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报告”的出现,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课题组内部引发了轩然大波。支持“保护性开发”的声音突然高涨起来,一些原本中立的专家也开始动摇。显然,对方进行了大量的幕后游说和利益交换。
课题总负责人紧急召开了扩大会议,就最终方案进行辩论。会议室内,气氛凝重。
周青坐在后排,冷静地观察着会场。他看到了几位支持开发的专家侃侃而谈,引经据典,论证“保护性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也看到了支持自己方案的几位老专家眉头紧锁,据理力争,但似乎有些势单力薄。
轮到周青发言时,全场目光聚焦在这个年轻的独立顾问身上。不少人眼中带着审视,甚至一丝轻蔑。一个没有深厚背景的“个体户”,能有什么高见?
周青站起身,神色平静,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总负责人脸上。他没有急于反驳对方的具体观点,而是首先抛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
“感谢各位前辈的意见。在讨论具体开发方案之前,我想先请大家思考一个更基础的问题:我们划定生态红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划定一个可以讨价还价的‘底线’,还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不可逾越的‘生命线’?”
他声音不高,却清晰有力,瞬间让嘈杂的会场安静了几分。
“西山北麓的地质稳定性,真的如补充报告所言那般乐观吗?”周青调出提前准备好的三维地质模型和数据图谱,投影在屏幕上,“根据近五年的高频次微震监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沉降分析,该区域存在三条未被充分认识的隐伏活动断裂带,其活动性在降水丰沛期有明显增强趋势。补充报告引用的稳定性评估,是基于十年前的勘探数据,且未考虑极端气候下的水文地质效应变化。”
他展示的数据详实、权威,图表清晰,直接动摇了对方立论的基础。
“至于清洁能源潜力,”周青话锋一转,“我们是否计算过生态代价?地热开发需要大量钻井和地下水循环,势必改变局部水文生态;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行噪音、电磁干扰,对迁徙鸟类和山地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现有环评技术能否精准预测和有效 mitigate(缓解)?更重要的是——”
周青将地图放大,指向红线区域与周边水系、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图:“一旦在此开口,就如同大堤出现蚁穴,后续的开发压力将如何抵御?我们今天的‘适度开发’,会不会成为明天更大规模破坏的‘正当理由’?”
他句句紧扣科学数据和风险评估,逻辑严密,直指要害。他没有攻击对方动机,只谈科学,只谈风险,只谈责任。
支持开发的专家试图反驳,引用了国外某些“成功案例”。周青立刻指出那些案例与西山在地质条件、生态系统、监管能力上的巨大差异,强调不能简单照搬。
辩论逐渐白热化。周青一人面对数位专家的轮番质疑,却始终沉着冷静,数据信手拈来,逻辑清晰透彻。他不仅防守稳固,还不时抛出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大家思考保护的长期价值和不可逆风险。
【叮!宿主在高级别学术辩论中展现卓越的专业素养与逻辑思辨能力!】
【“政策影响力”效果触发!说服力与气场获得微弱加成!】
【“局势洞察”能力辅助宿主精准捕捉对方逻辑漏洞与潜在动机!】
【宿主坚守原则、据理力争的行为,符合“秩序守护”核心价值,获得系统能量微弱补给!】
系统的辅助虽不明显,却让周青更加心定神凝。他的表现赢得了越来越多中立专家的暗暗点头。连总负责人看他的眼神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审视变成了欣赏。
最终,总负责人综合各方意见,做出了决定:维持原子课题报告的核心建议,将西山北麓等关键区域划为永久禁止开发的核心生态保护区。 补充报告的建议可作为后续长期监测和研究参考,但不纳入本次红线划定依据。
会议结束,周青的方案获得了原则性通过!
虽然最终的政府审批还需流程,但课题组的结论具有重要影响力。这意味着,至少在政策层面,为西山核心区域建立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几位支持周青的老专家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赏:“后生可畏啊!周顾问,今天多亏了你!”
周青谦逊地回应,心中却并无太多喜悦。他知道,这只是一场阶段性胜利。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利益集团绝不会轻易放弃。而且,他隐约觉得,这次争论背后,或许还有更深层的力量在试探。
但无论如何,他成功地守住了第一道关口。这为他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道路——既要拥有暗中守护的力量,也要掌握台面上扞卫规则的话语权!
回到住所,周青深吸一口气,开始筹划下一步。政策防线已初步建立,接下来,必须加快自身实力的提升,以及……对那只幕后黑手的深入调查。平静只是暂时的,风暴,或许正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