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和州如同一块磁石,吸引着四方的目光。边境战事愈演愈烈,旱涝灾害频仍,周边州郡的百姓流离失所。很快,第一批逃难者出现在和州边境。
这日清晨,边境哨所急报:约有三百流民聚集在界碑外,请求入境。
王府内,官员们意见激烈对立。 “万万不可放行!”一位老臣激动地说,“流民涌入必生乱象,盗抢频发,瘟疫蔓延,和州刚有起色,经不起这般折腾!” 另一位官员反驳:“见死不救,岂是仁政?况且流民中多有力壮者,若能妥善安置,反可补充劳力。”
武泽苍沉默良久,缓缓起身:“本王记得初到和州时,所见尽是荒芜。如今沃野千里,却缺人耕种。流民不是负担,而是宝贵的资源。” 他目光扫过众人:“但也不能毫无准备地接纳。须有周全之策。”
三日后,《和州垦荒令》颁布: 一、所有入境流民需登记造册,接受检疫; 二、每人可申请荒地三十亩,三年免赋; 三、王府提供种子农具,首年借粮度荒; 四、垦荒有成者,可获地契,永为业产; 五、愿务工者,安排进入工坊,同工同酬。
政策一出,四方震动。流民闻讯而来,每日都有数十至百人抵达边境。
武泽苍亲赴边境视察。眼前的景象令人心酸:男女老少面黄肌瘦,衣不蔽体,眼中却闪烁着求生的渴望。
“开闸放行!”武泽苍下令,“但须有序引导,不得混乱。”
在安民团的维持下,流民们排队通过检疫站。薛先生带领医疗队为每个人检查身体,有疫病征兆者隔离治疗。沐浴更衣后,流民们领到临时身份牌和三日口粮。
登记处,文书们详细记录每个人的籍贯、特长、家庭情况。武泽苍特意要求标注各类工匠:铁匠、木匠、织工...这些都是和州急需的人才。
首批流民被安置在临时营地。虽然只是简易帐篷,但干净整洁,有专人管理。对于饱经风霜的流民来说,这已是天堂。
然而问题很快出现。流民中鱼龙混杂,确有宵小之徒。开荒工具连连失窃,粮食分配时争吵不断,甚至发生斗殴事件。
林惊羽主张严惩:“乱世用重典,方能震慑不法!” 武泽苍却摇头:“仓廪实而知礼节。他们饿久了,难免行为失当。重要的是建立秩序,而非单纯惩罚。”
他创新性地推行“流民自治”:每百人选一代表,参与管理;建立功过记录,良好者奖励,违纪者惩戒;组织劳动竞赛,优胜者额外奖赏。
同时,武泽苍亲自督导开荒工作。他将流民编成垦荒队,每队配老农指导。选择靠近水源的荒地,分批开垦。
最让人头疼的是流民中的老弱妇孺。他们无力垦荒,却需要吃饭。 云姑想出妙计:组织妇女编织、制陶、缝纫,老弱负责较轻的杂务。“有力出力,无力出智,人人皆可为和州做贡献。”
一日,登记处发现几个流民身份可疑:他们手掌无茧,肤色白皙,不像寻常农户。 林惊羽暗中调查,发现竟是邻州派来的细作!目的是打探和州虚实,制造混乱。
武泽苍得知后,并不急于抓捕,而是将计就计。他让这些“特殊流民”看到和州的繁荣安定,感受到百姓对王府的拥戴,甚至“无意”中让他们得知和州军力强大、戒备森严。
几天后,这些细作主动坦白身份,请求留在和州:“我等原为刺探而来,然所见所闻,深感殿下仁德。愿弃暗投明,效忠和州!”
武泽苍欣然接纳,量才任用。这件事成为一段佳话,传为美谈。
流民不断涌入,原有的临时营地不敷使用。武泽苍决定建设永久安置点——垦荒新村。
选址、规划、建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武泽苍引入现代社区理念:房屋整齐排列,留出街道;公共水井、厕所、澡堂一应俱全;中心区域设集市、学堂、医馆。
最让人称道的是,新村建设充分尊重流民意愿。来自同一地区的尽量安置在一起,保留原有的社会关系。还允许流民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改进房屋设计。
深秋时节,第一个垦荒新村竣工。当流民们搬进崭新的房屋时,许多人跪地痛哭:“漂泊半生,终有片瓦遮头!”
