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是在四月初,传胪大典则在四月底。
这一日所有金榜题名的贡士都早早进宫,按照春闱榜单名次站好。
他们穿着新做好的红色进士服装,打扮的十分精神。
等到待会传胪大典开始,然后唱名听到自己的名次后。
状元,榜眼,探花就要打马游街。
那会是他们此生最风光的时候,可不要打扮的精神些。
直到此时卫辞才有些忐忑,状元的人选都是由皇上指定。
万一皇上看他不顺眼,这种情况虽然极低,可凡事就怕个万一。
不过卫辞还是想多,很快就有太监过来点了五个人的名字。
“宣卫辞,傅瑾瑜,莫东泽,汪长寿,胡安进殿!”
卫辞记忆力好,他记得傅瑾瑜,莫东泽分别是会试的第二名和第三名。
老师还跟他分析过这两个人,傅瑾瑜是世家出身,他是齐鲁傅氏的嫡系子弟。
莫东泽跟自己很像,是农家子出身,不过他很小就被大儒看重,拜在大儒名下。
至于汪长寿和胡安一个是会试的第六名,一个是第九名。
看来殿试发挥的不错,入了皇上的眼了。
不过卫辞也有注意到这四个相貌都不如自己。
想到老师说皇上是个重度颜控,卫辞心放下了一点。
五人在太监的引路下,一步一步走上台阶,进入太和殿。
五人头也不敢抬,走到该跪的地方倒头就拜。
皇上高居上首,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卫辞第一次感觉到一种端肃的压力。
先不说皇上是天下至高无上的君王,只说较好的文武百官,最低的都要四品官员才有资格上朝。
这么多大人物聚在一起,他们沉默时,真的有一种无形的压人的势。
卫辞强迫自己显得镇定从容一些,慢慢的他也真的镇定从容起来。
他身旁的傅瑾瑜是世家子弟出身,专门针对这种场景对他进行过培养,所以他此时倒也勉强能稳住风度。
莫东泽就差点意思了,额头上的细汗都出来了。
汪长寿和胡安也忍不住有些颤抖。
五人一进来皇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卫辞。
没办法卫辞长身玉立,肤色白皙,五官俊美。
五人站在一起就他最高,仪态最好,长的也最好看,完全符合皇上对文官的审美。
建文帝立刻高兴了起来,他唇角轻扬:
“你是此次的会元卫辞?”
卫辞连忙上前一步:
“学生卫辞拜见陛下。”
卫辞如今还不是官身,但因为他参加殿试时主考官是皇上,所以他也可对皇上自称一句“学生”。
建文帝听卫辞说话字正腔圆,官话说的极好,声音也清亮悦耳,顿时更加高兴了:
“不错不错,我朝第一个六元郎就该长这样!”
此言一出卫辞再也忍不住喜悦之意,他立刻下跪谢恩:
“学生多谢皇上隆恩。”
建文帝心情不错,他本来还担忧卫辞会不会长的太磕碜,毁了朝廷的形象。
毕竟这是大周第一个六元及第者。
他本想着若是卫辞长的太丑,那就算他已经连中五元,今天也不会点卫辞为状元。
可卫辞一进殿就给了他惊喜,这位会元生的俊美极了。
果然他就说相由心生,才华横溢的人长的绝不会差。
看在脸和才华的份上,建文帝对卫辞态度十分和蔼,他好奇道:
“我听陈爱卿说你过目不忘,可是真的?”
