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降临,和州大地银装素裹。虽然农业改革初见成效,但武泽苍清楚,光靠种地难以让和州真正富裕起来。粮食能让人吃饱,却不能带来财富。王府的金库日渐空虚,各项开支却与日俱增。
这日清晨,武泽苍召集核心人员商议生计问题。
“殿下,府库存银仅够维持三个月开销。”云彩姑姑忧心忡忡地汇报,“若是遇上突发情况,恐怕难以应对。”
李慕补充道:“各乡税收已尽力减免,但百姓手中也无余钱。商贸不兴,和州就难以真正富裕。”
武泽苍沉思良久,忽然问道:“和州有什么特产?或者说,有什么资源是我们有而别处没有的?”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答不上来。和州土地贫瘠,物产稀少,哪来的什么特产?
小福子小声嘀咕:“咱们这儿除了沙子多,就是石头多...”
一句话点醒了武泽苍。他猛地站起身:“没错!就是沙子和石头!”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武泽苍解释道:“我记得巡视时见过一种特殊的白色黏土,还有石英砂。这些都是制作瓷器和玻璃的原料!”
“瓷器?玻璃?”李慕皱眉,“殿下,瓷器需专窑烧制,工艺复杂。和州从未有人擅长此道。至于玻璃...那是西域传来的稀罕物,中原尚不能制作。”
武泽苍眼中闪着光:“正因为无人能做,才是我们的机会。”
他现代的记忆中,恰好有这方面的知识。大学时他曾参与过社团活动,学习过传统陶瓷制作,甚至还参观过玻璃工艺作坊。虽然不算精通,但基本原理和工艺还是知道的。
说干就干。武泽苍立即带人前往城郊,找到了记忆中的白色黏土和石英砂矿。取样带回王府后,他开始了试验。
首先从最简单的陶器开始。武泽苍在王府后院建起一个小型窑炉,亲自示范如何和泥、制坯、上釉、烧制。
起初几次试验都失败了。不是温度不够陶坯开裂,就是釉料配比不当颜色难看。工匠们私下议论,觉得王爷又在异想天开。
但武泽苍不气馁。他调整配方,改进窑炉设计,甚至亲自守夜监控火候。第七天凌晨,当窑炉冷却后,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窑门——
一排洁白细腻的瓷器映入眼帘!虽然造型简单,但质地均匀,釉面光洁,与粗糙的陶器截然不同。
“成功了!”武泽苍捧起一个瓷碗,难掩激动。
消息很快传开,人们争相前来观看这“神赐之物”。老工匠捧着瓷碗老泪纵横:“老朽制陶一生,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器皿!”
武泽苍趁热打铁,开始试制玻璃。这比瓷器更加困难,需要更高的温度和更精确的配方。
几次爆炸和失败后,终于有一天,一团炽热的透明液体从窑中流出,冷却后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玻璃块。
“天哪!透明如水晶!”围观的人们惊叹不已。
武泽苍却皱起眉头。这玻璃杂质太多,气泡密集,离实用还差得远。他需要更纯的原料和更好的工艺。
就在他苦思改进之法时,小福子带来了一个消息:城西有个老窑工,据说祖上曾为官窑工作,因故被贬至和州。
武泽苍立即亲自前往拜访。老窑工住在破旧的茅屋中,双目已近失明,但对制陶工艺如数家珍。
听说王爷制出了白瓷,老人激动不已:“祖传手艺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他的孙子——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也展现出惊人的天赋,能准确判断窑温和配料比例。
武泽苍将祖孙二人请回王府,委以重任。在老窑工的指导下,瓷器质量突飞猛进。不仅洁白细腻,还烧制出了青花纹样。
然而,问题接踵而至。精细陶瓷需要专用窑炉和高品质燃料,成本高昂。以王府目前的财力,难以大规模生产。
武泽苍不得不调整策略,先从中低端产品入手。他设计了几款简单实用的陶器,采用标准化生产,降低成本。同时开发特色产品:利用和州特有的矿物,烧制出带有独特紫红色的“和州紫砂壶”。
玻璃制作则更加困难。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武泽苍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配方和工艺,能够生产出较为纯净的平板玻璃和器皿。
“殿下,这些器皿精美绝伦,定能卖出好价钱!”小福子兴奋地说。
武泽苍却摇头:“玻璃制作成本太高,难以大规模推广。我倒有个想法——”
他命人将平板玻璃切割成小块,镶嵌在木框中,制成镜子。
当第一面玻璃镜制成时,效果惊人。 pared to 当时普遍使用的铜镜,玻璃镜清晰度高出数倍,顿时引起轰动。
云彩姑姑对着镜子照了又照,难以置信:“这...这真是老身吗?连鬓角的白发都看得一清二楚!”
武泽苍知道,他找到了第一个“爆款产品”。
然而,好的产品需要销路。和州地处偏远,商路不通,如何将产品卖出去成了难题。
这时,李慕提出建议:“殿下,何不利用即将到来的年关?每年腊月,北疆各州都会在边境举办年货集市,各地商贾云集。这是我们打开销路的好机会。”
武泽苍眼前一亮,立即着手准备。他抽调王府人手,组建了一支商队,由经验丰富的赵四带队,携带精心准备的陶瓷和玻璃制品前往赴会。
临行前,武泽苍特意嘱咐:“记住,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赚钱,更要打响和州产品的名号。可以适当让利,但质量绝不能差。”
商队出发后,王府上下都在忐忑等待。十天过去,半个月过去,音信全无。武泽苍表面镇定,内心却也焦虑不已。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当大家几乎放弃希望时,远处忽然传来驼铃声。赵四带着商队回来了!而且队伍比出发时庞大了许多——新增了十几辆满载货物的马车!
