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煤矿的事故比预想的更为严重。当武泽苍和薛先生连夜赶到时,发现不是个别矿工患病,而是整整一个矿区的矿工都出现了相似症状:发热、咳嗽、胸痛,严重者甚至咳血。
“情况不妙。”薛先生检查了几名病患后神色凝重,“这可能是肺痨之症,具有传染性。”
武泽苍心头一紧:“传染性?有多严重?”
“若处理不当,一传十,十传百,不出月余,可遍及全城。”薛先生语气沉重,“王爷须立即决断。”
武泽苍毫不犹豫:“全听先生安排。”
薛先生当即下令:封锁矿区,所有矿工隔离观察;已出现症状者集中治疗;所有接触者需用药预防。同时派人快马加鞭回城,调集药材和医护人员。
“王爷也请回避,”薛先生转向武泽苍,“您已与病患接触,须用药预防。”
武泽苍却摇头:“我若退缩,何人敢上前?我当与先生共同应对。”
薛先生眼中闪过赞许之色,不再多言。
一夜之间,北山矿区变成了一个临时医疗营地。薛先生将人员分为三组:一组负责熬制药汤,一组负责照顾病患,一组负责清洁消毒。他亲自制定防疫规程,要求所有人佩戴口罩,勤洗手,饮用药汤。
武泽苍则负责调度物资和人员。他下令调拨王府储备的药材,动员城内所有医者前来支援,甚至亲自帮忙搬运物资,照顾病患。
三日后,疫情没有扩散,但矿区内的病患却增加到三十余人,其中五人病情危重。更糟糕的是,有两名医护学徒也开始出现症状。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薛先生对武泽苍说,“必须将重症病患转移至城内医治,这里条件太差。”
但转移病患意味着可能将疫病带入城内,风险极大。
武泽沉思良久,最终做出决定:“将济世堂东厢房辟为隔离病区,专门收治重症患者。所有转移过程须严格遵循防疫规程。”
消息传回城内,引起不小恐慌。有些官员反对将病患接入城中,认为太过冒险。甚至有人暗中散布谣言,说矿工得的不是普通肺痨,而是上天降下的惩罚。
武泽苍闻讯大怒:“荒唐!病患急需救治,何来天罚之说?再有散播谣言者,严惩不贷!”
他亲自监督转移工作,确保万无一失。当第一批重症病患被送入济世堂隔离病区时,街上空无一人,百姓们都躲在家中,透过窗缝恐惧地观望。
薛先生不眠不休地救治病患,试遍了各种方剂,但效果都不理想。最年长的病患,一位五十多岁的老矿工,在一个雨夜停止了呼吸。
这是疫情中的第一例死亡,整个和州城笼罩在恐惧之中。
“先生,真的没有办法了吗?”武泽苍看着薛先生疲惫的面容,心痛地问道。
薛先生眼中布满血丝:“传统方剂效果不显,须另辟蹊径。我年轻时游历西南夷地,见过类似病症,当地巫医用一种特殊的草药配方,或可一试。”
“何种草药?我立即派人寻找。”
“难矣,”薛先生摇头,“其主要成分生长在西南深山,中原罕见。且此时季节不对,即使找到也需特殊炮制方能入药。”
武泽苍却不放弃:“请先生详细描述那草药形态特征,我派人八百里加急前往西南寻找。同时可否先用替代药材?”
薛先生被武泽苍的决心感动,详细绘制了草药图样,并制定了替代药方。武泽苍立即派出三队人马,分不同路线前往西南寻找药材。
等待的日子里,疫情仍在蔓延。又有多名矿工病倒,甚至城内也开始出现类似病例。恐慌情绪加剧,有人开始举家外逃,生怕被瘟疫波及。
武泽苍当机立断,下令暂时封锁城门,只准进不准出,以免疫情扩散至他处。这一决定引起不少怨言,甚至有人质疑武泽苍的权力。
“王爷,此举恐引发民怨啊。”李慕忧心忡忡地劝谏。
武泽苍坚定地说:“若是为了少数人的便利而致瘟疫流传四方,那才是真正的罪过。所有的怨言,我一人承担。”
他亲自上街安抚百姓,解释封锁的必要性,承诺王府将保障大家的生活所需。同时加大防疫力度,在全城范围内进行消毒,要求百姓饮用预防药汤。
薛先生则继续苦苦寻求治疗方法。经过连日研究,他发现煤矿区的疫情可能与一种特殊的霉菌有关——病患的症状与普通肺痨有所不同,更像是吸入了某种有毒霉菌孢子所致。
“王爷,我怀疑矿洞深处有异常,”薛先生提出,“请准我深入矿洞探查。”
武泽苍立即反对:“不可!先生已连日劳累,矿洞危险,我派他人前去。”
薛先生却坚持:“非我亲自探查不可。医者须明病源,方能对症下药。”
最终,武泽苍拗不过薛先生,只好答应与他一同下矿探查。
深入矿洞百丈余,环境越发潮湿闷热。薛先生仔细检查矿壁和空气状况,终于在一处偏僻支洞发现了异常——矿壁上生长着一种罕见的黑色霉菌,散发出刺鼻气味。
“就是它!”薛先生激动地说,“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毒霉,古籍中称其为‘黑死霉’,吸入其孢子会导致肺腑溃烂。”
他们立即取样返回地面。薛先生连夜研究,终于配制出针对性的解药方剂。试用后,病患的症状明显好转。
