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一过,农忙基本结束,林场的建设也该开始了,还是跟去年一样的思路,得想办法多建一些建筑。
按之前的规划,今年青云山知青林场要建教室和实验室,但经过数个月的实际使用,林鸿彬觉得办公室也有点不够用了,也得再建一栋;
还得考虑建一所招待所,专门招待来访住宿的,不然像军区李政委来的时候,安保都没办法做。
教室规划建两层,每层6间;实验室也是规划建两层,每层10间,只是房间比教室小多了,一楼当实验室,二楼可以先当宿舍用。
还是和去年一样,一层用石头,二层用砖头,水泥不够用糯米浆来凑。
这次用工还是就近原则,叫了石洋大队陈姓的两个生产队的人过来帮忙,不过石头还是要石谷生产队提供。
开活时照样搞了一头野猪,现在就不用林鸿彬假装进山打猎了,直接用林场的野猪。
月底,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消息还没有回传,县里率先举行了“百万熏鸭进京”出征仪式,林鸿彬也是属于必须到场的县委领导。
地委的领导也来了,在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后,一排系着大红布的卡车出发了。
随行的有地委领导和县委张书记,他们要一起进京对接工作。
清源县是前线,没有什么工业底子,而县里出产的白糖是战略物资,主动权不在县里,现在想要打开局面,也只能靠农产品了。
吃完午饭,林鸿彬直接找上县农业局局长郑美福,提出邀约:
“郑局,下午安排下,去我们林场考察下工作?”
“有好事?”郑美福询问。
“大好事,去不去?”
“去,当然去,稍等会,我先去交代一下。”
“晚上需要在我们林场住一晚。”林鸿彬补充了一句。
“行,明白了!”
因为是临时要用车,县车队一时间还安排不上,郑美福带着农业局的一个工作人员坐着林鸿彬的拖拉机晃悠晃悠的来到知青林场。
到了林场,郑美福先是和场办的人员一番客套,接着就是和林鸿彬、黄镇山、郭子好等人一起逛了一遍林场。
“林厂长,你们的杂交猪长的比县国营养猪场的白猪仔还快啊!”郑美福拿着林场养猪场的记录本说道。
这年头不管怎么争、怎么斗,真干活的干部还是比较多的,所以郑美福一看林场的记录本就发现问题。
“应该是杂交猪更耐粗饲,现在养猪粗饲料喂的大多是粗饲料,大白猪要喂精饲料才长的快!”
“林厂长,那帮忙调几头杂交猪给县国营养猪场,让崇焕同志他们去搞一搞。”郑美福语气很是客气,对林鸿彬他可不敢托大。
论级别,现在两个人一样,郑美福作为大农业县的农业局局长,也是14级,但林鸿彬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党代表,而且年龄还比他小20来岁,年轻就表示有无限可能,说不定过些时间就成为他的领导了。
“行,这没多大的事!”林鸿彬直接应承了。
逛了一圈,回到林场场部。
“你们林场真是让郑某人大开眼界啊!”郑美福对林场啧啧称赞。
“我们林场搞这些东西上不得大台面,明天带你去看真正的好东西!”
“这么多好东西还上不得台面?告诉我是什么东西,不然我晚上可睡不着了!”
“不着急不着急,明天一早就知道了。”
“林场长,你这吊人胃口,不厚道啊!”
林鸿彬也不忘给古邑公社摇了一个电话,约下杨国石明天一早在石洋大队部见面。
第二天吃过早饭,林鸿带着郑美福和黄镇山、张钰琪来到石洋大队部,让大队部的工作人员多见见县里的领导没什么坏处。
现在过了农忙了,大队部的几位工作人员都在,林爷爷也在。
“林老主任,你好你好!”
郑美福一见到林爷爷很是客气的上前招呼,完全是一副后辈的模样。
“郑局长,欢迎来视察!”林爷爷神色平静,倒是村支书陈明珠和其他村干部有点激动,县农业局的局长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领导了。
虽然林鸿彬的级别不比这位局长低,但村里人基本不知道,也不认为一个小知青林场的场长级别有多高。
林鸿彬在旁边给当介绍人。
在郑美福、黄镇山、张钰琪跟陈明珠他们寒暄的时候,林鸿彬凑到爷爷身边:“爷爷,今天准备让农业局的领导先看看我们那些稻子。”
林爷爷一听就明白怎么回事了:“是得让县里的领导知道这事了,那我回去拿稻穗!”
不说以后运作新稻种需要很多资源,就是要用新稻种来弄点奖励,也得给人家提前打个招呼不是!
