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大人笑笑,长孙荣他多少知道点,是个好孩子,文武双全。出身很不错,父族是景阳侯长孙家,母族是宣王家。从自家大舅哥那边论,算是王右相的表侄子,跟自家多少沾点拐弯亲戚。
顾大人眯起眼细想,这孩子人品好,很认亲,前段时间喜娟在马球场出了事,是他出手相帮,把女儿送回家。在女儿养病期间,长孙荣还来以亲戚的名义来探望过两回。
现在想想,这小子怕不是早就对自家姑娘有意思,所以才会频频来探望。别说是个拐弯亲戚,还是英俊少年,就是其他几个舅子家,出了嫁的表姐妹们,也就象征似的来了一回。
顾大人不敢马上应承,这件事可大可小。从小处论,女儿第一次定亲就是他们父母做主,女儿也乖顺地应承下,结果把女儿坑惨了。如今要再给孩子定亲,得先问过女儿,她同意了才行。
从大处论,自己夫人是太后娘家亲戚,算是太后一脉的人。现在要女儿跟宣王外孙长孙荣结亲,必要问过太后娘娘。
齐王是聪明人,他早想到这里了,没有太后的准许,顾家恐怕不敢答应这门亲事。但是有些事要给顾大人点到,齐王笑笑:“长孙家的家庭条件就不必说了,顾大人跟他们是亲戚,知道得很详细。”
见顾大人一直点头,这是认可了,齐王又道:“长孙荣到底是长孙家的孩子,长孙家有家训,男子四十无子方可纳妾。就这一条,对女方就是个诱人的条件。长孙家代代出武将,特别欣赏书香门第的女孩,必真心相待。”
顾大人又点头了,齐王说的话他相信,长孙家这条祖训,媳妇天天挂在嘴上。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条祖训特好,也不愿意纳小妾把家里搅得乌烟瘴气。
齐王又道:“太后娘娘一向高瞻远瞩,肯定乐意武将之家找书香门第,这样利于边关和朝堂平衡安稳。娘娘又心慈顾家,双方都是亲戚,结亲就是亲上加亲。顾大人不信,可让夫人去问问太后娘娘的心意。”
顾大人睁大眼,齐王目光如炬,实在是能把人心看穿。齐王前脚走,顾大人就让夫人去问问女儿,这门亲事感觉怎么样,她愿意不愿意。要是愿意,就让夫人去宫里问一声太后的意见。要是不愿意,自己就出面给推辞掉。
王夫人听了丈夫的话,也是眼睛忽然睁大,还有这种天降馅饼的好事呢?她以前当姑娘时,不怎么出门,所知道的有本事亲戚中,长孙家绝对是排头一号的。开国功臣,武将之家,有本事、有财帛,家风还好,不胡乱纳妾。
王夫人喜滋滋地把事情跟女儿一说,顾喜娟脸上浮现淡淡的苦笑,自己再次陷入两难的境地。长孙荣虽好,自己跟他一共就见过三面,马上就要谈婚论嫁,心里实在没底儿。再说了,自己条件中上等,配这样好的人,是不是有点不般配?
顾喜娟把心里的忧虑说了,王夫人难得地生了气,起身指着女儿的鼻子开训:“喜娟,你糊涂,你何必妄自菲薄?你父亲是吴地名门顾氏的成员,他是通过科举考上来才做官的,不比那些余荫入仕的强多了?
你娘虽是庶出,可也是你阿父唯一的正室夫人,你大舅和太后娘娘都没有小看娘呢。”
顾喜娟有些意外地看了她娘一眼,在她印象中,母亲是个老实巴交,锥子扎都不愿意出声的人。竟然还能义正言辞说这番话,真让人不敢相信。
王夫人看女儿的神情,大致猜出来她在想什么,缓了口气:“喜娟,其他的话说了也没什么意义,咱们就说,长孙荣好不好?你愿意不愿意”
顾喜娟点头:“阿母,长孙荣挺好的,家世好,长得帅,还有正义感。上次在马球场,女儿被姓唐的打伤,马都牵不住,还是人家救了女儿。荣表哥送喜娟回家,还两次前来探望,送来了最好的伤药。都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就冲这一点,女儿有什么不愿意的?”
