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王叹气:“长孙家是开国功臣不假,长孙家的儿孙众多,长孙池上有数位兄长,本身又不是惊才绝艳,不可能继承景阳侯爵位。说到底,就是余荫入仕,当个凉州刺史,荣儿立志接管家里的商业版图,更啥也不是。”
宣王妃瞪宣王一眼:“当年本妃就说,不能让仙宜嫁给长孙池,就是怕他前途一般。”
宣王妃越想越气,愤愤道:“那年陇右有难,春秋大旱,冬季又来了雪灾,甘凉道正是天灾中心。王爷跟世子贪图长孙家给的物资,一个劲儿的赞成,那崔九先生又能说会道,连杜家先祖都搬出来了。本妃当时实在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把女儿下嫁了。”
宣王道:“你胡说什么呢?那是仙宜自己看上长孙池那小子了,成天寻死觅活的,当父王的还能怎么办?刚好赶上灾年,着急救命,长孙家又有诚意,肯给物资,本王赶紧就坡下台了。再说了,长孙池挺好的,这些年跟仙宜相亲相爱,过得蜜里调油,多好啊。”
宣王妃叹气道:“其实吧,顾家人也不算差,本妃多少知道点,书香门第,家风清正。顾大人父子都是科举入仕,成绩还很好。顾大人在国子监任职,顾大公子在御史台当职,做得都很出色。听说顾大小姐文武双全,是十三弟家的孙媳妇,咱两家也算是姻亲。”
宣王听了直点头,宣王妃总算是说了点公道话,看来这亲事应该能成。没想到宣王妃道:“本妃不同意这门亲事,不光是为了双方条件不搭。最主要的原因是,本妃早就给荣儿找了一个条件好的姑娘。就是本妃大侄儿家的嫡幼女,叫杜玉爽,今年十九岁。”
宣王一挑眉:“你少没事找事,你大侄儿那人真是没法说了,一点都不像是杜家子孙。不过赖着先祖的功劳,在咱府里做个太平官。他文不成武不就,也不会教育孩子。他家夫人是个飞扬跋扈的,更是娇惯自家孩子,一个个惯得不成样子。”
宣王妃一听王爷编派她娘家人,马上就火了:“就算您是亲王,也不能这般信口开河。本妃的侄儿虽然资质一般,可是他不惹事,正当做人,认真做官,哪里就像王爷说得那般不堪?侄孙们无论从外貌,还是出身,哪里也不差。”
宣王下午时饮了点酒,此时也管不住嘴了,借着醉意吐槽:“你大侄儿杜致礼他家几个儿子人才普通,没啥前途,就等余荫入仕吧。他家的女孩个个都是不懂四六的,尤其是那个最小的姑娘,更是任性胡为。”
宣王妃气得面红耳赤:“王爷,你别说了,本妃不想听,跟你过了几十年,你就是这么看杜家的?你看杜家不行,也不去帮扶一下,就会说风凉话。”
过了一会儿,眼泪慢慢流落,让人给宣王煮醒酒茶汤。宣王妃嘴上护短,心里却似有明镜一般,自父母兄长过世,杜家传到侄儿手上,的确在走下坡路了。杜家的男子各有心思,都是自私虚伪又软弱的性格,只知道打点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事,根本不会为家族考虑。
长孙杜致礼是个典型的文人,借祖上的虚名,余荫入仕,在宣王府做典军,事情做得马马虎虎。平常就喜欢风花雪月,卖弄诗文,其实诗写得一般般,跟杜家几位名人比起来,就如萤火比骄阳。
