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心中更是涌起一阵她未曾预料到的窘迫。
有了皇后亲自抬轿子在前,端惠贵妃又出手如此阔绰,竟将象征着自己荣耀、且是御赐之物的步摇当场赠予黛玉,口中还说着“莫要嫌弃寒酸”的谦辞。
相比之下,她袖中那串原本觉得还算拿得出手的多色玛瑙手串,此刻若再拿出来,岂止是寒酸,简直是自取其辱,与贵妃的厚礼形成鲜明对比,徒惹人笑话。
她只能将那份礼物紧紧攥在袖中,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半分也不敢显露。无奈之下,她只能在言语上更加努力地表现出亲近之意,试图弥补这份礼数上的缺失。
然而,她这急切之下、甚至带着几分讨好意味的“妹妹”、“亲戚”之称,在殿内这些早已练就火眼金睛的妃嫔们看来,不仅失了贤德妃应有的气度与矜持,更透出一股急于攀附的落魄,与她昔日的形象大相径庭,实在是落了下乘。
看着黛玉那遵循礼数、无可挑剔,却明显带着距离感的回应,元春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苦涩难言,那蜷缩在袖中的指尖,冰凉一片。
坐在对面的端惠贵妃,将贤德妃那一瞬间的僵硬和后续强撑的笑脸尽收眼底,她嘴角那抹雍容的笑意不由得更深了几分,心中暗自摇头:终究还是年纪轻,沉不住气,看不透这宫里的门道。
你贤德妃能想到借着康乐县主初亮相的机会来拉拢关系,难道别人就想不到吗?
为了今日能拔得头筹,在康乐县主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端惠贵妃可是提前下了不少功夫。
贤德妃与林家那点亲戚关系并非秘密,但她早已派人仔细打探过两家近年来的实际往来。在得到了“关系疏远,甚至因贾家先前行事颇有龃龉,并不算和睦”的确切回报后,她便开始着手准备这份“见面礼”了。
她深知,以皇后的身份,在这样公开的场合,反倒不好过于明显地赏赐黛玉什么东西,以免显得刻意。
那么,自己这个地位尊崇的贵妃,便是第一个有机会、也有资格给予黛玉厚重赏赐的人。这个“第一”,便是抢占先机。她思索良久,最终选定了发间这支赤金点翠垂珠步摇。
这支步摇她佩戴多年,在许多重要场合都出现过,今日戴着它并不显得突兀,可以完美地营造出“并非特意准备,而是见之心喜,随手赏下心爱之物”的自然姿态。将自己时常佩戴、且意义非凡的御赐之物赠人,才能最真切地体现自己对黛玉的满意与看重。
更重要的是,这支步摇本身虽做工精巧,价值不菲,但在皇宫大内,也并非独一无二、一骑绝尘的珍品。
可一旦配上她那句“此乃本宫封贵妃时皇上亲赐”的话语,其象征意义和分量便截然不同了,瞬间抬升到代表皇恩和自身荣耀的高度。如此一来,后面的人再想给黛玉见面礼,就不得不仔细掂量掂量,拿出的东西能否在意义或价值上与之媲美,至少不能相差太远。
果然,贤德妃那串原本准备的多色玛瑙手串,此刻就无论如何也送不出手了。
平心而论,那副玛瑙手串色泽莹润,搭配巧妙,确实是件好东西,也很适合黛玉这般年纪的少女佩戴。贤德妃自己年纪尚轻,那样鲜亮活泼的首饰本也适合她。
只是她现在已身居高位,这样活泼的首饰就不好时常佩戴了,拿来赏赐族中妹妹,本是极合适、也极显亲近的举动。
端惠贵妃心中暗忖,若没有自己这支步摇珠玉在前,贤德妃定然会顺势让宫女将手串呈上,还能落个“姐妹情深”、“关怀妹妹”的好名声。
“这便是有层亲戚关系的好处了,”端惠贵妃悠然想道,“即便两家实际并不亲近,但借着这层名义提前备下合乎身份的礼物,旁人看了最多觉得是贤德妃这做姐姐的细心周到,爱护妹妹,不会过多非议。”
但自己不同,若是这样准备礼物,不说皇后会看出来,就是皇上也会多思。
想到这端惠贵妃偷偷打量皇后的神色,正好皇后的目光扫过她,对她露出了些许满意之色,端惠贵妃就知道自己成功了,皇后并没有多思,只以为是看在今日看在她看重康乐县主的面子上,她才随手赏了件首饰。
此时,皇后见元春与黛玉之间略显尴尬的寒暄已告一段落,便不着痕迹地转移了话题,继续为黛玉引见殿内其他妃嫔:“今日锦妃身子不适,告假未来。康乐,这位是宁妃……”
端惠贵妃心中大定,面上带着得体的微笑,目光随着皇后的介绍移动,实则一直用余光留意着贤德妃的神色。见她因礼物未能送出,又自觉失言,脸色比刚才更加苍白晦暗,连强装的笑容都显得有些僵硬。
端惠贵妃心中不由轻笑:“到底还是年纪小,经历的风浪少,心里藏不住事,喜怒都挂在脸上。在这深宫里,这般沉不住气,可是大忌啊。”
不过相反她的笑容越发真心,因为有她的厚赏在前,本也没有准备的嫔妃们再没有人送过康乐县主什么物件,越发合了她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