王夫人点头:“就是嘛,别的人家,娘不知道底细,长孙家是娘从小就向往羡慕的人家。如此好男儿,实在难得,送上门的姻缘,岂能错过?这次,娘就做主了,回头娘亲自进宫跟太后娘娘说。姐姐面冷心善,一定会成全你们年轻人的。”
太后端着茶,看了一眼跪坐在案几后边的王善唯,正可怜巴巴地看她呢。喝了茶汤,放下茶盏,长长吐了口气,才悠悠道:“依哀家看,这门亲事不错,长孙荣是个好孩子,喜娟也是个好姑娘,二人年龄相当,实在是般配。哀家事多,不知道两个孩子互生心意,要是知道,早下旨赐婚了。”
王夫人脸上浮现笑意,她就知道,只要不是动摇国本、重创家业的大事,太后娘娘肯定会成全年轻人的。自家喜娟被吕国公家坑惨了,拖到二十出头还没成亲,年龄有点过劲。
吕国公和凤阳大长公主夫妇出事,其实是罪有应得,可就有那些人非要说自家女儿晦气。他们夫妻本事不大,没办法堵上众人的嘴,如今头发都快愁白了。
而且,寻思着大女儿嫁给宗室人家,当了世子妃。小女儿一身才气,总不能嫁一个差太多的人家吧?没想到啊,闭门家中坐,姻缘天上来。长孙荣她知道啊,小伙子长得一表人才,文武双全,是个金龟婿呢。
太后笑道:“宣王长兄是个豁达的人,他不会在乎外孙媳妇的出身,可宣王妃就难说了。齐王做媒,你们且应下,随后哀家下懿旨赐婚,让宣王妃不好意思反对。”
王夫人大喜,起身给太后行了大礼,有太后撑腰,什么人想破坏也不好使。太后也笑了,这个外甥女的婚事,她也寻思好多天了,还没有着落。没想到,长孙荣相中了顾喜娟,想想真还挺合适的。一边是外祖家亲戚,一边是娘家亲戚,这文武结合,还亲上加亲,挺好啊。
顾大人事先跟宣王殿下和齐王殿下通了信,三个人听说太后很赞成此事,还准备赐婚,心里挺痛快的。两个孩子还怪有缘分的,他们这些老人也替年轻人高兴。宣王殿下出面,请了三弟、九弟,还有顾大人一起喝谢媒酒。
太后很快让马明总管去宣王府传达懿旨,大致内容是:景阳侯侄辈长孙荣少年英才,文武双全,又忠厚仁义;顾家二小姐喜娟聪明灵秀,温婉可人,精通八雅。二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宣王殿下通达睿智,主动寻媒为外孙求亲,顾大人欣然应允,实是美事。两家亲上加亲,太后高兴,特旨赐婚。祝愿二人百年好合,永结同心。
马总管传完懿旨,双手把旨意递给宣王殿下,笑着说了几句恭喜的话。宣王满面笑容,一个劲儿地点头,长孙荣乐得合不拢嘴,亲手把两块银铤塞到马总管的袖子里。
马总管多有眼色,很快发现宣王妃杜氏万分震惊,满脸不爽,好像挺意外的。看来这桩亲事,宣王爷孙没跟她商量过,她不清楚。
马总管笑道:“顾家王夫人是太后族妹,太后认亲,关系一直很好。顾家会培养人,他家两位公子,都是有学问的,以后的前途,肯定差不了。他家大姑娘嫁进宁王家,是嫡长媳,也算是宗室成员了。如今二姑娘能进长孙家,真是转着圈都是亲戚呢。”
宣王笑着点点头,这些情况他早就知道,所以才同意外孙子娶顾家姑娘。正常都是高门嫁女,低门娶妇。顾家的门第比起长孙家,略弱一点,但是家风好,子女争气。最主要的是,长孙家的儿郎在男女情事上,都比较死心眼。外孙子不动心则已,一动心就收不回去了。
马总管看宣王妃脸色越来越黑,心中也有些不自在,反正太后懿旨传过了,他也赶紧回宫吧。虽然是个奴才,也不愿意一直看宣王妃那张黑脸呢。
马总管有些生闷气,太后派他前来传懿旨,想着是个赐婚的旨意,大喜事,男方肯定好吃好喝好招待,他来前还挺高兴的。没想到宣王妃不开眼,竟然给他脸子瞧,他跑这一趟,连杯茶都没喝上。