杜致礼有嫡子二人,嫡女二人,庶子二人,庶女三人。
嫡长子娶了宣王世子家一个庶女为正妻,没有封号,没有汤邑,只有嫁妆。嫡次子如今在甘州做郡守,娶了已经没落的渤海高氏家一个女孩,日子过得一般。
嫡长女嫁给了兰陵萧氏家三房的嫡次子,因为过于骄纵,在夫家过得并不如意。其他庶出子女,结亲都是比较低的门第。
杜家家长立不起来,子女的婚姻都不是很称心。就是因为这样,宣王妃才打定主意,要给自家最小的侄孙女,找一个好夫婿。
宣王妃想,不是她王婆卖瓜,自家外孙子长孙荣,绝对是个好儿郎。自己从小看护到二十来岁,亲自教习文科,不敢说学富五车,也是腹有读书。有一身好武艺,是女婿长孙池从小手把手教出来的,在马术上更是有天分。
关键,这孩子还继承了其祖母的商业脑子,经管着长孙氏在陇右偌大的商业帝国。方夫人是长孙宇的继妻,有四个亲生儿子。她过世后,因其他三个儿子全都在外地任职,只有长孙池留在了陇右,方夫人手中的产业交给了长孙池。
长孙池夫妇在商业上不大行,长孙池有官职在身,天天忙得不亦乐乎,不便亲自去经商。仙宜县主娇生惯养,吃喝玩乐都精通,一看账本就头痛。好在二人发现长子长孙荣天生就有经商的能力,干脆把自家产业和母亲留下的产业全交给刚十六岁的长孙荣经管。
长孙荣不负众望,把祖母留下的陇右马帮、陇右柜坊、方氏商栈、甘凉酒庄、兴旺果园都管理得井井有条。每年的纯利润比祖母在时,还多出三成。给几位长辈分红时,要先扣除长孙荣的管理费用,其他的再按股份分红。
长孙荣如今是腰缠万贯,这次说是来都城给外祖母贺寿,其实还有两个目的,一是找合适的亲事,二是西京是超级大城市,寻找大商机来的。
这几个月,他已经在西市建好一个大店铺,专门经营陇右特产;在东市盘下一块中心地段,要建一个三层大楼,经营百货。
都城遍地都是达官显贵,长孙荣有些事要外公出面撑腰,所以宣王夫妇知道他的商业版图,暗自佩服,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呢。宣王妃知道外孙子此行的目的,不由生了私心,就想让自家侄孙女杜玉爽嫁给外孙子长孙荣。
一来知根知底,亲上加亲,二来给杜家找一个财神爷。到时候,杜玉爽跟长孙荣夫妻和美,儿女双全的时候,就不相信,长孙荣会不拉拔一下子老岳父一家。
宣王妃曾经暗示过长孙荣几次,外孙子就是笑笑,根本不吐口,左右而言它的给糊弄过去。宣王妃也安排侄孙女到王府来过几趟,不知道长孙荣怎么回事,越发看杜玉爽不顺眼。直接跟外祖母说了,他是武将世家出身的,想找一个书香门第的姑娘。
宣王妃也纳闷:“荣儿,杜家是外祖母的娘家,百年世家,京兆名门。祖上出过杜延年、杜预、杜如晦、杜甫、杜佑,这不正是书香门第?”
长孙荣无奈叹道:“杜家祖上多有名人,算得上书香门第,可是如今杜家没有合适的姑娘。杜小姐的脾气,实在不合外孙的胃口。”
宣王妃气道:“就你眼高,挑三拣四的,玉爽哪里不好了?出身好,桃李年华,人长得花容月貌,又识文断字,你还想要什么样的?”
