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太过抽象,大家担心即使通过了陛下的审查,也难逃天下士林的指责,甚至可能遗臭万年。
胡大老爷,您不能见死不救啊!
然而,无论众人如何劝说,胡大老爷始终坚持不改。
他的态度让众人彻底崩溃了。
事实上,这正是胡大老爷的目的——只有让众人反对,未来的骂名才能集中到他身上。
但他没想到,官员们为了自保,竟然联合起来,直接向朱元璋告状。
在他们看来,唯一能制约胡大老爷的,唯有那位至高无上的陛下。
太子出面也无济于事,毕竟太子即将成为胡大老爷的晚辈。
即便是尚书也无能为力,因为他的职位还是当年胡大老爷提拔的。
最后,唯有找陛下才能解决此事。
---
对于官员们来说,越级上告是极大的忌讳。
无论结果如何,一旦有人这么做,所有人都会避而远之。
毕竟,谁能保证不会有第二次?
越级上告意味着不把上级放在眼里,无论是私人恩怨还是其他原因,只要这么做了,名声就彻底毁了。
然而,礼部的官员们经过一番商议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条路。
在他们看来,胡大老爷这次闹出的动静太大,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
更关键的是,一旦出了问题,胡大老爷这个始作俑者可能安然无恙,而他们这些跟随者却可能成为替罪羊。
因此,为了自己的前程,甚至仅仅是为了自保,他们决定进宫面圣。
此时,朱元璋如往常一样,正在谨身殿内批阅奏折。
大明疆域辽阔,百姓众多,事务繁杂,而朱元璋又喜欢大权独揽。
权力越大,责任也越重,事情自然堆积在他手中。
官员们心知肚明,既然皇帝愿意揽权,那他们便事事上奏,听从皇帝决断。
虽然这样可能显得木讷,但至少不会犯错,更不会因此丢了性命。
因此,朱元璋每日都要处理堆积如山的奏折,仿佛永无止境。
这天,朱元璋正埋头批阅奏折,宋利突然前来禀报:“皇爷,礼部一群官员在宫门外求见!”朱元璋感到意外,礼部有尚书,即便尚书不在,也有左右侍郎,为何会有一群礼部官员直接来找他?显然是有大事发生。
宋利深知朱元璋的脾气,自然不会只说一半:“回皇爷,他们是为了今科乡试考题之事而来。”朱元璋一听,顿时愣住了。
乡试考题不是应该由胡惟庸负责吗?他可是主考官啊!难道这些人想绕过他亲自选定的主考?胡惟庸一直表现优异,朱元璋对他十分信任,怎么可能轻易换人?
朱元璋对胡惟庸的能力深信不疑,科举虽是大事,但具体事务并不复杂,交给胡惟庸处理绰绰有余。
可如今,这群官员竟然结伴前来,实在令人费解。
朱元璋心中不禁怀疑,是否有人在背后挑唆?想到这里,他脸色一沉,对宋利吩咐道:“让他们进来,朕倒要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去,把人叫来,咱倒要瞧瞧,他们究竟想说些什么!”
朱元璋神色凝重,等待着礼部的一众官员前来。
等到众人战战兢兢地将事情原委说明,并将胡大老爷出的那道题呈到他面前时,他终于忍不住了。
这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惟庸到底在想什么?
这题,难道还有什么深意不成?
或者这里面藏着什么咱不知道的学问?
要知道,前几次惟庸出的那些题,一开始不也是让人一片哗然吗?
最后不还是通过了?
这说明惟庸虽然有些玩闹,但至少不是胡来,更不是拿大明科举当儿戏。
不过,如果说前几次的题,朱元璋勉强觉得还能沾点边的话。
那么这次的题,朱元璋真是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他甚至特意跟那些官员再次确认了一遍。
这题确实是胡惟庸亲手写的,一字未改,他们直接拿过来的。
这可怎么办?
