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林,字伯槐,是河内温县人。他七岁的时候,有一位父亲的朋友来到他家,问常林:“伯先在不在?你怎么不拜见我?”常林回答说:“虽然你是客人,但我是主人的儿子,父亲的字是‘父’,我为什么要拜你呢?”大家都很赞赏他。据《魏略》记载,常林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从不靠别人施舍过日子。他喜欢学习,汉末的时候,他一边读书一边种地。他的妻子常常给他送饭,虽然他在田间劳作,但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就像宾客一样。
太守王匡起兵讨伐董卓,派了一些学生到各个县去暗中寻找官吏和百姓的罪过,然后抓起来,让他们用钱粮来赎罪。如果拖延,就要灭族,以此来显示威严。常林的叔父因为打了客人,被这些学生告发,王匡非常生气,抓了起来。全族的人都很害怕,不知道要交多少钱粮,担心被抓的人救不出来。常林去见了和王匡同县的胡母彪,说:“王太守文武双全,来到我们这个小郡。我们这里山河环绕,土地广阔,百姓众多,还有很多贤能的人,您可以随意选择使用。现在皇帝年幼,奸臣当道,天下动荡不安,正是英雄豪杰奋起的时候。如果您想消灭天下的贼寇,扶持王室,聪明的人就会立刻响应,就像回声一样。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混乱,无论去哪里,都能取得胜利。如果不能施恩德,任用的人也不称职,那么灭亡就会到来,哪里还有时间去帮助朝廷,建立功名呢?您要好好考虑一下!”
接着,他谈到了叔父被关押的事情。胡母彪立刻写信责备王匡,王匡这才放了常林的叔父。常林于是到上党躲避,他在山脚下耕种。当时发生了旱灾和蝗灾,但常林的庄稼却获得了丰收。他把邻居们都叫来,把粮食分给他们。他依靠原来的河间太守陈延的营垒生活。陈家和冯家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张杨贪图他们的妇女和财物。常林带领他的族人,为他们出谋划策。他们被围困了六十多天,但最终保全了营垒。并州刺史高干上表推荐他担任骑都尉,但他拒绝了。后来,刺史梁习推荐州里的名士常林、杨俊、王凌、王象、荀纬,曹操都让他们担任了县长。常林治理南和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被破格提拔为博陵太守、幽州刺史,他所到之处都有政绩。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的时候,常林是他的功曹。曹操西征的时候,田银、苏伯造反,幽州和冀州都受到了影响。曹丕想亲自去讨伐他们,常林说:“我以前在博陵和幽州任职,对叛贼的情况很了解。北方的官吏和百姓,都希望过上安定的生活,厌倦了战乱,他们接受教化已经很久了,善良的人很多。田银、苏伯这些人就像一群狗和羊聚在一起,他们没有智慧,却想干大事,成不了什么气候。现在大军在远方作战,外面还有强大的敌人,将军您是天下的支柱,如果轻易地去远征,即使胜利了,也显得不够英勇。”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派将领去讨伐,很快就消灭了叛军。
后来,常林担任了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又回到朝廷担任丞相东曹属。魏国建立后,他被任命为尚书。曹丕即位后,他被提升为少府,封为乐阳亭侯。据《魏略》记载,常林性格清白,当官也很严格。少府寺和鸿胪寺是对门,当时崔林担任鸿胪。崔林性格豁达,和常林不一样,他常常听到常林打骂官吏的声音,觉得不合适。有一天晚上,常林打骂官吏,官吏疼得大叫,一直持续到天亮。第二天,崔林出门,和常林的车相遇,就嘲笑他说:“听说你要当廷尉,是真的吗?”常林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是。”崔林说:“你不是廷尉,昨天晚上为什么拷问犯人呢?”常林非常惭愧,但又无法停止。常林后来担任了大司农。明帝即位后,他被提升为高阳乡侯,又调任光禄勋太常。晋宣王司马懿因为常林是同乡的长辈,每次见到他都要行礼。有人对常林说:“司马公地位尊贵,你应该阻止他。”常林说:“司马公自己想尊重长辈,为后辈树立榜样。地位高并不是我所害怕的,行礼也不是我能控制的。”说话的人很尴尬地退下了。
