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通跨越太平洋的紧急电话,像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林晚照刚刚平静下来的心湖中,激起了远比想象中更为持久和深远的涟漪。沈倦昏倒前无意识念出的“共振参数”,像一把独一无二的钥匙,精准地打开了她心底某个尘封的保险箱,里面存放的不是悲伤或遗憾,而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混合着震撼、心疼、以及某种难以言喻的智力层面共鸣的战栗。
他看到了。他一定看到了她的答卷。或者,至少通过某种渠道,知晓了她在那道终极难题上的思考。在他自身承受着巨大压力、甚至透支健康的时刻,她的解题思路,竟然能穿透他的意识屏障,成为他昏迷中仍在挂念的碎片。这不再是单方面的指引或馈赠,而是一种近乎平等的、在物理学共同语言下的隔空对话。
这份认知,比任何奖牌或名次,都更让林晚照感到一种灵魂深处的满足与确认。她不再仅仅是那个追逐他背影的笨鸟,她已经成为了一只能与他进行远程信号交换的、独立的飞鸟。
“省级决赛最终成绩核定完成。宿主林晚照,最终名次:全省第18名。任务【巅峰对决】完成!评价:优秀!奖励结算:积分+1500,特殊权限‘深度思考’(一次性)已发放。第二卷主线任务全部完成,系统即将进入版本升级评估阶段……”
系统的提示音如期而至,带着一丝圆满完成任务的肃穆。第18名!成功跻身全省前二十,拿到了国家级竞赛的入场券!
消息传来,家里瞬间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母亲高兴得眼眶发红,父亲虽然依旧话不多,但眼角的笑意藏也藏不住,特意开了一瓶珍藏的好酒。奶奶拉着她的手,一遍遍地说:“好孩子,好孩子,奶奶就知道你行!”苏小小和赵蔓更是直接在电话那头尖叫起来,嚷嚷着必须隆重庆祝。
王老师和吴浩也打来了电话,语气中充满了欣慰与激动。林晚照听着大家的祝贺,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心底却异常平静。这份成绩,是她用无数汗水、泪水,以及那段独特经历淬炼出的勇气换来的,她值得。
喜悦过后,生活很快回归了某种新的常态。国家级竞赛的备战被提上日程,但那是一个多月后的事情。林晚照有了一段难得的、可以稍微喘息和沉淀的时间。
她没有立刻投入新一轮的疯狂学习,而是开始系统地整理和反思这大半年来,尤其是进入集训队以来的所有得失。她重新翻阅那些写满笔记的本子,回顾一次次失败的实验和豁然开朗的瞬间,审视自己思维模式的转变。
她发现,沈倦留下的最大财富,不仅仅是那个U盘里的知识,更是一种对待学问的极致严谨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态度。而他最后的离开和那通越洋电话,则教会了她独立与坚韧,以及……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对共同热爱的事业的奇特共鸣。
她坐在书桌前,窗外是初夏明媚的阳光。她拿起笔,在一张新的笔记本扉页上,工整地写下一行字:
“物理,是我与世界对话的语言,也是我与自己和解的桥梁。”
这是她重活一世,跌跌撞撞走到今天,最真实的感悟。
几天后,一个安静的下午,林晚照收到了一封来自海外的电子邮件,发件人赫然是那个曾打过电话的亚历克斯。
邮件里,亚历克斯先是礼貌地问候,然后告知沈倦已经出院,身体无大碍,只是需要强制休息。他接着写道:
“……Juan(沈倦英文名)醒来后,我告诉了他我联系过你,以及你关于‘共振参数’的回复。他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只说了句‘她果然做到了’。林小姐,请原谅我的冒昧,但我从未见过Juan对任何人流露出那种……混合着骄傲和一种难以形容的落寞的神情。他在这里非常拼命,几乎是把自己当成机器在运转,我们都有些担心。他似乎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关于家庭,关于一些……我们不太清楚的承诺。你的那通电话和那个‘共振参数’,好像莫名地让他紧绷的神经松弛了一点。谢谢你。”
邮件的最后,亚历克斯附上了一个网络云盘的链接和密码,备注是:“Juan说,如果你对凝聚态物理中的拓扑物态方向感兴趣,这里有一些他整理的入门综述和经典论文,可能比市面上能找到的资料更…‘接地气’一些。他说,‘飞的时候,看看不同的风景也不错’。”
林晚照看着这封邮件,尤其是最后那句熟悉的、带着他特有风格的“飞的时候,看看不同的风景”,心脏像是被一只温暖的手轻轻握住,酸涩而熨帖。
他没有直接联系她,却用这种迂回的方式,继续着他沉默的关怀与引领。他知道了她的成绩,他为她感到骄傲,同时,他也看到了她未来更广阔的可能性,并愿意为她推开一扇新的窗。
这种保持在安全距离之外,却又在她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悄然出现的支持,比任何直白的言语都更让她心动,也更让她心疼。他到底在承受着什么?那个“承诺”又是什么?
