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卫首领问了一圈儿,最终就只有父母自私,不愿意任何一个孩子走得太远,脱离自己掌控,而是非要把所有儿女都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为此甚至不惜牺牲子女幸福与前程的两名护卫,碍于孝道,选择了放弃谢莞娘这边的差事。
剩下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要么把家人一起接来,要么与父母兄弟暂时分开。
当然,这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只接了自己妻儿,或者妻儿与父母过来。
毕竟谢莞娘给的工作最多也就只有两个,他们如果带来太多人,那些人可就只能另寻生计,或者待在家里无所事事了。
正常一点的成年人,是肯定不愿意过这种日子的,而那些不正常的,奇葩亲戚不趁机甩脱,难道还真要养对方一辈子么?
在谢莞娘的银钱支持下,那些护卫迅速安顿好家里人,然后他们就被谢莞娘派去护送她新买的那些奴仆了。
那些人全部来自河间府和保定府的受灾地区,或许是因为知道单独一个的老人根本卖不出去,那些人当中就只有五六个和家人一起卖身的老人,其他人都是四十以下、五岁以上的年轻人。
而这些年轻人中,又有大概七成是五岁以上、十七岁以下的年轻女孩。
对于这一点,谢莞娘一点儿也不意外。
毕竟这个年代的女孩,历来家庭地位不高,一旦有个什么事,她们很容易最先被家人舍弃,如果不是全家人一起自卖自身,那么被卖掉的基本只会是家中女孩。
剩下的三成,其中两成是年纪在十八岁以下的男孩子,剩下的一成才是二十到四十之间的成年男女。
这一成的成年男女,是和家里老人孩子一起自卖自身的,比起那些舍弃自家孩子为自己求生路的人,他们显然更加有情有义。
谢莞娘对他们很有好感,让人调查了他们的底细,又暗中观察了他们一阵之后,谢莞娘就在他们中间提拔了几个人品不错,且头脑灵活、做事周全的人,让他们暂时负责管理谢莞娘新买的这群人。
要送他们去荆州庄子上的事,谢莞娘也已经让人提前告知他们了。
当然,她也承诺了,如果他们的家人在规定时间内过来给他们赎身,她一定会按照原价,将他们重新给卖回去。
因为有此承诺在前,在这个承诺作废之前,谢莞娘是不会给这些人里的适龄男女安排婚事的。
她已经打算好,要把所有四十以下、十六以上的男人都安排去种田,女人们则可以自由选择是去种地,还是去学习养蚕、缫丝、纺织。
老人们受体力和年纪所限,就只能和十六岁以下的孩子,一起做些养鸡鸭鹅、种植蔬果之类的轻省活计了。
好在这几个“老人”,年纪其实也都不算大,而且身体也都相对健康,不然谢莞娘是不敢让他们舟车劳顿,离开保定府的。
万一人在半路没了,那可就是她人为制造悲剧了。
出于这种考虑,谢莞娘干脆就没让那些十二岁以下,且身边没有亲人随行照料的孩子跟去。
反正他们年纪都还小,也干不了多少活儿,谢莞娘干脆就把他们留在唐县的庄子里,让他们跟着大人学东西了。
安排好买来的人,又让信得过的牙人帮她物色了几家铺子、几个庄子,在看过之后一一买下,谢莞娘这才开始安安心心宅家带娃儿。
刚满月的麟麟是个淘气的,谢莞娘带他可比带安安时费劲儿多了,好在这会儿她家仆从众多,她有的是人手帮她照看孩子。
因为这里离明福村、谢家村都很近,汪小芝、陈大夫老妻和儿媳、陈里正老妻和儿媳,还有谢氏的那些女眷,都会三不五时的过来看望她和两个孩子。
尤其是汪小芝,她是这个年代土生土长的传统女性,弟弟终于有儿子了,以后老了也不用愁了,她高兴的就跟平白捡了一大笔钱似的。
谢莞娘和她观念不同,但考虑到她虽然更重视儿子,但对女儿却也是十分疼爱的,并没有因为儿子就薄待女儿的意思,反而还处处为女儿打算,谢莞娘就也没有多说什么。
除了这些原本就和谢莞娘、江远关系亲近的人,谢莞娘暂住的庄子,每天还会迎来许多不速之客。
这些人大抵都是本地官员、士绅、豪商家的女眷,她们虽然和谢莞娘没怎么打过交道,但却因为谢莞娘自己是郡主,且还有个身为三品武官的丈夫,所以就都主动找上门了。
来者是客,谢莞娘不好将人拒之门外,但对方如果送了什么东西,便宜的她会按规矩拿价值差不多的东西做回礼,贵重的则无一例外,全部都被她给原封不动退了回去。
当然,这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见不到谢莞娘本人的,出面招待她们的,基本一直都是谢莞娘身边的女卫或者女官。
这些人都是宫里出来的,虽然现在归谢莞娘使唤了,但毕竟出身和见识摆在那里,对上唐县这些小官小吏、士绅豪商家的女眷,她们是完全能够镇得住场子的。
至于谢莞娘会不会因此被人诟病架子太大,这一点倒是完全不必担心。
这年头但凡有些权势地位的,哪家都是用的同样的套路,毕竟,任何人都是不可能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对自家来说无关紧要、无足轻重的人身上的。
谢莞娘日子过得舒坦,江远却很是经历了一番波折,才总算是理顺了广昌卫的一应事务。
前文也说了,他是去广昌卫做卫指挥使,也就是卫所一把手的。
有朝廷的任命文书,他又是常曜这个世子的嫡系和心腹,按说卫所诸人再怎么也是要给他一点面子的。
然而广昌卫这个卫所的情况却颇有些特殊——在江远之前,这个卫所一直都掌握在当地的一户杨姓人家手上。
杨家是军户出身,祖祖辈辈都在守卫北境,在大概五十年前,前任卫指挥使杨光同的曾祖父因为立下大功,成了广昌卫的卫指挥使,自此之后,这个广昌卫就再也没有换过杨姓之外的其他卫指挥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