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高云淡,和州大地披上了丰收的金装。阳光洒在无垠的田野上,稻浪翻滚,金光闪闪,宛如一片波涛汹涌的黄金海洋。田间地头,沉甸甸的稻穗低垂,仿佛在向大地致敬。微风拂过,稻香四溢,沁人心脾。农夫们忙碌的身影在稻浪中若隐若现,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这是和州多年来未曾有过的丰收景象,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芬芳,也弥漫着希望与喜悦。
武泽苍站在新建的观稼台上,极目远眺。这座观稼台是他特意命人修建的,位于和州地势最高处,登台远望,全州田亩尽收眼底。阳光下,金色的稻田绵延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线。他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数月的辛劳,终于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刻。他不禁回想起初到和州时的情景:土地荒芜,百姓面黄肌瘦,眼中尽是绝望。如今,这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始测产!”武泽苍一声令下,数十名工作人员带着标准量具走进预先选定的测产田块。这些田块是根据不同土壤类型、不同耕作方式选取的,具有代表性。
全场寂静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几块田地上。老农们屏息凝神,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期待与不安。他们种了一辈子地,还从未见过如此丰收的景象。官员们忐忑不安,交头接耳,既期待又害怕失望。就连平日里最沉稳的林惊羽,也不自觉地握紧了剑柄,目光紧紧跟随着测量人员的身影。
“一号测产田,实收三石二斗!”测量官高声报数,声音在寂静的田野上格外响亮。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这个产量比往年高了近五成!老农们激动得热泪盈眶,相互搀扶着,生怕自己听错了。
“二号测产田,实收三石五斗!”测量官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明显的激动。
惊呼声再起。这块田往年最多收两石粮食,如今竟增产七成有余!一些老农忍不住跪倒在地,向着苍天叩首,感谢上苍的恩赐。
“三号测产田,实收四石!”当最后一块测产田的结果公布时,全场沸腾了。四石的产量,这在以往的和州简直是天方夜谭!百姓们欢呼雀跃,官员们相视而笑,眼中满是敬佩地望向观稼台上的武泽苍。
武泽苍快步走下观稼台,来到田间。他弯腰抓起一把金黄的稻谷,粒粒饱满圆润,在阳光下散发着温暖的光芒。老里正颤巍巍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苍天有眼!和州有救了啊!殿下真是我等的再生父母!”其他百姓也纷纷跪下,向武泽苍表达感激之情。
武泽苍连忙扶起老里正,面向众人朗声道:“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你们用汗水浇灌出的丰收果实!”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传遍田野。
丰收的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全州。各村各乡的测产结果陆续报来,平均增产都在五成以上,有些试验田甚至翻了一番。堆肥技术、新作物品种和水利改良的综合效应,在这场丰收中得到了完美体现。百姓们奔走相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庆祝这难得的丰收年。
然而武泽苍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在众人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时,他已经开始部署下一步工作。他立即召集相关人员,紧急召开会议,部署收割和储存工作。
“丰收只是第一步,确保颗粒归仓才是关键。”武泽苍在会议上强调,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官员,“李慕,你负责统筹收割进度,要确保各乡各村协调有序,避免因收割不及时造成损失;云姑,仓储准备就交给你了,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准备好足够的仓储空间;惊羽,加强巡逻,防止偷盗和火灾,特别要注意防火,这个时候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命令下达后,整个和州如同精密的机器般迅速运转起来。百姓们天未亮就下田收割,妇孺老弱也参与到晾晒、脱粒等工作中。安民团日夜巡逻,在各乡各村之间来回巡视,确保丰收成果不受损失。
最让人感动的是,往年收割时节常见的抢收、盗割等现象今年几乎没有发生。百姓们自觉遵守秩序,互相帮助,形成了“先熟先收、邻里相助”的良好风气。有的农户家里劳动力不足,邻居们就会主动帮忙收割;有的农户收割较早,就会将打谷场借给尚未收割的农户使用。这种互帮互助的景象,在和州历史上可谓罕见。
武泽苍也亲自下田,与百姓一同劳作。他不仅参与收割,还根据现代农具的原理,设计了几种高效的收割和脱粒工具。他命铁匠打造了一批轻便锋利的镰刀,比传统镰刀效率提高了一倍;还设计了一种脚踏式脱粒机,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脱粒效率。这些新式农具很快在各村推广开来,深受百姓欢迎。
考虑到收割期间劳动强度大,容易发生意外,武泽苍还组织流动医疗队,带着草药和简易医疗设备,到各乡巡回义诊,为收割期间受伤或生病的农民提供诊治。这一举措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
随着粮食源源不断入库,新的问题出现了:仓储严重不足。这天深夜,云姑急匆匆地来到王府求见。
“殿下,现有粮仓只能储存三成收成,其余粮食若不能妥善储存,恐会霉变生虫。”云姑面带忧色地汇报。
武泽苍立即下令:“启用所有能用的建筑作为临时粮仓。祠堂、庙宇、闲置的仓库,全部利用起来。同时,加快新粮仓建设速度。”他沉思片刻,又道:“我这就绘制新的粮仓设计图。”