既然陈阁老替他在皇上面前吹了牛,卫辞自然不能下师祖的面子。
他沉声回答:
“回皇上,学生的确能把看过一次的东西都记住。”
建文帝兴致勃勃,就是一旁的大臣也都很感兴趣。
过目不忘这种技能据说是文曲星下凡才有的。
卫辞连中六元,是大周第一个六元郎,若说他不是文曲星下凡,那就没人配说是文曲星了。
如今听说他还自带文曲星的技能,大家都想见识见识。
建文帝命太监去宫中的藏书阁取了几本市面上根本没有的古籍。
让卫辞每页看一遍,然后把古籍收上来考他。
果不其然卫辞的记忆力好的惊人,皇上随便翻开一页说出上句考他,他能马上接出下句,甚至能说出在哪一页第几行。
这下建文帝叹为观止,就是在场的大臣都惊叹不已,满眼羡慕。
这技能对读书人来说太实用了,哪个读书人不想要啊。
怪不得卫辞能年纪轻轻连中六元,有这技能在,他不中才是天理难容吧。
接下来皇上又询问卫辞记下的东西是不是一辈子都不会忘。
卫辞说他可以对知识进行选择性记忆,他想记的就能记住。
他不想记的也可以忘掉,众人闻言又酸了,这技能真的太好使了。
接下来建文帝又观察了傅瑾瑜,莫东泽和汪长寿以及胡安的长相。
胡安相貌斯文,皮肤白皙,虽然长的不如卫辞,但也算清秀,建文帝直接点了他为探花。
傅瑾瑜是世家子弟,相貌虽一般,可长身玉立,仪态也极好,建文点他为榜眼。
至于莫东泽和汪长寿,建文帝情不自禁皱眉。
莫东泽太黑了,他是农家子,不知是不是从小下地晒的。
建文帝虽然很欣赏他的文章,可他不想让这样的相貌做他的传胪。
传胪就是二甲第一名,确定传胪后,后面学子的排名都是由传胪唱名。
至于汪长寿他太胖了,圆圆滚滚的,建文帝更不满意。
他在两人之间犹豫一番后,竟然低头命太监又喊了排名在后面的五个学子进来。
这下汪长寿和莫东泽都傻眼了。
按理说他们五个先进来,前五名就该是他们五个才对啊。
卫辞也有些忍俊不禁,这下他是彻底见识建文帝的颜控属性了。
还好还好,他这辈子托父母的福长的不错。
不然恐怕他这个六元的位置也保不住。
太监很快又喊了五人进殿,建文帝在五人中点了相貌最清秀的做传胪,其他人就是顺着名次往下排。
接下来皇上颁发旨诰旨,鸿胪寺的官员站出来宣旨,正是程有为:
“朕于癸未年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第一名卫辞!”
卫辞站出来跪下。
程有为再唱:
“第一甲第二名傅瑾瑜!”
傅瑾瑜站出来跪在卫辞右边,因为古人以左为贵。
程有为继续唱:
“第一甲第三名胡安!”
胡安站出来跪到傅瑾瑜的右边。
程有为接着唱道:
“一甲第一名卫辞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
一甲第二名傅瑾瑜,第三名胡安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三人异口同声道:
“臣谢皇上隆恩!”
从此以后卫辞就是官身了,他是翰林院从六品修撰。
三人谢恩后,程有为又道:
“请传胪官楚括出列,唱名。”
这个楚括原是会试的第十三名,后来殿试策论写的不错,加之一笔字写的极好,被皇上放到了第十名中。
结果皇上看不上汪长寿和莫东泽做传胪官,又喊了五人进殿。
结果五人中楚括长的最好,他就一跃成传胪官了。
剩下来的名次都是由传胪官唱名,等传胪唱完名,传胪大典就结束了。
卫辞三人就可以换上他们对应的官服,然后打马游街。
传胪官唱完名就有鼓声和乐声响起,新科进士向皇上行大礼,皇上受完朝拜回宫。
他们这些新科进士也就能退场了。
只不过卫辞傅瑾瑜胡安三人可以走宫中正门去打马游街。
二甲三甲的进士只能走侧门真正退场。
宫中的正门不是谁都能走的,只有皇上和皇后才能走。
传胪大典后特许一甲三人从此门经过这是无上的光荣。
要知道这个门那是连亲王和阁老都不能走的。
想光明正大走一回这个门,要么造反当皇上,要么就考中一甲。
卫辞三人从此门经过时,其他人都暗暗羡慕,莫东泽更是心酸的眼泪都快要下来了。
但凡他长的好看一点,今天走正门,打马游街就一定有他一个。
后来莫东泽回去后就疯狂迷恋上了美容,成为了京城花容阁的忠实VIp客户。
直到七老八十都还向子孙念叨着当年因为容貌错失三甲一事。
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终于到了状元游街的时候,三人从紫禁城东华门出,沿东长安街游行,最后到顺天府衙。
这一路全京城所有的百姓都可以来观看,这也是京城的盛事。
街道两边的茶楼酒楼都坐满了人,平时养在深闺的千金小姐也能来观看。
茶楼酒楼的雅座都是提前一个月都被预订完了。
卫辞骑马在第一个,街道两边的百姓极其热情。
他的前方锣鼓开道,御林军在两旁护送。
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各种唢呐声,说话声,吆喝声,人声鼎沸,热闹至极。
待百姓看到游街的队伍来到,尤其是看到为首的卫辞后,顿时叫喊声又翻了一倍。
一瞬间各种鲜花荷包都冲卫辞砸了过来,还有女子的尖叫声,简直和现代追星也没啥区别了。
“今年的状元郎长的真好看啊!”