据《魏略》记载,当初,常林年轻时和司马懿关系很好。太傅每次见到常林,都要下跪。常林阻止他说:“您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别这样!”等到司徒的位置空缺时,太傅想让常林来担任。但《魏略》的这句话和正史相反。陈寿认为常林是一个不畏权贵的人,所以正史的说法是正确的。当时人们都认为常林的节操很高尚,想让他担任公辅的职位,但他却声称自己病得很重。他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八十三岁那年,他去世了,被追赠为骠骑将军,葬礼按照公爵的规格举行,谥号为贞侯。他的儿子常峕继承了他的爵位,担任泰山太守,后来因为犯法被杀。常峕的弟弟常静继承了爵位。据《晋书》记载,诸葛诞造反的时候,大将军司马昭向东征讨,常峕借口生病,被司马昭处死。《魏略》把常林和吉茂、沐并、时苗四个人列为清介传。吉茂,字叔畅,是冯翊池阳人,世代都是有名望的家族。他喜欢读书,不以穿破旧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为耻,却以不知道一件事为耻。
建安初年,关中刚刚平定,吉茂和扶风的苏则一起进入武功南山,隐居起来,专心思考学问。州里推举他为茂才,任命他为临汾令。他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官吏和百姓都不忍心欺骗他。后来他被调任为武德侯的庶子。建安二十二年,因为他的同族人吉本等人造反,他被逮捕。在此之前,国家禁止私藏学问和兵书,而吉茂都有,他藏起来没有交给官府。等到他被逮捕的时候,他不知道是因为吉本的事情,就对身边的人说:“我是因为藏书而犯罪的。”后来,钟繇证明吉茂和吉本的父子关系已经断绝,所以他没有被治罪。后来,他被任命为武陵太守,但他没有去上任。后来他被调任为酂相,因为他的封国被撤销,他被任命为议郎。景初年间,他病逝。吉茂从年轻到年老,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穿皮衣,夏天穿粗布衣服,出门就步行,吃的是粗茶淡饭,妻子和孩子都像奴隶一样,家里一贫如洗。如果有人送给他东西,他从来不接受。
虽然他并不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高尚,但他也很讨厌那些不义而富有、尊贵的人。在国家刚刚实行九品官制的时候,每个郡都推举中正,从公卿到郎吏,根据他们的功德、才能和品行来安排职位。吉茂的同郡人、护羌校尉王琰,以前多次担任郡守,但并不以清廉着称。而王琰的儿子王嘉在各个县都做过官,也是一个有才能的人。王嘉当时担任散骑郎,冯翊郡推举他为中正。王嘉把吉茂排在上等,但对他的评价却很低,说:“德行很好,但才能有限。”吉茂很生气,说:“真可恶!难道我要像你父子那样戴着帽子去抢劫人吗?”当初,吉茂的同胞兄弟吉黄,在建安十二年中,从公府掾被任命为长陵令。当时国家禁止官吏擅自离职,但吉黄听说司徒赵温去世了,他作为赵温的旧部下,违反规定去奔丧,被司隶钟繇逮捕,最终被处死。吉茂当时还是平民,已经在三辅地区有了清廉的名声,他认为哥哥是因为追念旧情而死的,他很怨恨,不肯哭。到了年底,钟繇推举吉茂。
大家都认为吉茂一定不会接受,但等到推举的命令到了,吉茂却接受了,所以当时的人有的认为吉茂是害怕钟繇,有的认为他是一个杰出的人才。沐并,字德信,是河间人。他小时候就很孤苦,袁绍父子的时候,他才开始担任有名望的官吏。他有很强的正义感,曾经拜访姐姐,姐姐为他杀鸡做饭,但他却不留下来。他为人公正果断,不畏强权,丞相征召他担任军谋掾。黄初年间,他担任成皋令。校事刘肇路过他的县,派人叫县里的官吏,索要干草和谷物。当时发生了蝗灾和旱灾,官府没有现成的。在没有办到的时候,刘肇的人跟着进入了沐并的内室,大声斥责官吏。沐并很生气,穿上鞋子,提着刀出来,带着很多官吏,想抓刘肇。刘肇察觉后,赶快逃跑,并把情况报告了朝廷。朝廷下诏说:“刘肇是朝廷的爪牙,而沐并想抓他,毫无顾忌,难道是因为他自恃清廉的名声吗?”于是逮捕了他,想杀掉他。后来,他被判处髡刑,免去死刑。刑期结束后,他又担任了官吏,因此他被放逐了十多年。