只长孙荣那小子给他塞两块银铤,可他就差那点银子吗,这是伤他面子啦。
后来去顾家传旨,顾家两口子乐得合不拢嘴,王夫人一个劲儿请他上座,让上好茶,果子点心摆了一案几。马总管心里才痛快一点,顾家的管家上前,递上来两个小金锭。顾大人还要请马总管喝酒。马总管笑笑,说改日再喝喜酒,现在要赶紧回去给太后交旨。
马总管回宫后,恭敬地给太后回禀传旨的情况,最后实在忍不住了,略提了一句,宣王妃好像有点意外,面色不怎么好,可能事先不知道此事。
太后人老成精,只听马明这一句话,就能猜出几分来。长孙荣看上顾喜娟的事,没跟他外祖母说,只跟外祖父说了。宣王这人大事精明,小事粗心,琢磨一下双方的条件,就应承了。直接就找齐王去说媒,根本没跟宣王妃商量。
太后讽刺一笑,又叹口气:“哀家就说嘛,这位大皇嫂一向眼高于顶,顾家的家世,她未必看得上眼。估计,大皇兄事前根本没跟她商量,按她的禀性,她肯定要表示反对,在府里闹腾一番。”
马总管似信非信,笑道:“真的吗?这次赐婚可是双方都问过的,王夫人不是说,是宣王殿下代外孙上门求娶,还请齐王殿下做大媒,难道宣王妃还会反对?”
太后回忆道:“大嫂子那人不大随和,当年哀家的表弟长孙池相中她家幼女仙宜,她就推三阻四,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要不是崔先生巧舌如簧,又赶上天灾,大舅父给了大量救急物资当聘礼,恐怕大嫂子不会答应的。”
马总管也笑了:“哼,老奴就不信了,宣王殿下找齐王殿下当大媒,太后娘娘亲自赐婚,宣王妃还能如何闹腾?再说了,长孙荣只是她的外孙子,前面多个外,人家还是长孙家的儿郎。谁不知道,长孙家儿郎都忠诚正直,专情自律,一言九鼎。”
太后笑道:“马明,你说得倒也是。不过,自来人心最难测,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皇嫂杜氏清高又固执,这种人,软硬不吃,之前也就怕父皇几分。她要是想不通,肯定要闹腾。如今,哀家一个未亡人,皇帝又是她的晚辈,她未必看到眼里。”
马总管皱眉:“太后娘娘,老奴就不明白了,宣王妃是出自京兆名门杜氏,必是知书识礼的。怎么对陛下和太后不知敬畏,她不怕上面怪罪吗?”
太后道:“有一种人,不怕自己的生死,只认死理。但是,这种人也有所畏惧,就是怕连累自己在乎的人。宣王妃就是这样的人,她不怕丈夫,也不怕皇权,因为她不惧生死。她怕先皇,也是因为,先皇掌握着杜家家长的生死和前途。”
太后所料不差,宣王妃正跟宣王殿下闹腾呢,叫嚣着,这门亲事绝对不行。宣王皱眉:“王妃,太后都降下懿旨了,不行也得行啊。荣儿自己喜欢上人家姑娘,亲自来跟本王开口,本王也琢磨了,两家基本上是门当户对,挺好的。”
宣王妃道:“什么门当户对,吴郡顾氏虽是前朝的名门,早就没落了,顾大人充其量就是个寒门出身。咱们家可是天皇贵胄,先皇长子,世袭亲王,怎么可能门当户对?”
宣王觉得王妃有点胡搅蛮缠,叹气道:“长孙荣只是咱家的外孙子,说一千道一万,那是长孙家的儿郎。世上议亲,一般都是看父系的门第。”
宣王妃道:“长孙家是开国功臣,爵位世袭,代代有军功。太宗修《氏族志》时,长孙一族因为是后族,位列第二。吴郡顾氏怎么配得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