“状元郎,看这边!”
“状元郎接花!”
“状元郎这么年轻,成婚了没有啊!”
“听说状元郎连中六元,六元及第呢!”
卫辞被各种鲜花荷包砸的头昏脑胀,还好这些东西都不重,砸人也不算疼。
怪不得打马游街要御林军开道护送。
要不是他们这些人身边有御林军保护,卫辞都怀疑他会被人砸死。
不过就是被人砸卫辞也是高兴的。
就是可惜他这么热闹风光的时刻爹娘都不在,他们看不到了。
卫辞高兴又失落,这时刚好有一个荷包向他扔过来,正正好落到了他的手中。
卫辞扭头看去,一个相貌清丽的姑娘坐在茶馆二楼正有些羞涩的看着他,荷包似乎就是她丢过来的。
在人声鼎沸中卫辞冲她笑笑,然后转头继续骑马向前走。
鲜花与手帕香囊绢花整整扔了一路,到最后卫辞都觉得身上满是各种香味。
围观的老百姓对卫辞这个状元最是热情,大多数人手里的东西都是砸向了他。
直到卫辞心血来潮转头向后看,却看到他身后的傅瑾瑜官帽上竟插了一朵粉色的牡丹花。
卫辞一愣,好像时下是流行男子头上插花的。
尤其是文人,这被认为是一件很风雅的事。
之前卫辞在京中上街时,也看到过有男子头上插花。
男子头上簪花在京中多见一些,在青州和江南的时候倒是少见。
可傅瑾瑜今年都二十八了,他还蓄了胡须。
如今头上插一朵大粉牡丹,怎么看怎么别扭。
还好他不黑,否则会更别扭的。
这一刻卫辞突然有些理解了建文帝的颜控。
今天若是打马游街的是汪长寿和莫东泽其中的一位,两人一个黑一个胖,头上若戴了花,那场面卫辞有些不敢想。
各种各样数不清的鲜花往卫辞这边扔,卫辞还听到街道两边有人喊:
“状元郎戴花!”
卫辞长的好,相比榜眼和探花百姓更想看到他戴花。
卫辞看着围观百姓的热情,却无论如何不好意思真的接一朵花戴。
傅瑾瑜听到周围人的喊声也打趣卫辞:
“状元郎怎么不戴花?难道一朵称心的花都没接到吗?”
卫辞却道:
“没办法,往我这掷的花实在太多了,都不知该接哪朵才好。”
傅瑾瑜没想到卫辞竟是这种不谦虚的性子,一时哈哈大笑,他今天春风得意,看到什么都想笑。
今天三人都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围观的百姓尖叫讨论。
比卫辞前世见过那些粉丝追星时的场面还夸张。
众人看到榜眼跟状元说完话后哈哈大笑,都跟着欢呼骚动。
傅瑾瑜笑完感叹:
“怪不得人人都想金榜题名,打马游街呢,这感觉还真是不错。”
卫辞闻言心中感叹,也不看看朝廷为了办这个场面花了多少心思和银子。
为了表示对读书人的敬重,也为了吸引百姓对科考的向往。
朝廷甚至都不惜鼓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千金前来观看新科进士打马游街的盛景。
街道两边挂着的红绸,开道护送的御林军。
他们胯下骑的高头大马,一路不停的鞭炮。
锣鼓队,舞狮舞龙队,还有各种提前的宣传。
以及他们身上不知多少绣娘精心绣制的衣裳和帽子鞋子,哪个不花心思和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