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京市的列车在华北平原上飞驰,窗外的景色由熟悉变得陌生。林晚照靠窗坐着,膝上摊开着一本《拓扑序与量子计算导论》,目光却不时飘向窗外。这是她第一次独自离家远行,参加全国青少年物理学创新论坛。手中紧握的邀请函,不仅仅是一张入场券,更像是一张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单程票。
“国家级竞赛备战任务与创新论坛参与任务并行启动。【双线并进】:在论坛期间完成至少一次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并在后续国家级竞赛选拔中稳定前五十名排名。奖励:积分+2000,开启‘学科视野拓展’模块。”系统的任务提示一如既往的精准,将她的思绪拉回现实。双线作战,压力不言而喻。
母亲在她临行前,偷偷在她行李箱夹层塞了一堆常用药和零食,反复叮嘱注意安全,吃饱穿暖。父亲则沉默地帮她检查了所有证件和电子设备,最后只沉声说了一句:“稳住心态。”奶奶拉着她的手,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慈爱和骄傲:“我们晚晚是去见大世面的人,别怯场,多看,多听,多问。”
家人的牵挂与期待,被她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行李箱的最深处,成为她底气的一部分。
论坛设在京大古朴而充满学术气息的校区。报道当天,林晚照就感受到了与省级竞赛截然不同的氛围。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高中生,他们谈论的不再是单纯的解题技巧,更多是关于科研前沿的见解、自己正在进行的课外研究项目,甚至是对某些物理理论的批判性思考。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自由、开放又充满锐气的学术味道。
她被分配与一位来自南方某重点中学的女生同住。女生叫陈梓萱,短发,眼神灵动,一见面就热情地跟她分享自己关于“利用超导量子比特模拟拓扑物态”的设想,言语间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力。林晚照听着,既感到新奇,又隐约觉得,沈倦云盘里那些关于拓扑物态的综述,似乎与这个话题有着微妙的联系。
论坛的日程安排得很满,除了知名院士、教授的前沿讲座,更多的是小组讨论、海报展示和自由交流环节。林晚照像一块被投入知识海洋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她聆听着关于暗物质探测、量子引力、脑科学交叉领域的最新进展,眼界被极大地开拓。
在一次关于“低维体系中 novel quantum phenomena (新奇量子现象)”的小组讨论中,一位来自江浙地区的男生侃侃而谈,引经据典,气势很足。但当讨论到具体某个一维系统中相互作用如何影响边缘态时,他的解释显得有些含糊和教科书化。
林晚照听着,忽然想起了沈倦在云盘一份论文批注里,用极其简洁的语言点出的一个关键——“一维体系 Luttinger liquid (卢廷格液体) 图像下的 bosonization (玻色化) 处理,注意 spin-charge separation (自旋-电荷分离) 在此处的体现。”
这个观点,与主讲教授刚才提到的某个最新实验迹象隐隐吻合,但并未被深入探讨。
她的心脏微微加快。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检验她这段时间自主学习成果,也是真正融入这场高水平对话的机会。她深吸一口气,在对方话音落下后的短暂间隙,举起了手。
所有人的目光聚焦过来。林晚照感到脸颊有些发热,但声音尽量保持平稳:“我想补充一点。考虑到强关联效应,在一维体系中,或许可以引入 Luttinger liquid 模型,并重点关注 spin-charge separation 可能对边缘态输运性质产生的影响。这可能与刚才王教授提到的实验观测中那个尚未完全解释的‘平台’有关。”
她的话语落下,小组里安静了一瞬。几位原本有些漫不经心的同学坐直了身体,看向她的目光里带上了审视与惊讶。那位之前侃侃而谈的男生也愣了一下,随即陷入思考。主持讨论的青年教师眼中则闪过一丝赞许:“这位同学的观点很有启发性,直接触及了当前理论处理的一些边界问题。看来你对凝聚态理论的前沿有所涉猎。”
林晚照的心落回实处,一股暖流伴随着成就感涌遍全身。她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并运用了那个来自远方的知识碎片,并且,得到了认可。这一刻,她感觉自己真正触摸到了“创新”与“交流”的门槛。
论坛的最后一个下午是自由交流时间。林晚照和陈梓萱在校园里漫步,讨论着这几天听到的精彩内容。走到一处公告栏前,上面贴着许多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的宣传海报和历年金牌得主的介绍。
陈梓萱指着海报感叹:“唉,这些都是大神中的大神啊。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机会……”
林晚照的目光扫过那些照片和简介,忽然,她的视线在其中一张照片上定格。那是前年的Ipho金牌团队合影,站在角落的一个清瘦少年,穿着中国的队服,眉眼略显青涩,但那股沉静专注的气质,以及那双熟悉的、如同深潭般的眼眸……不是沈倦又是谁?