她没有回复亚历克斯的邮件,也没有立刻去点开那个云盘链接。她只是将这份来自远方的、沉重的牵挂与指引,默默收藏心底。她知道,现在的她,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触碰他世界的核心风暴。她能做的,就是继续飞得更高,更稳,直到有一天,或许能与他真正并肩,甚至……有能力去理解并分担他的重量。
周末,林晚照陪着奶奶去公园散步。初夏的公园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奶奶走得很慢,却坚持不用她多搀扶。
“晚晚啊,”奶奶看着湖边练习滑板的少年们,慢悠悠地开口,“人这一辈子,就像划船。有的人跟你同一段路,到了岔路口,就得分开,各自往各自该去的方向去。强求不得,也别怨。重要的是,你自己这把桨,要握得稳,方向要认得清。”
林晚照搀着奶奶的胳膊,心里暖融融的。奶奶总是能用最朴素的话,点醒她。“我知道,奶奶。我现在桨握得挺稳的。”
奶奶欣慰地拍拍她的手:“那就好。至于那个跟你分开划船的孩子……”奶奶顿了顿,目光悠远,“他选择了一条风浪更大的水道,那是他的命,也是他的选择。你能做的,不是追过去,而是把自己的船划好,说不定啊,在更宽阔的入海口,你们还能遇上。”
奶奶的话,像一阵清风,彻底吹散了林晚照心中最后一丝因那通越洋电话而产生的纷乱与无力感。是啊,各自划好各自的船。她现在的航道,是国家级竞赛,是更广阔的物理学世界。
带着这份沉淀后的平静与坚定,林晚照终于点开了亚历克斯发来的云盘链接。里面果然是大量关于拓扑绝缘体、量子霍尔效应、马约拉纳费米子等前沿领域的综述和论文,很多都是英文原版,但沈倦在不少关键处都做了简洁的中文批注,如同他当年的笔记一样,直指核心。
这不再是应试的宝典,而是引领她看向星空的望远镜。
她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一次,没有系统的紧迫任务,没有竞赛的明确目标,只有纯粹的好奇与求知欲。她啃着那些艰深的论文,查阅着相关的科普资料,沉浸在微观世界奇妙的规律与对称性中。她发现,一旦跳脱出应试的框架,物理学展现出的瑰丽与深邃,更加令人心驰神往。
“宿主进入自主深度学习模式,知识体系构建速度提升。检测到对物理学纯粹的热爱驱动,符合系统深层培养准则。”系统的评价带着一丝赞许。
她感觉自己像一块重新吸饱水的海绵,每一个细胞都在欢欣地汲取着养分。这种不为任何外在目标,只为满足内心好奇与探索欲的学习,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快乐。
然而,就在她沉浸于这片新发现的知识海洋时,王老师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由于她在省级决赛中的优异表现和展现出的创新潜力,学校决定推荐她参加下个月在京市举行的“全国青少年物理学创新论坛”,这是一个与竞赛并行、更侧重于前沿科学洞察和跨学科交流的高端平台,名额极其有限。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晚照,”王老师看着她,眼神中充满期待,“去见识一下更顶尖的同龄人,听听学术界大师的讲座,对你开阔眼界、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很有好处。”
新的挑战,不期而至。
国家级竞赛的备战需要继续,而这个创新论坛,则像一扇突然打开的新窗户,外面是她从未见过的风景。
林晚照握着论坛的邀请函,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些关于拓扑物态的复杂方程,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她的翅膀已经足够坚硬,可以承载她飞向更远、更高的地方。
只是,在那片更广阔的天地里,是否会再次听到,来自遥远大洋彼岸的、熟悉的振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