“殿下!成功了!大获成功啊!”赵四激动得语无伦次,“我们的货品第一天就被抢购一空!特别是镜子,卖到百两银子一面还供不应求!”
他指着身后的车队:“这些都是预付的定金和换回的物资!还有好多商家等着订货呢!”
王府顿时欢腾起来。武泽苍看着满车的粮食、布匹和银两,长舒一口气。第一桶金,终于到手了!
有了资金支持,武泽苍开始扩大生产。他在城郊选址建厂,招募流民和贫困百姓,传授技艺,实行分工合作的生产方式。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出现。工坊规模扩大后,管理混乱,效率低下,次品率居高不下。
武泽苍意识到,需要引入现代管理方法。他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标准和流程,实行计件工资制,设立质量检查岗位。还开创性地提出了“流水线”作业,不同工序由专人负责,大大提高效率。
最让工匠们惊讶的是,王爷竟然允许女子上工。这在当时简直是惊世骇俗。
“女子手巧心细,适合精细作业。”武泽苍力排众议,“而且许多家庭男子不在或残疾,女子做工可以补贴家用。”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女子在绘制花纹、打磨镜面等工作中表现出色,工坊效率进一步提升。
随着生产走上正轨,武泽苍开始研发新产品。他根据现代记忆,设计了一系列实用又新颖的产品:带盖的茶具、分格式的食盒、可折叠的家具...
特别是一款设计的“保温壶”,内胆采用双层陶瓷结构,中间填充木屑隔热,能够在冬季保持水温。推出后大受欢迎,成为北方地区的抢手货。
然而,成功引来了觊觎。很快,市场上出现了仿冒产品。虽然质量差很多,但价格低廉,抢走部分市场。
更糟糕的是,几个大商户联合压价,试图逼和州工坊就范。
“殿下,他们放出话来,要么降价三成,要么就别想进入中原市场。”赵四气愤地汇报。
武泽沉思良久,做出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不降价,反而提价。”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他解释道:“我们要走精品路线。提高工艺和设计,打造‘和州制造’的品牌。让我们的产品成为品质和身份的象征。”
他亲自设计了一套精美的包装,每件产品都打上特殊的“和州印”,并承诺如有质量问题包退包换。
同时,他开发出更加高端的定制服务,为富贵人家量身打造器皿,甚至将客户的名字或家徽烧制在上。
果不其然,高端市场反响热烈。富贵人家竞相购买和州精品,以显身份。那些仿冒品反而成了衬托和州品质的参照物。
武泽苍还很有远见地开展了“技术保护”工作。他将关键工艺分解,由不同工匠掌握,并签订保密协议。核心配方如釉料、玻璃成分等,只由极少数人知道。
腊月将至,工坊接到大量订单,日夜赶工。武泽苍担心工匠们过度劳累,特意规定每日工时,并提供三餐和取暖设备。
这日巡视工坊时,他发现一个年轻工匠正在偷偷使用一种奇怪的颜料绘制花纹。那颜料呈现出独特的金属光泽,美丽非凡。
“这是什么?”武泽苍好奇地问。
年轻工匠吓了一跳,跪地请罪:“小人该死!小人是看矿渣中有这种闪亮的粉末,就试着用来画画...”
武泽苍扶起他:“你做得很好!这叫什么名字?”
“小...小人叫它‘亮粉’。”
武泽苍立即意识到这可能是金属矿物粉末。他让年轻工匠带路,找到了那种矿渣的来源——原来是银矿冶炼后的废料!
他马上派人调查,发现和州境内竟有废弃的银矿!前朝曾经开采,因含量低而废弃。但这些矿渣中含有多种金属矿物,正是陶瓷釉料的珍贵原料。
武泽苍立即组织人手研究矿渣利用,开发出一系列独特釉彩,使和州陶瓷更加绚丽多彩。
手工业的兴盛带动了整个和州的经济。百姓有了工作,收入增加,市场逐渐活跃。王府税收也水涨船高,有了更多资金投入建设。
然而,武泽苍没有满足于此。他注意到,工坊产生的废料越来越多,污染环境。于是开始研究废物利用:碎瓷片磨粉做建筑材料,玻璃渣回炉重熔,窑炉余热用于取暖...
他还开创性地建立了“幼儿园”,让上工的女子可以将孩子带去,由专人看管。这不仅解决了女工的后顾之忧,还让孩子们得到照顾和教育。
年终结算时,和州手工业的收入已经超过农业税收,成为王府最重要的财源。曾经贫瘠的和州,因为小小的瓷器和玻璃,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腊月三十,除夕之夜。武泽苍在王府设宴,款待所有工匠和他们的家人。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用的都是工坊生产的精美器皿。
看着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武泽苍心中充满成就感。他举起酒杯,向众人敬酒:“这一年,感谢诸位辛勤付出!让我们共同举杯,祝愿来年和州更加美好!”
“王爷千岁!”众人齐声欢呼,声音中充满希望和感激。
宴席散去后,武泽苍独自登上城楼。远处灯火点点,那是工坊仍在加班的窑火。寒风中,他仿佛听到了和州强有力的心跳声。
从一无所有到手工业兴盛,从食不果腹到仓廪渐实,这条路走得艰难,却充满希望。
然而他清楚,这只是开始。手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市场,更需要安定的环境。而暗处的敌人,绝不会坐视和州壮大。
“明年,”武泽苍望着远方,默默立下誓言,“要让和州的产品走向全国,让和州的名字响彻天下!”
寒夜中,新年的钟声敲响。伴随着钟声,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缓缓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