然而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冬季临近,流民已过万人,粮食储备压力巨大。更糟糕的是,一场罕见的早雪突然降临。
寒风凛冽,雪花纷飞。临时营地条件简陋,许多流民缺衣少被,面临冻饿威胁。
武泽苍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放所有公共建筑作为临时避难所;王府带头捐衣捐被;组织安民团砍柴送暖;医疗队全天值守,防治冻伤。
他亲自前往最偏远的安置点,查看流民过冬准备。在一个新村,他发现房屋虽然建成,但尚未安装门窗,寒风中如同冰窖。
武泽苍当即下令:“所有新房必须在三日内安装好门窗!王府补贴一半费用!” 又对瑟瑟发抖的流民承诺:“若有一人冻死,本王自辞王爵!”
王府上下全力动员,工匠日夜赶工,终于在寒流加剧前完成了所有房屋的门窗安装。
雪夜,武泽苍再次巡视安置点。透过窗户,他看到流民们围坐在火塘旁,脸上洋溢着安心的笑容。孩子们在温暖的环境中嬉戏,老人悠闲地抽着烟袋。
这一刻,他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然而流民的涌入也带来了文化融合的挑战。来自不同地区的流民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时常发生摩擦。
一次,两个地区的流民因为祭祀方式不同大打出手。武泽苍没有简单评判对错,而是组织了一场“文化交流会”,让各地区的流民展示自己的风俗技艺。
于是,垦荒新村里办起了热闹的民俗节:北方的秧歌、南方的山歌、西域的舞蹈...流民们在交流中增进了理解,消除了隔阂。
武泽还趁机推广和州的本土文化,增强认同感。他亲自编写《和州新民谣》,传唱和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精神;组织流民参观和州工坊、市集,感受和州的繁荣发展。
“不仅要让他们在和州生活,更要让他们成为和州人。”武泽苍如是说。
开春后,垦荒工作全面展开。广袤的荒地上,成千上万的流民挥汗如雨。王府派出的技术指导巡回田间,传授堆肥、灌溉等新技术。
武泽苍经常深入田间,与流民同吃同劳动。他注意到一个现象:来自南方的流民擅长水稻种植,而北方的流民善于旱作。于是他将流民按籍贯和特长分组,因地制宜安排垦荒任务。
效果立竿见影。南方流民负责的水田苗齐穗壮,北方流民打理的旱地作物长势喜人。产量比预期高出三成!
流民们看到希望,干劲更足。他们自发组织劳动竞赛,互帮互助,形成了良好的劳动氛围。
更让人惊喜的是,流民中藏龙卧虎。有退役的老兵主动帮助训练安民团,有老工匠改进了农具设计,还有识字先生自愿开办夜校,教流民读书认字。
武泽苍量才录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流民中的工匠被吸收进工坊,识字者协助管理工作,有组织能力者担任新村管理人员。
夏至时节,首批垦荒地迎来丰收。虽然只是第一季,产量已相当可观。流民们捧着金黄的粮食,热泪盈眶:“终于有了自己的收成!”
按照政策,他们只需上交少量种子粮,其余全归自己所有。许多流民第一次有了余粮,第一次能够计划未来的生活。
丰收庆典上,武泽苍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向首批垦荒成功的流民颁发地契,正式确认土地所有权!
当流民们颤抖着接过盖有王府大印的地契时,许多人泣不成声。有了土地,他们就不再是流民,而是和州真正的主人。
消息传开,更多的流民涌向和州。到年底,和州人口增加了五成,荒地开垦面积翻了一番。曾经的荒原变成了良田,凋敝的村庄重现生机。
然而武泽苍清楚,人口增加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更多的粮食需求,更复杂的管理,更大的安全压力...
是夜,他站在新建的了望塔上,俯瞰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垦荒新村的灯火如星辰般散布在原野上,炊烟袅袅,人声喧哗。
从几百流民到数万新民,从临时营地到永久村落,这一年的艰辛历历在目。但看到那些曾经绝望的脸上绽放的笑容,一切都值得。
武泽苍展开新的规划图:水利工程扩建、工坊扩容、学堂建设... 他知道,和州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可逆转的发展道路。而这条路上,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努力。
远处传来新民歌谣的歌声,欢快而充满希望。武泽苍微微一笑,走下了望塔。
明天,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