她竟然不知道,他早在两年前,就已经站到了高中生物理竞赛的世界之巅。所以他留下的U盘,他云盘里的资料,他对竞赛命题那种精准的预判……一切都有了解释。他早已走过她正在艰难攀登的所有山峰,并且抵达了更高的地方。
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涌上心头,不是自卑,而是一种更加清晰的认知——他们之间,隔着的不只是太平洋,还有一段她尚未企及的、由时间和绝对实力构筑的距离。
“咦?你认识他?”陈梓萱注意到她的失神,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沈倦啊!听说他超厉害的,拿了金牌后好像就直接被mIt挖走了,都没参加高考。真是传奇人物。”
“嗯…听说过。”林晚照收回目光,轻声应道,心底却像是被投入石子的湖面,涟漪阵阵。他比她想象的,走得更快,更远。
傍晚,她独自一人坐在未名湖畔的长椅上,看着夕阳在湖面上洒下碎金。白天的兴奋与成就感慢慢沉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宁静,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国家级竞赛,Ipho……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目标,如今似乎清晰可见。而沈倦的存在,像是一座远方的雪山,提醒着她世界之大,学海无涯。
她拿出手机,鬼使神差地,再次点开了那个备份的音频文件。
“林晚照……”
“……飞吧。”
那个沙哑的声音在晚风中显得格外清晰。
这一次,她听着这句话,心中不再有酸楚或依赖,而是一种平和的理解,以及一丝微弱的、却不容忽视的渴望——渴望有一天,能真正凭借自己的力量,飞到他曾翱翔过的高度,甚至,去看看他此刻所见的风景。
她关掉音频,给母亲发了条报平安的短信,又回复了苏小小和赵蔓好奇的询问。然后,她打开笔记软件,开始记录下这几天论坛的收获和思考。
论坛结束,林晚照满载而归。不仅仅是知识的扩充,更是眼界的开阔和心态的蜕变。回到家,她将论坛的纪念品和笔记拿给家人看,兴致勃勃地讲着见闻。父母和奶奶听着,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他们或许不完全理解那些深奥的物理名词,但他们能感受到女儿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一种找到了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光芒。
“我们晚晚长大了,”奶奶摸着她的头,慈爱地说,“心里装着更远的地方了。”
家庭的温暖一如既往地包裹着她,但这一次,她感受到的不再仅仅是庇护,而是一种无条件的支持,支持她去往更广阔的天地。
短暂的休整后,林晚照立刻投入了国家级竞赛选拔的冲刺备战。论坛的经历让她对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她不再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完成训练计划,而是开始主动寻找自己的“创新点”,尝试将论坛上学到的新视角、新思想融入到解题和实验设计中。
她使用了系统奖励的“深度思考”权限,在一道涉及广义相对论与宇宙学常数的复杂题目上,耗费了整整一个下午,构建了一个虽然稚嫩但逻辑自洽的、基于“变分原理”的推导模型,让前来指导的王老师都大为惊讶。
“看来这次京市之行,收获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王老师看着她的草稿,眼中满是激赏,“保持这种思考的独立性和深度,国家级竞赛,你大有可为。”
林晚照用力点头,眼神坚定。她知道,通往巅峰的路从来都不轻松,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
然而,就在选拔赛前夕,她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是她在论坛上认识的一位京大物理系的年轻助理教授,姓周。周教授在电话里语气温和却直接:
“林晚照同学,我对你在论坛小组讨论上的表现印象很深刻。我们课题组目前正在做一个与拓扑光子学相关的前沿项目,需要一些对基础物理有深刻理解、同时又具备创新思维的研究助理。不知道你对参与这样的科研实践有没有兴趣?当然,这可能会占用你一些备战竞赛的时间,但对你长远的发展,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帮助。”
科研助理?京大课题组?
这是一个完全超出她预料的邀请,一个直接触摸真实科学研究的机会。
它与迫在眉睫的国家级竞赛选拔,在时间上形成了最直接的冲突。
她站在人生的又一个岔路口。
一边是清晰可见的竞赛阶梯,另一边是充满未知却诱人的科研旷野。
她该如何抉择?
这个突如其来的机会,与远在mIt的那个身影,又是否有着某种看不见的关联?
林晚照握着电话,听着周教授耐心的等待,窗外的阳光正好,她却感觉仿佛有风云在胸中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