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荀攸跟随曹操前往白马救援刘延,他精心谋划,献上计策成功斩杀颜良,相关事迹在《武帝纪》中有详细记载。曹操攻克白马后回师,派遣运输物资的车队沿着黄河向西行进。袁绍见状,立即率军渡河追击,很快就与曹操的军队相遇。曹军众将看到这一幕,都惊恐万分,纷纷劝说曹操退回营寨坚守。荀攸却镇定地说道:“这正是我们擒获敌军的好机会,怎么能退走呢!”曹操听闻,看着荀攸,会心地笑了。于是,曹操下令用辎重车辆作为诱饵,敌军见到财物,纷纷争抢,顿时阵脚大乱。曹操趁机出动步兵和骑兵发起攻击,大破袁军,还斩杀了袁军的骑兵将领文丑。至此,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形成对峙之势。
随着战事的持续,曹操的军队粮食即将告罄。荀攸向曹操进言:“袁绍的运粮车队早晚就会抵达,押运将领韩{荀大}(臣松之考证众多书籍,韩{荀大}的名字在不同记载中,有的写作韩猛,有的记作韩若,目前还不清楚哪个才是正确的)为人勇猛却轻敌冒进,我们出兵袭击,一定能够打败他。”曹操问道:“派谁去合适呢?”荀攸回答:“徐晃可以担当此任。”曹操依言派遣徐晃和史涣前去截击,成功打败了韩{荀大},烧毁了袁绍的辎重粮草。
恰在此时,许攸前来投降,并告知曹操,袁绍派淳于琼等人率领一万多士兵押运粮草,这些将领骄傲自大,士兵们也懈怠散漫,此时前去偷袭定能得手。众人听闻,心中都充满疑虑,唯有荀攸和贾诩极力劝说曹操出兵。曹操于是留下荀攸和曹洪坚守营地,自己则亲自率领军队出击,一举攻破淳于琼的防线,将淳于琼等人全部斩杀。袁绍的将领张合、高览见大势已去,烧毁攻城器械后前来投降。袁绍见局势危急,只得弃军而逃。张合前来投降时,曹洪心中疑虑,不敢接纳。荀攸对曹洪说:“张合的计策不被袁绍采纳,心中恼怒才前来投奔,你有什么可怀疑的呢?”曹洪这才放心接纳了张合。
建安七年,荀攸跟随曹操前往黎阳征讨袁谭、袁尚。第二年,曹操原本准备征讨刘表,袁谭、袁尚却为了争夺冀州而大打出手。袁谭派辛毗向曹操投降,并请求曹操出兵救援。曹操就此询问部下的意见,部下大多认为刘表势力强大,应当先平定刘表,袁谭、袁尚不足为惧。荀攸却分析道:“当今天下纷争不断,刘表却只是坐守江、汉之间,由此可知他并没有争夺天下的志向。袁氏家族占据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拥有十万大军,袁绍生前凭借宽厚的作风赢得众人的拥戴。倘若袁谭、袁尚兄弟和睦,共同守护这份家业,那么天下的战乱恐怕就难以平息。如今他们兄弟反目成仇,这种局面注定无法长久。如果一方吞并了另一方,他们的力量就会集中,那时再想消灭他们就困难了。我们趁着他们内乱的时候发起进攻,天下就能平定,这样的机会千万不能错过。”曹操听后,称赞道:“说得好。”于是答应与袁谭联合,回师击败了袁尚。后来袁谭背叛曹操,荀攸又跟随曹操出征,在南皮斩杀了袁谭。冀州平定后,曹操上表朝廷,为荀攸请封:“军师荀攸,自一开始就辅佐我,每次征战都跟随在侧,前后战胜敌军,都离不开他的谋略。”于是,荀攸被封为陵树亭侯。
建安十二年,曹操下令大规模论功行赏。曹操说道:“忠诚正直,在幕后出谋划策,安抚内外,荀彧当属首功,荀攸次之。”为荀攸增加食邑四百户,加上之前的,共计七百户。(《魏书》记载:曹操从柳城回师途中,特意前往荀攸家中,称赞荀攸前后出谋划策所立下的功劳,说道:“当今天下大局基本已定,我希望能与各位贤士大夫一同分享这份胜利的成果。昔日汉高祖让张良自己选择三万户的封地,如今我也希望你能自己挑选想要封的地方。”)之后,荀攸转任中军师。魏国刚刚建立时,荀攸担任尚书令。
荀攸为人心思缜密,富有智谋,且善于自我保全。自从跟随曹操四处征伐,他常常在营帐中出谋划策,当时的人和他的子弟都不知道他具体说了什么。(《魏书》记载:荀攸姑姑的儿子辛韬曾经询问荀攸曹操夺取冀州时的情况。荀攸回答说:“是辛毗为袁谭前来请求投降,朝廷大军前去平定,我并不清楚其中的细节。”此后,辛韬以及荀攸的家人、外人都不敢再询问军中事务和国家大事。)曹操常常称赞荀攸:“公达表面看似愚笨,实则充满智慧;表面显得怯懦,实则勇敢无畏;表面看着柔弱,实则内心强大。他从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宣扬自己的功劳。他的智慧别人或许可以企及,但他那看似愚笨的低调处世之道,别人却难以做到,就算是颜回、甯武子也比不上他。”曹丕身为太子时,曹操告诫他:“荀公达是众人的表率,你应当以最高的礼节敬重他。”荀攸生病时,曹丕亲自前往探望,独自一人在床边下拜,荀攸受到的尊崇由此可见一斑。
荀攸与钟繇交情深厚,钟繇曾说:“我每次有所行动,都会反复思考,自认为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可拿去请教公达,他给出的意见总是超乎我的预料。”荀攸前后共献上十二条奇谋妙计,只有钟繇知晓。钟繇原本打算将这些计策整理成册,却还没完成就去世了,因此世人无法全部了解这些计策。(臣松之认为:荀攸去世十六年后,钟繇才离世,整理荀攸的奇策并非难事。钟繇活到八十岁,却还说没有完成,这使得荀攸跟随曹操征战时的奇谋妙计未能流传于世,实在令人惋惜!)
荀攸跟随曹操征讨孙权,在途中不幸去世。曹操每次提及他,都会伤心落泪。(《魏书》记载:荀攸去世时是建安十九年,享年五十八岁,推算起来,他比荀彧大六岁。《魏书》中记载曹操的命令:“我与荀公达一同征战二十多年,他没有任何地方值得指责。”又说:“荀公达真是一位贤人,正所谓‘凭借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的品德获得众人的认可’。孔子称赞‘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交往越久,别人越敬重他’,公达就是这样的人。”《傅子》记载:有人询问近代的大贤君子有哪些,回答说:“荀彧的仁德,荀攸的智谋,这两人可以称得上是近代的大贤君子。荀彧以仁爱树立德行,凭借明智举荐贤才,行为正直不谄媚,谋略能够应对各种危机。孟子说‘每过五百年就会有圣明的君主兴起,这期间必定会有闻名于世的贤才出现’,荀彧或许就是这样的人吧!曹操也曾称赞‘荀彧举荐贤才,不举荐到满意绝不罢休;荀攸铲除奸恶,不铲除干净绝不停止’。”)
荀攸的长子荀缉,颇有荀攸的风范,可惜早早离世。次子荀适继承了荀攸的爵位,却没有子嗣,导致家族爵位断绝。黄初年间,朝廷追封荀攸的孙子荀彪为陵树亭侯,食邑三百户,后来又转封他为丘阳亭侯。正始年间,朝廷追谥荀攸为敬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