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顾念一赶往学院的路上,经过一段新修的水泥路时,她眼角的余光瞥见了一个有些熟悉的身影。
路边一棵大树下,张良穿着一身素净的青袍,静静地站在那里。
他并没有东张西望,或者急切的想要参与什么,只是安静的望着远处的学院工地,望着那些忙碌的役夫、工匠,以及隐约可见的墨家和农家弟子。
他的眼神很复杂,有审视,有困惑,也有震动,但更多的,是一种与周遭格格不入的疏离和……迷茫。
顾念一脚步顿了顿,想过去打个招呼,顺便再试探一下这位“危险分子”的思想动态。
但看着张良那副“生人勿近”的气场,又想想自己还有一堆事,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算了,还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逼太紧反而不好。反正人在咸阳,跑不了,慢慢磨。】
她心里嘀咕着,脚下加快步伐,朝着学院深处跑去。
张良似乎察觉到了远处的视线,微微侧头,只看到顾念一消失的背影。
他收回目光,重新望向那片正在崛起的建筑群,眉头微蹙。
这秦地,这咸阳,与他预想中的“暴秦”之都,差异越来越大。
这些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这个学院,还有那个行事跳脱、却总能弄出些惊世骇俗之物的顾少府……
这一切,都让他复仇的信念和对故国的执念,微微的动摇着。
不过不管张良心里作何想法,萧何那边是痛并快乐着了。
学院的地基一天比一天扎实,围墙也立起来老高,连未来各个学院的区域划分都清晰可见了。
顾念一叉着腰,站在工地旁一处高地上,看着这片初具规模的“未来最高学府”,心里头是既自豪又发愁。
自豪的是,这玩意儿眼看就要从图纸变成现实了。
发愁的是,楼盖好了,老师(暂时)也有了,可学生呢?总不能把这好不容易建起来的学院,当成少数权贵子弟镀金的地方吧?那跟她想改变的“大秦命运”有个毛线关系?
她琢磨这事儿好几天了,吃饭不香,连捣鼓新农具都有点提不起劲。满脑子就盘旋着一个问题:怎么招学生?
按她最朴素的想法,那当然是“人人都有书读”!可这念头刚冒出来,她自己就先乐了。
【人人有书读?在这公元前两百多年?我怕不是在想屁吃……】她自嘲地摇摇头。
现实是,笔墨纸砚对普通人家都是奢侈品,更别说专门抽出劳动力来读书了。
但让她完全向现实低头,搞成纯贵族学校,她又一万个不乐意。
“不行,总得试试……哪怕开个小口子呢?”她嘟囔着,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又开始薅头发。
她先是分析了一下现状:有钱有势家的孩子,这部分生源肯定跑不了,也得要,毕竟学院初期需要稳定支持和影响力,只不过不能全是这些人。
普通平民甚至是贫苦人家的孩子,这是她想争取的重点,但难度也是最大的。
怎么选呢?怎么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
这个时代对女性的束缚没有后世那么变态,机会还是蛮大的!吕雉姐姐就是榜样。
而且之前和吕姐姐商量工坊管理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对表现好的工人,可以让他们家孩子有机会识字。
琢磨来琢磨去,她结合脑子里那点现代招生流程的记忆和秦朝的现实,开始在白纸上写写画画,弄出了一个初步的“大秦皇家学院第一届招生试行方案”。
几天后,她又把萧何和吕雉叫到了一起。
萧何现在顶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但精神头十足,怀里抱着他刚整理出来的《学院管理章程》,厚厚一叠。
吕雉则依旧是那副沉稳的样子。
“来来来,都坐。”顾念一招呼两人,把自己那份鬼画符似的招生方案推了过去,“学院快好了,咱们得想想学生从哪儿来了。我瞎琢磨了个大概,你们看看,行不行得通。”
萧何和吕雉都凑过来看。
方案写得挺直白的,首先是招生对象与来源:勋贵官宦子弟,年满十岁至十六岁,由各家报名,需经过基本考核(主要是看是不是纯纨绔)。
然后呢是地方推举:由各郡县根据一定标准,比如家境清贫但聪慧、或有特殊技艺潜质,推荐适龄少年,男女皆可。这是重点!
最后是优先录取方面:少府下属各官营工坊、以及与少府有合作的“大秦官造”商户中,表现优异、有特殊贡献的工匠、雇工,其子女享有优先报名和考核的资格。
吕雉仔细看了看,点头:“此法甚善。既可激励工匠用心做事,亦能为其后代谋一前程,更能体现陛下与朝廷恩泽。雉以为,工坊众人必感激涕零,更加用心。”
特殊人才方面,就比如对于在算学、格物、农事、医道等方面展现出特别天赋者,不拘年龄、出身,可破格录取。
具体的选拔方式分成两部分:
初选:对所有报名者进行统一的基础考核。内容嘛……识字(不用多,百十字也可)、算术(就基础加减)、以及……面试(看看品性如何)。”
复核:通过初选的,再由学院老师和少府或者其他衙署懂行的人一起,进行第二轮复核,确保没漏掉人才,也没混进太多滥竽充数的。
第一届人数可以先招个两三百人试试水。名额可以向地方推举和工坊优录倾斜,比如这两部分加起来占六成甚至七成?
对所有录取的学生,学院提供……“包吃包住!” 顾念一狠狠心写下这四个字。【不然穷人家的孩子根本来不了!】但笔墨纸砚等日常用度,需要自理,或者优秀学生由学院补贴。
学生入学后,先进行统一的“蒙学教育”,主要就是集中扫盲、学基础算术、了解一些基本的秦律和道德规范。半年或一年后,再根据考核和个人兴趣,分流到各个专业学院去深入学习。
建立“助学机制”:对于家境特别困难但表现优秀的学生,学院可以通过让他们协助管理图书、参与学院一些辅助工作(比如试验田记录)等方式,给予一定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