到了正始年间,他担任了三府长史。当时吴国的朱然、诸葛瑾攻打樊城,派船队到岘山以东砍伐木材,牂牁的士兵做饭,有一个先熟的人对后熟的人说:“一起吃饭吧。”后熟的人回答说:“不。”先熟的人说:“你是不是想学沐德信啊?”他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甚至传到了异国他乡。虽然在中原地区,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古人呢。他担任长史八年,后来出任济阴太守,又被召回,担任议郎。他六十多岁的时候,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预先写好了遗嘱,告诫他的儿子要节俭地安葬他,说:“告诉云、仪等人:礼是人生的第一课,也是百代的中庸之道。所以努力实行的人就是君子,不努力的人就是小人。然而,不是圣人,谁也不能完全做到。所以富贵的人有骄傲奢侈的过错,而贫穷的人则被讥笑为固执简陋。于是,人们在生前和死后,都做了一些不合礼仪的事情。
由此可见,阳虎的玙璠,还不如暴露的尸骨;桓魋的石椁,还不如快点腐烂。这些话虽然说的是儒家学说纠正混乱、匡正风俗的大义,但并不是穷究事物的本源、陶冶变化的真正理论。如果能够从开始到结束,把天地看作一个区域,把万物看作刍狗,全面地了解玄理,寻求形影的根本,把祸福看作是相同的,把生死看作是一样的,我就羡慕道了。道这个东西,是模糊不清的。长寿就像欺骗灵魂,夭折就像野鸭沉没。身体在有和无之间沉浮,和神一起呼吸,含着阴阳,梦见太极。何必用棺材和衣服来束缚自己呢?尸体被埋在地下,长期被束缚,难道不悲哀吗?从前庄周豁达,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杨王孙裸体下葬,是为了不长时间地保持容貌。到了后世,那些贪生怕死的人,竟然有含珠鳞柙,玉床象褥,用人殉葬;墓穴里,用纻絮堵塞,用蜃炭垫底,千年不腐,假装成神仙。于是,儒家的教义被破坏,人们竞相厚葬,认为庄子是放荡不羁的,杨王孙是侮辱尸体的,哪里还能知道古代有衣薪的鬼魂,而野外有狐狸的尸体呢?我因为资质愚钝,玷污了清流。
从前我曾经受到国家的恩惠,担任过地方官,但没有取得什么成绩,就像代匠伤指,狼狈不堪,无法洗清耻辱。如果不能做到,就顺从我的爱好吧。今年我已经六十岁了,生命无常,如果能够死去,就用我的身体来继承杨王孙的遗志吧。希望这样可以赎我在朝廷的罪过,也可以亲近道家的祖先。只是你们还小,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如果你们要随波逐流,违背我的意愿,自以为是地听从我的命令,未必就是孝顺;而像魏颗那样听从父亲的遗嘱,你们违背父亲的命令,谁会同情你们呢?如果我死后有知,我将用尸体来看待你们。”到了嘉平年间,他病得很重。临终前,他又命令预先挖好墓穴。他告诫说,等他气绝后,让两个人把他的尸体抬到墓穴里,禁止哭泣,不让妇女送葬,禁止吊唁的客人,不要准备用粟米做的祭品。他又告诫说,后死的人不能和他合葬,不能在墓地上植树。他的妻子和儿子都遵从了他的遗嘱。时苗,字德胄,是巨鹿人。
他年轻的时候就很清廉正直,疾恶如仇。建安年间,他进入丞相府。后来他担任寿春令,他的命令得到了很好的执行。扬州的治所就在他的县里,当时蒋济担任治中。时苗刚到任的时候,去拜访蒋济。蒋济一向喜欢喝酒,正好喝醉了,不能见时苗。时苗很生气,回来后,他刻了一个木头人,写上“酒徒蒋济”,放在墙下,每天早晚都用箭射它。州郡的官员虽然知道他的行为不妥,但因为他的品行很好,也没有办法。他刚上任的时候,乘坐一辆破旧的车,用黄牛拉车,用布做的口袋装东西。他在任一年多,牛生了一头小牛。等到他离开的时候,他把小牛留了下来,对主簿说:“我来的时候,本来没有这头小牛,它是淮南出生的。”官吏们说:“牲畜不知道父亲,自然会跟着母亲。”时苗不听,当时人们都认为他有些偏激,但因此他的名声传遍了天下。他回到朝廷后,担任太官令,兼任他郡的中正,评定九品。他在评价人才的时候不能宽容,但对别人的缺点,即使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也一直记在心里。比如他曾经恨过的蒋济,后来官至太尉,蒋济并不因为他以前毁谤自己而记恨他,时苗也不因为他地位高而向他低头。他担任县令好几年,不用严厉的手段就能治理好。后来他被提升为典农中郎将。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在正始年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