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他又看向下首还在呆呆傻傻的学生们,立刻提醒道:
“你们这群呆子,还不赶紧给大人行礼问安!”
下首的学子们这才如梦初醒,前任杜知府也没来过府学,这些学生见过最大的官也不过是县里的知县和眼前的教谕。
可无论是教谕还是知县,他们作为秀才都是不用磕头跪拜的。
此时知府大人冷不丁来到府学,倒让眼前这些学子一时不知该如何反应,手忙脚乱的磕起头来:
“学生见过知府大人。”
卫辞听着底下乱七八糟的声音,看着这些毫无仪态可言的学子们,心中的不满到了极致。
这些人到底是怎么学的“礼”?眼下的读书人是最讲风度的。
他以前在江南书院读书时,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学生,在礼这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
因为书院的夫子说过,读书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脸面。
他们可以学问学识不够,但不能骨气风度不够。
身为读书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有读书人该有的风采。
要泰山崩于前而不改其色,再看看眼前这群秀才。
卫辞只能暗暗叹口气,然后在心中劝慰自己,不急,慢慢来。
庞教谕引着卫辞在上首坐下,然后卫辞才对众学子道:
“都起来吧。”
闻言学子们都站了起来,满脸好奇的看向卫辞。
卫辞面不改色,沉声询问庞教谕:
“本官听说府学有学子二百一十三人,眼前这些学生的数量,本官怎么觉得差的有点多呢?”
此言一出,庞教谕冷汗都要下来了,府学管理松散,加之静江文风不盛。
许多学子根本没有再进一步的志气,学习自然也就不勤勉。
他们来不来的,也没人会管,以至于现如今府学上课时,每次来听的学生都不足一半。
但这种情况,要庞教谕怎么和知府大人讲?
他只能找借口道:
“现下是农忙的时节,有许多学生家中要抢收,所以请假了。”
卫辞闻言只想冷笑,古代读书人金贵,自诩一双手乃是指点天下的。
平时油瓶子倒了都不一定扶,他们会去农忙抢收?
但庞教谕既然这么说卫辞也没拆穿,他只继续问道:
“可有学生名册?”
庞教谕立刻道:
“有的,下官这就派人去取。”
卫辞任庞教谕命人去取学生名册,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取名册的人就回来了。
卫辞拿到名册对王安道:
“点名。”
王安心领神会,接过名册面对底下的学子道:
“接下来,凡我点到名的学子都要高声答一句到,不答到着,视为旷课。”
说完王安就开始挨个点名,点到名的学子不敢怠慢,都高声喊“到”。
不一会儿王安就点完了所有的学子名字,并向卫辞汇报道:
“大人,二百一十三名学子,答到者有九十六名,未答到者有一百一十七名。”
卫辞点点头,然后看向底下的众位学子。
接收到他冰冷的目光,在场的学子情不自禁的低下头,不敢与他对视。
卫辞见在场的学子都低下了头,这才沉声道:
“尔等既入黉门,当知寒窗苦读之重!
圣贤典籍字字珠玑,本为修身齐家、治国安邦之钥,不曾想府学文风竟怠慢至此!
晨不闻鸡窗诵读,暮不见案头钻研,如此治学,何以成器?
况朝廷设科取士,望得贤才匡扶社稷!
尔等若虚度光阴,荒废学业,不仅负父母养育之恩,更有负圣贤教诲、朝廷厚望!
自今日起,若再有懈怠者,本府定严惩不贷。”
说完他看向庞教谕又道:
“庞教谕你记下,从此往后,你每日上课需带上这学生名册。
上课前第一件事就是如刚刚王安这样挨个点名。
凡点名未答到的学子,一次未答到者取消廪膳生的选拔资格,三次未答到者直接逐出府学!”
闻听此言庞教谕连忙道:
“是!”
卫辞既然下定决心要好好整改府学,自然不会只让学子点个到。
接下来他又吩咐庞教谕,从今天开始,以后每个月府学都要进行月考。
接连三次月考在末尾者,同样逐出府学。
当然有奖也有罚,同样接连三次在月考中考的头名者,奖励白银二十两!
此言一出,学生们的眼光顿时亮了。
二十两白银不算少了,若一年内月考中一直考的头名,那岂不是能拿到八十两银子。
那可是八十两银子,许多农家辛苦劳作十年也攒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