恰在此时,前往西南寻药的一队人马也带回了所需的特殊草药。双管齐下,疫情终于得到控制。
十日后,新增病例停止;又过半月,大部分病患痊愈出院。整个和州城躲过了一场大灾难。
疫情结束后,武泽苍召集全城百姓,公开表彰薛先生和所有医护人员的功绩。
“此次瘟疫,若非薛先生及时发觉,果断处置,和州恐遭大难。”武泽苍高声宣布,“为感念薛先生之功,我决定在和州建立医学院,由薛先生主持,培养更多良医。”
百姓欢呼雷动,纷纷向薛先生表达感激之情。曾经对封锁政策不满的人们也意识到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对武泽苍更加信服。
然而薛先生却没有沉浸在荣誉中。疫情过后,他立即投入总结防治经验,编写防疫手册,完善和州的公共卫生体系。
“此次疫情暴露诸多不足,”薛先生对武泽苍说,“我们必须建立更完善的疾病预防和应急机制。”
在薛先生的建议下,和州开始实施一系列公共卫生措施:定期清扫街道,修建公共厕所,改善饮用水源,建立疫情监测网络。薛先生还创办了《健康杂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百姓宣传卫生知识。
最令人称道的是,薛先生坚持深入民间,巡回义诊。他不仅治病救人,更传授防病知识,改变百姓的不良生活习惯。
“上医治未病,”薛先生常对学徒们说,“预防胜于治疗。我们的目标不是等人生病后去救治,而是让人少生病甚至不生病。”
武泽苍全力支持薛先生的理念,拨出专款用于公共卫生建设。他深知,百姓的健康才是和州繁荣的基石。
转眼又到年末,和州迎来了一个罕见的暖冬。往年此时,因寒冷和疾病去世的老人不在少数,今年却大大减少。
腊月二十三,民间小年,一群百姓自发来到王府门前,敲锣打鼓,送上万民伞和功德匾,感谢武泽苍和薛先生的救命之恩。
一位老者代表百姓发言:“老汉我活了七十岁,经历二十七任和州主官,从未见过如王爷和薛先生这般真心为民的官和医。和州有您二位,是我们百姓的福分啊!”
武泽苍接过万民伞,感慨万千:“武某何德何能,受此大礼?保境安民本是我的职责。要谢当谢薛先生,若非他医术高明,仁心仁术,和州难逃此劫。”
薛先生却谦逊地说:“薛某只是尽了医者本分。此次抗疫成功,全靠王爷果断决策,全民同心协力。”
三人相视而笑,彼此心照不宣。
当晚,王府设宴款待薛先生和抗疫有功人员。宴席间,武泽苍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定为“防疫日”,以此纪念这次抗疫胜利,并提醒后人重视疾病预防。
宴席结束后,武泽苍与薛先生在园中散步。
“先生来和州已近一年,觉得此处如何?”武泽苍笑问。
薛先生抚须微笑:“和州虽小,却有大气象。王爷胸怀天下,百姓勤劳朴实,此地真乃乱世中的桃源。”
“那么先生可愿长久留在此地?”武泽苍真诚地问,“我欲请先生出任和州医官总领,主管全州医药卫生之事。”
薛先生沉默片刻,缓缓道:“薛某闲云野鹤惯了,不喜官职。但若王爷允我继续按自己的方式行医救人,薛某愿倾尽所能,助王爷打造一个病有所医的和州。”
武泽苍大喜:“一切依先生所言!”
二人站在亭中,远望和州城的万家灯火。在这乱世之中,这片土地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煤矿带来能源,工坊带来就业,医疗带来健康,教育带来希望。
“王爷有宏图大志,”薛先生忽然说,“薛某不才,愿尽绵薄之力。”
武泽苍郑重回礼:“得先生之助,是和州之幸,百姓之福。”
正当二人交谈时,一侍卫匆匆来报:“王爷,边境巡逻队发现一群难民,约百余人,自称从北边逃难而来,其中多人患病,请求入城避难。”
武泽苍与薛先生对视一眼,心照不宣——又一场考验即将来临。
“立即在城外设立临时隔离区,”武泽苍果断下令,“请薛先生带队前往诊治,严格筛查,防止带入疫病。”
薛先生立即起身:“薛某这就前去。”
夜色中,一队人马匆匆出城,奔向需要帮助的人们。灯笼在寒风中摇曳,照亮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和州未来的方向。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疾病与苦难从未远离。但有仁心仁术者在,有为民请命者在,希望就永远不会熄灭。
武泽苍站在城楼上,目送薛先生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信心:无论前方有多少挑战,只要上下同心,和州定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而这条道路的基石,正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