结带领省委一班人,紧紧依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汉东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这番对祁同伟的评价,明显高于对高育良的肯定,尤其是“领导经验丰富”、“能力比较强”、“是合适的”这些措辞,传递出中央对祁同伟的充分信任和高度期许。
台下响起了礼节性的、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对中央决定的拥护,也是对新任书记的欢迎,更夹杂着每个人对自身未来前途的重新评估和考量。
掌声稍歇,张部长将目光转向高育良和祁同伟:“下面,请高育良同志和祁同伟同志分别讲话。”
工作人员将话筒移到了高育良面前。高育良缓缓站起身,他没有拿讲稿,只是微微向台下鞠躬,然后坐了下来,对着话筒,声音带着大病初愈后的沙哑,却异常清晰:
“同志们,我完全拥护、坚决服从中央的决定。”他开篇明义,语气平静,“张部长代表中央所作的重要讲话,对汉东的工作给予了肯定,这是对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鼓励和鞭策。”
他略微停顿了一下,仿佛在积蓄力气,也仿佛在梳理思绪。“我在汉东工作、生活了多年,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些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和同志们一起,做了一些职责所系、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果说汉东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归功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
他的话语非常谦虚,将个人作用降到了最低。“由于我个人能力和健康的原因,一些工作还做得不够好,一些想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留下了遗憾。借此机会,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帮助过我工作的各位同志、各位老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说到这里,他再次起身,向台下深深鞠了一躬。台下再次响起掌声,这次掌声中,多了几分对这位即将离去的老书记的复杂情感,有对其贡献的认可,也有对其境遇的唏嘘。
高育良坐下,继续用平稳的语调说:“同伟同志政治素质好,大局意识强,思路清晰,作风扎实,年富力强,经过多岗位锻炼,尤其是近年来在省委副书记、省长岗位上,为汉东的发展稳定付出了艰辛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决定由同伟同志接任省委书记,充分体现了对汉东工作的重视、对汉东领导班子建设的关心。我相信,同伟同志一定能够团结带领大家,把汉东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他对祁同伟的评价,完全是站在组织的立场上,公事公办,既肯定了能力,也表达了支持,但仔细品味,却少了些师生间应有的温情,更像是一种官方的、程序性的托付。
“我将愉快地奔赴新的工作岗位,”高育良最后说道,语气中透出真正的解脱,“我会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汉东的发展。衷心祝愿汉东的明天更加美好!祝愿同志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他的发言结束了,简短,克制,符合组织程序,也保持了一位资深领导干部最后的体面和风度。但台下许多熟悉他的人都从中听出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疲惫和落幕感。那个曾经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在常委会上运筹帷幄的高育良,那个将“汉大帮”经营得铁板一块的高育良,其政治生涯的核心篇章,就在这平静的语调中,正式翻过去了。
掌声再次响起,持续了颇长一段时间。这掌声,是送别,也是见证。
接下来,话筒移到了祁同伟面前。
祁同伟站起身,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先向主席台上的张部长、高育良以及其他常委点头致意,然后转向台下,向全体与会者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个鞠躬,幅度比高育良更大,时间也更长,显得格外谦逊和诚恳。
他坐下,调整了一下话筒,目光沉稳地扫过全场。整个礼堂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新任省委书记的首次正式亮相和施政宣言。
“衷心感谢党中央的信任和重托!”祁同伟开口,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与高育良的病弱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坚决拥护、服从中央的决定。这既是对我的巨大鼓舞,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深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定鞠躬尽瘁、恪尽职守,决不辜负党中央的信任,决不辜负汉东人民的重托。”
他的开场白充满了力量感和决心。接着,他话锋一转,提到了高育良:“衷心感谢育良同志为汉东改革发展稳定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打下的坚实基础。”他侧身向高育良点头致意,高育良也微微颔首回应。
“育良同志是我的老领导、好老师,”祁同伟的语气变得略显感性,但控制得恰到好处,“在育良同志的带领下,这些年来,汉东的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政治生态持续向好,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要把育良同志留下的好思路、好作风坚持好、发扬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奋力推动汉东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这番表态,既充分肯定了高育良的功劳,强调了工作的连续性,也巧妙地暗示了“继承中发展”的意图,将未来的工作自然而然地置于自己的领导之下。
随后,祁同伟开始阐述他的施政思路。他没有准备冗长的讲稿,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他的声音充满了自信,“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动摇。这个‘稳’,是大局,是前提。要全力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确保汉东这艘大船行稳致远。”
他强调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
他谈到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他还强调了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他的讲话,既贯彻了中央的精神,又紧密结合汉东的实际,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展现出一副实干家、开拓者的形象。与高育良后期更多侧重于理论建设和“德治”不同,祁同伟的讲话更务实,更侧重于掌控、发展和民生,显示出不同的施政风格和重点。
最后,祁同伟提高声调,充满激情地表示:“同志们,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我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历届省委打下的良好基础,有全省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挑战,共同开创汉东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他话音落下,礼堂内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掌声,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响亮、持久。这掌声,是对新任书记表态的认可,是对新起点的期待,更是台下每一个人向新的权力中心表达效忠和支持的直接方式。
祁同伟起身,再次向台下鞠躬致意。他的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看到了期待,看到了敬畏,也看到了对未来权力的臣服。在如潮的掌声中,他沉稳地坐下,脸上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沉稳表情,只有最细心的人,或许才能从他微微抿起的嘴角和眼中一闪而过的精光,窥见其内心深处那翻涌的波澜壮阔。
会议在程序性的议程后结束。人们有序退场,但很多人并未立刻离去,而是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气氛热烈。高育良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从侧门悄然离开,没有与过多的人寒暄,他的背影在明亮的秋日阳光下,显得有些孤单和落寞。
而祁同伟则被一群人簇拥着,张部长正在与他进行最后的交谈,周围是其他省委常委和各路重要的官员,每个人都想在新书记面前留下第一个好印象。
汉东省委大院上空的天空,依旧湛蓝。但那权力的天空,已经彻底更换了主宰。一个属于祁同伟的时代,从这一刻起,正式拉开了帷幕。未来的汉东,将在这位新任省委书记的掌控下,驶向未知的航程。而所有的机遇、挑战、暗流与风暴,也都将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