长孙荣道:“外祖母,您有意撮合外孙与侄孙女,外孙也想如您的意。只是出于谨慎,专门找人打听了一下玉爽小姐。知道她做的那些事情,实在不能苟同。”
宣王妃黑沉着脸看长孙荣,非要他说出子丑寅卯来,要是事情属实,她绝不再提此事。要是有人诽谤造谣,她不会善罢甘休的。
长孙荣无奈,只能把他打听到的事情一一讲出来。杜致礼大人有个朋友叫董一臣,家势比杜家弱,平常比较巴结杜家。董家的姑娘看父亲靠着杜家,自然也愿意跟杜家姑娘交好。杜玉爽过了十五岁开始相看人家,因为她骄狂的名声没掩盖住,一直没有着落。
后来杜大人相中史家二房的一位公子,可那史家公子没看上杜玉爽,竟然看上了来杜家玩耍的董家大小姐。杜玉爽心里不痛快,竟然使了毒计,表面上跟人笑嘻嘻的,暗地里在茶水中下了迷药,把董家大小姐丢给她表哥茅四维,那是一个油滑的无赖。
她还让人去捉奸,董家大小姐丢了大人,回去哭得要死。杜玉爽还让她父亲给董大人施加压力,让他把董小姐嫁给那个无赖。杜大人许诺去宣王姑父那里说人情,让董一臣升一升职位,条件说是把董家大小姐嫁给他夫人娘家的小侄子茅四维。
董大人,知道女儿是没了前途,她跟茅四维衣衫不整的躺在一起,那么多人看见了,瞒不住。即使二人没事发生,也说不清楚啊,以后还有什么讲究的人家肯跟自家结亲。也是没法子,只能同意,把大女儿嫁给茅家。
董小姐一听,要嫁给欺负她的无赖,顿时心如死灰,一头碰死在杜家的大门口。杜家人又气又恨,想了个办法,让宣王殿下悄悄把董大人调往岭南。威胁了董家,要是把事情说出去,就要他们全家的性命,最后事情总算压了下去。
可是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这件事影响极恶劣,目击者不少。那些消息灵通的人,打听到事情的经过,对杜家的行径颇为不屑。这也是为什么,杜家小小姐之后无人问津的原因。你寻思,谁家愿意娶这样一个恶毒自私,又虚伪无赖的人呢。
宣王妃听了外孙的话,脸色非常不好,杜家瞒得很好的事,还有人总是提起。怪不得外孙子看见杜玉爽是那样一副脸色,原来早知道真相了。可是,她不死心,还想着跟女儿说说,让她劝劝自家儿子,拉拔一下杜家吧。
仙宜县主接到母妃的信,就跟丈夫商量。长孙池一听杜家做的事,义愤填膺,没什么深仇大恨,都逼出人命来了。杜玉爽自私狠毒,又残忍缺德,这是个什么东西?害人不眨眼,还想进长孙家的门?
长孙池对媳妇道:“县主,若是别的事,为夫肯定会劝儿子听话。但是这件事,荣儿做得对,就是不能跟这样恶毒的女人扯上关系,娶错媳妇毁三代。”
仙宜县主眨眨眼,丈夫怎么这样啊,那可是她的外祖家呀。马上给自己的表侄女说情:“大人,小爽年轻气盛,就是一时糊涂,家里也骂她了。她现在改好了,就让荣儿跟小爽处一处,说不定就对上眼了。”
长孙池气道:“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杜玉爽改好了,你相信吗?就算她真改了,人家董小姐还能活过来吗?一条鲜活的生命,就因为她的算计,平白没了。还让她父亲欺负受害人的家人,给人家调到岭南一个偏僻县城当县令。”
长孙池越说越气,指着媳妇道:“你表哥那一家人都是蛇蝎心肠,毫无悔意,算是什么东西?我告诉你,你不许插手。长孙荣要还是长孙家的子孙,要还是我儿子,就要明辨是非。他要敢娶这毒妇,老子打断他的腿,再告诉阿父和叔叔,把他逐出家族。”
仙宜县主被丈夫吓着了,阿池的脸色好吓人,成亲二十多年,就没红过脸。现在因为儿子的婚事,丈夫气成这样,看来这事难成。她虽然天真,也觉得表哥和表侄女干的这个事太缺德。罢了,丈夫不乐意,儿子也不愿意,这件事就暂时搁置吧。
仙宜县主从小养尊处优,脑子也简单,她处理事情一贯拖泥带水的不利索。给母妃回了封信,说丈夫不大乐意,这件事以后再说吧。宣王妃揣着明白装糊涂,反正女儿也没说绝对不行,总以为这件事还有转圆,一直没有死心。
宣王妃没想到,没过几个月,外孙子有心上人了,还是个出身一般,名声也不咋好的女子。要是长孙荣找个家境好,条件比杜玉爽好的姑娘,她就死心了。找这么一位,她不服气,就是有太后赐婚,她也不同意。
宣王妃给宫里太后递了帖子,要求觐见,她一意孤行,非要把这婚退了不可。太后心中多少有点数,也就批准了。宣王妃带着气进宫的,见了太后,忍着气,对上行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