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公在这!”
衙差话音刚落,马家大哥拽着马子俊的手就从后面挤了过来。
他脸色涨红,激动的不能自已,声音都有些嘶哑,将马子俊推出来道:
“这就是马相公。”
此时此刻,马家大哥心中别提多眼热,满心想着读书真好啊。
只是考中童生就可以这么风光,可惜他没有机会读书。
但将来他一定要送他的儿子去念书,将来有一天,让儿子也给自己挣来这么风光体面的时刻。
马子俊被自己大哥推出来还有点懵,此时此刻,他还有些不能回神。
他这是考中童生了?可是只是童生而已,为何弄得这么大场面?
衙差终于看到正主出来,连忙拱手道:
“见过马相公,恭喜马相公,您得中乙丑年进学榜第四名,可喜可贺,马相公前途无量。”
相公其实是对秀才的尊称,一般只有秀才才会被人称作相公。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渐渐的,有人也会喊童生为相公,这也算一种巴结讨好。
马子俊是个脸皮薄的,听到衙差喊自己相公,连忙摆手道:
“使不得使不得,只是进学榜,童生而已,哪里配叫什么相公。”
衙差却道:
“马相公年纪轻轻,少年英才,将来考中秀才还不是迟早的事,有何使不得。”
这话倒是说到了马子俊心坎上,他怎能不盼望将来有一天得中秀才呢。
但嘴上还是道:
“使不得。”
马父从马母手中接了二两银子过来,心中有些忐忑。
他听人说活衙差报喜的赏钱都是二两,但今日这么大阵仗,连鞭炮人家都自带了,不知二两够不够。
但先拿二两,若是这些衙差不愿意再加吧。
马父走上前来把银子塞到衙差手里:
“辛苦几个官爷走这一趟,一点小钱,给几个官爷买水喝。”
马父心中忐忑的把银子塞过去,生怕衙差拒绝,不曾想衙差真的拒绝了。
但却不是嫌少,而是道:
“不可不可,这也太多了,来前知府大人特意交代我们。
收的赏钱最多不能超过六文钱,取六六大顺之意。
再多就不行了,否则多一文就要打我们十大板。”
这话着实让马家人一愣,六文钱?那够干啥的?
马子俊平日在县城读书,消息更灵通一些。
他早就听说如今的卫知府和上任杜知府不一样。
是个难得的清官不说,还肯为贫苦百姓做主。
是个体恤百姓,清廉公正的好官。
如今知府大人的恩惠照耀在他身上,马子俊方知卫知府真是比他想象的更让人感动。
连学子打赏赏钱有负担这种事他都能顾及到。
那眼前这舞龙舞狮队定是知府大人自掏腰包贴补他们这些学子的。
一时间,马子俊眼泪都要下来了。
马父闻听此言更是又惊又喜,更不能当场给知府大人磕一个。
知府大人真是好官啊,峰回路转的赏钱让马父激动的语无伦次:
“多谢,真是多谢知府大人。”
说完他连忙又让马母取了铜板出来塞给衙差:
“沾沾喜气,官爷沾沾喜气。”
这下衙差接了铜板:
“那我们就沾沾马相公的喜气。”
看着这一幕,马家村的村民也都十分动容,还有这样的好事?
知府大人真是清廉,不仅自己不做贪官,也不让手底下的人占百姓的便宜。
这可太好了,马家小子真是摊上好时候了。
但让众人没想到的事好事还不止于此,衙差不仅没要马家的赏银,现场又拿出二十两白银道:
“马相公,这二十两是知府大人自掏腰包,资助进学榜前五名的相公的。
您是第四,刚好有您一份,快收下吧。”
此言一出满场哗然,读书竟有这么多好事?白得二十两银子?
马家小子也太好运了吧,早知道他们也送孩子读书了。
想当初马老三送幼子去学堂读书,又要科举,私底下不知多少人嘲笑他们家心比天高。
还说他这行为就是竹篮打水,往水里丢钱。
结果这才几年,人家不仅考出个童生,有了今天这么风光的时刻,连知府大人都亲自送赏钱过来。
如今在场许多人都悔青了肠子,早知道读书有这么多好处,他们也送孩子读书了。
马子俊闻言也吓一跳,他又是意外又是激动:
“这…这怎么使得?我…我哪里值得知府大人赏?”
衙差却笑眯眯道:
“马相公快收下吧,这可是知府大人的心意。”
最终马子俊收下了银子,心中充满了对卫知府的感激。
发誓将来他若有一天能发达,一定要报答知府大人的这份心意。
接着报喜的队伍又要去下一家了,但今日之事的震撼却让许多人念念不忘。
等灵川县的知县知晓了此事连忙也行动起来。
灵川县的知县乃是卫辞的直系下属,在官场上,上司的行为动作那当下属的必是第一时间支持的。
听说卫辞赏了马子俊二十两银子,灵川县的知县也连忙敲锣打鼓的以报喜的名义,让人给马子俊送了十两银子过去。
如此一来,马子俊此次参加县试府试的钱全都挣了回来。
经过此事,马子俊心中又燃起了继续读书的想法。
他不想放弃读书了,知府大人这么支持他,还赏了他二十两银子。
他若是马上就丢弃圣贤书岂能对得起知府大人对他的看重?
而马家人本来对马子俊读书满心的不满,经过此事也都尽数被压了回去。
每个人都想过马子俊读书连知府大人都看好,他们若逼他放弃,岂不惹知府大人不快?
于是马家人经过商量,决定把这三十两拿出来,再让马子俊考一次院试。
若是马子俊考上秀才,那他们家不仅能免赋税和劳役。
以后马子俊还能开学堂养活自己的同时继续读书,这对马家来说是好事。
至此,马子俊的学业终于能继续下去。
与此同时,整个静江也都充斥着对此次童生榜单的讨论。
得益于衙差报喜的大场面,许多静江的百姓都听到了动静。
那么风光的场面,再加上知府大人不许衙差收赏钱的规矩传出。
还有如今静江城中各大商铺对读书人的优惠。
一时间引得稍微有点家底的人都送家中孩子去学堂读书。
如今谁家没有进学堂的孩子,那人人都知道你家穷的揭不开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