凭借现代知识,武泽苍改进了仓储结构:在粮仓中增设通风设备,保证空气流通;铺设防潮层,防止地面湿气上渗;设计特殊的鼠虫防护措施,在粮仓四周挖掘深沟,填充石灰,并在仓门处设置多层防护。他还建立了严格的仓储管理制度:要求仓管人员定期检查温湿度,及时翻晒粮食,防止霉变。
在全民努力下,收割工作终于顺利完成。当最后一批粮食入库时,统计结果让人震惊:全州粮食总产量达到往年的两倍有余!这个消息传开,整个和州都沸腾了。百姓们载歌载舞,庆祝这个历史性的丰收年。
丰收带来了喜悦,也带来了幸福的烦恼。粮食多了,如何分配成了新课题。这日,几个乡民代表来到王府,表达他们的担忧:“殿下,粮食多了是好事,但卖不出好价钱,反而白费了辛苦。”
武泽苍早已考虑到这个问题。他微笑着对乡民代表说:“诸位放心,王府将以公道价格收购余粮,充实官仓。同时,我们还要鼓励粮食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在武泽苍的指导下,和州开始了粮食加工的热潮。有的村庄建起磨坊,将粮食加工成面粉;有的酿造成酒醋;还有的制作成便于储存的干粮。武泽苍亲自指导百姓制作各种加工食品,将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巧妙地融入古代工艺中。
最受欢迎的是武泽苍设计的“便携军粮”——将炒熟的米麦磨粉,加入盐和干果,压制成块,既耐储存又营养丰富。这不仅解决了余粮问题,还为安民团提供了优质军粮。这种军粮很快就在周边州郡流传开来,成为抢手商品。
粮食充足后,武泽苍开始兑现另一个承诺:改善百姓饮食。他推广“三餐制”,改变以往一日两餐的习惯:“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还指导百姓合理搭配饮食,增加豆类、蔬菜的摄入。
王府厨房成了营养推广站,每天演示各种粮食的做法。云姑带领侍女们编写《和州食鉴》,图文并茂地介绍各种食物的烹制方法,包括如何搭配食材才能既美味又营养。这本书很快在各乡流传开来,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读物。
然而,丰收也引来了外界的觊觎。周边州郡的粮商纷纷前来压价收购,有的甚至勾结本地奸商,企图垄断粮食交易。武泽苍果断出手:颁布《粮食交易令》,规定最低收购价格,打击投机倒把;同时建立官办粮行,平抑粮价,保障农民利益。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官方。这日,州衙传来文书:因边境战事,朝廷要求加征三成粮税!消息传出,全州哗然。加征三成,意味着百姓手中的余粮将所剩无几。
王府内,官员们意见分歧。有的主张执行朝廷命令,认为不可违抗圣旨;有的建议适当减免,以免引起民愤,争吵不休。
武泽苍沉默良久,缓缓开口:“朝廷命令不可违,百姓利益不可伤。这样吧:王府出资补贴三成赋税,不让百姓多交一粒粮食。”
众人震惊。这可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李慕急谏:“殿下三思!王府财政刚有起色,如此大笔支出,恐难承受啊!”
武泽苍坚定地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百姓刚见希望,不能让他们再失望。王府的困难可以想办法解决,但百姓的信心一旦失去,就难以挽回了。”
决定公布后,全州感动。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要到王府门前叩谢,被武泽苍婉拒:“诸位辛苦一年,这是应得的。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和州的明天会更好。”
赋税风波过后,武泽苍开始了更长远的规划。他在全州推广“义仓”制度:每乡设立义仓,丰年储粮,荒年放赈,平年借贷,形成良性循环。还建立了粮食预警机制:定期统计粮食库存和消费情况,提前做出调整。这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堪称创举。
深秋时节,武泽苍巡视各乡义仓建设情况。看到仓廪充实,百姓面带笑容,他感到无比欣慰。在一个村庄,他遇到了一件小事:几个孩童在打谷场上玩耍,不小心打翻了一筐刚脱粒的粮食。若是往年,这必定会招来大人的责打。但这次,大人们只是笑笑,将粮食收拾起来,还抓了一把给孩子们当零嘴。
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武泽苍感触良多。只有真正粮食充足了,人们才会对粮食如此宽容。这种物质丰富带来的精神层面的变化,比起单纯的粮食增产更让他感到欣慰。
傍晚时分,武泽苍登上新建的粮仓顶楼。夕阳西下,和州大地炊烟袅袅,一派安宁祥和。仓库里堆满粮食,散发着令人安心的芬芳。远处,孩子们在田野间奔跑嬉戏,老人们坐在门前闲聊,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
他想起刚来和州时,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那些荒芜的土地,那些绝望的眼神。短短一年时间,变化天翻地覆。然而武泽苍清楚,这仅仅是开始。粮食问题初步解决,但和州要真正强大,还需要更多方面的进步。而且,眼前的丰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风调雨顺,若遇灾年,能否保持稳定还是未知数。
是夜,武泽苍在灯下绘制新的农业规划图:培育抗旱品种、开发新的耕作技术、建设更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他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什么比粮食更重要。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让百姓永远告别饥饿,和州才能真正走向繁荣。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丰收的土地上。武泽苍放下笔,露出坚定的笑容。来年,一定要让这片土地更加富饶。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州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这不仅是对百姓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在武泽苍心中,一个更加宏伟的蓝图正在慢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