一会之后,杨国石带了两个人过来了,又是一阵寒暄。
寒暄完,爷爷也拿着稻穗过来了。稻穗是用布认真的包着的。
爷爷把稻穗铺在桌子上:“来吧,都过来!”
看大家都围了过过来,林爷爷指着短小一些的稻穗说道:“这是我们现在普遍种的正常水稻稻穗。”
又指着长一些、稻粒多一些的稻穗说道:“这是我们在野外收集的一种水稻稻种,大家对比一下。”
作为级别最高的客人,郑美福获得优先观察权,看着比正常稻穗长一大截的稻穗,他终于知道能上大台面的东西是什么了。
确实,知青林场那些东西与这个一比,那真是小砂砾与山脉的差距。
粮种,特别是优秀的新粮种在整个国家科技的地位那也是最高级别的。
郑美福也只是凑近了看,不敢用手去碰,怕把稻粒给碰下来。杨国石也一样。
“林老主任,你们有算过吗,多多少?”
“我们点过,谷粒比现在种的多了三成,重量多了四成多一点。”
“四成啊,好大的增幅,你们收集了多少?”郑美福神情激动,脸上都有些潮红。
旁边的杨国石也没好到哪里去,从去年林鸿彬回来开始,古邑公社就好事不断,这不又有好事来了。
“没多少,除了剩下这两穗,其他的都播种了,也就插了两亩水田。”
“那能不能带我们去看看?”
“行,走!”林爷爷也不废话,立马包好稻种然后起身,一行人跟着爷爷一起往田里走去。
村里大部分人都忙着去开荒了,包括知青也去了。现在水田里也没什么人,除草基本用鸭子,只要几个人赶鸭子就行,这活村里的几个老人包了,他们比较合适。
很快的就到了水田边,爷爷指着几块梯田说道:“那几块秧苗比较高大一些的就是,当然,这些也是最早插秧的,扣掉插秧的时间差距的话,长势确实好一点。”
只要不是石谷生产队的,都上前比了比秧苗的高度,郑美福还认真的点了几丛秧苗的分株情况,还比了比不同水稻秧秆的大小,各种比对非常的仔细。
“分株差不多,但秧秆更粗壮了。好东西,真是好东西啊!我回县里就找领导汇报,然后安排个技术员过来。”
“那就麻烦郑局了!”
“哈哈,都是分内的事,不麻烦不麻烦,哈哈哈!”
郑美福嘴巴都咧开了,安排人了自己的功劳才大一点,才能捞取更多的好处。
至于杨国石,他没有做声,林鸿彬把他请过来了就是人家最大的诚意了,就不要再发表什么意见了,安心的等着以后论功行赏就行。至于搞点动作多捞点功劳?那还是算了,要是惹林氏祖孙反感了,反手就能把自己灭了。
中午在大队部吃饭,大队部提供蛋和熏鸭,吃得宾主尽欢。
饭后杨国石把郑美福拉去古邑公社泡茶了,林鸿彬几个就回了林场。
过了两天,县里的专家来了。
清源县里在水稻育种方面还是有几个牛人的,比如获得“国家发明创造奖”的农民水稻育种专家陆才同志,“陆才号”籼型常规水稻这一以培育人命名的稻种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和认可。
林鸿彬重生前,袁老爷子培育稻种很多,也没得到这待遇,当然,袁老有更牛的待遇,有以他名字命名行星。
陆才老先生今年76了,不顾年老多病,也一起过来了。
看到稻穗和秧苗后也是激动万分,一劲的喊“好”!
老先生也不是空手来的,他带了两本书:《农民育种家陆才》、《陆才选育水稻良种经验》。这都是绘画版连环画,60开,图文并茂的介绍了选育水稻良种经验,非常适合现在知识条件。
陆才把书递给陈明珠,语气里带着几分遗憾:“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也教不动人了,这两本书希望对你们有用。”
“有用有用,肯定有大用,谢谢陆研究员!陆研究员你肯定能长命百岁!”陈明珠赶紧双手接过书。
陆才现在是省农科院特约研究员,称他为研究员确实没问题。
他听了陈明珠的话,只是笑着摆了摆手:“呵呵,不奢望不奢望了,我的身体我知道,希望还能看到这水稻夏收的情景!”
“一定能的。”
农技站的王清祥也来了,他也很兴奋啊,他想要抓住这个机会,学农业搞农业的谁不想搞个良种,看以前农学院的老师获奖他也眼红啊!现在机会摆在眼前了,那还不抓紧争取?就算没办法成为主导者,参与进来也行啊!
最终的结果非常合王清祥的意。由于县里暂时无法安排专人过来看护这些水稻,农学院老师兼古邑公社农技站技术员王清祥就被安排过来指导技术工作,并负责收集各种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