朱元璋真心感到为难了。
作为一个从大字不识走到如今的皇帝,朱元璋的学问都是自己慢慢学的。
可以说,朱元璋骨子里既有对知识的向往、对有本事、有学识之人的尊重。
但同时因为出身草根,又有着一股子要把读书人踩在脚底的恶趣味。
毕竟看着原本高高在上的读书人老爷匍匐在自己脚下惶惶不安的模样,朱元璋还是挺爽的。
这,是由朱元璋的出身所决定的。
但,胡惟庸,在朱元璋的观感之中,就有些不一样了。
无论朱元璋心里怎么想,这个担任过他宰辅,被他亲自推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子的人,确实是有本事的。
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有本事。
哪怕如今没在宰辅之位上了,这不,交到他手里的差事不照样办得漂漂亮亮嘛。
更何况,如今二人还要成为二女亲家了。
这关系不就又近了一层嘛。
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本能的觉着,十有胡惟庸又在用考题搞什么东西了吧。
想到这儿,朱元璋厌恶地看了阶下那一应礼部官员一眼。
“尔等先回去吧,咱待会儿把惟庸叫来问问再说!”
众人一听这话,顿时心里一寒。
天啊,他们竟然直接向皇帝告状了,结果陛下却选择先把被告叫来私下询问、聊聊?
同样是朝臣,同样是官员,这圣眷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不过,无论他们心中如何嘀咕,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了。
他们只能乖乖地离开!
而送他们出宫的宋利,并没有回宫,反而在宫门外上了马车,直奔礼部而去。
他得去找胡惟庸胡大老爷呢!
毕竟,陛下还在等着胡大老爷的解释啊!
朱元璋此刻真是好奇,胡惟庸到底能给出一个什么样的解释。
虽然这题在他看来越来越有趣,但怎么看都不像是正经的科考题啊。
惟庸可不能给大明弄出个笑话来,那就有些不讲究了!
(本章完)
------------
胡大老爷最近有些烦!
倒不是烦别的,礼部那边倒还好。
如今胡大老爷威风凛凛,哪还有敢跟他作对的存在?
乡试的事儿,他除了出个考题之外,其他的事儿也不需要他多操心了。
毕竟,那都是下面人要去干的杂务,关他何事?
但是,礼部的事儿倒是不用他操心了,可久未关注的府里,闹腾起来了。
实际上,这事儿也得怪他自己!
你说他好色就好色吧,这个时代的大老爷们,反正三妻四妾的也不犯法。
尤其是到了他这个身份的,纵使豢养的姬妾多了几个,还添置了几个外室。
可那又如何呢?
又不是养不起!
又不是身体不行!
可正所谓夜路走多了终要碰上鬼!
他这养的女人多了,自然多多少少也会有些麻烦来着。
这不,这段时间如诗、宛如争宠,各种技艺那叫一个层出不穷啊。
这个时代的大明,又没啥其他娱乐消遣,他可不就在这上面多花了点时间和精力嘛。
然后,这一来二去的,就出问题了。
毕竟,胡大老爷要去找如诗和宛如,可是要离府的。
这若是还在府中,那么甭管是宠爱哪个,反正都是菜鸡,一个人绝对是扛不住胡大老爷的。
到时候反正得拉着其他人一起上。
那么,谁先被宠爱一番也就无所谓了。
可……胡大老爷这种压根不在府里的做法,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府里的姬妾们,忍一天两天也就罢了。
但长此以往,她们怎么可能忍得住?
这些女子,虽然出身与宛如、如诗这些青楼女子不同,但干的同样是以色娱人的事。
如今,要“娱”的对象都不在了,她们还在这儿嘀嘀咕咕,有什么意义?
好不容易等到胡大老爷在家的机会,她们自然要闹腾一番。
看着身边这些泫然欲泣、泪眼婆娑的女子,胡大老爷也是头疼不已。
这些人,漂亮自然是漂亮的。
而且,各有各的风情,还精通各种技艺,吹拉弹唱样样都会!
放在别人府上,这样的女子,绝对会被宠上天。
雅!
太雅了!
她们既能与你坐而论道,谈论诗词歌赋,又能与你琴瑟和鸣,高歌一曲。
更不用说她们的长相、身材……
简直不要太诱人!
可惜……这些对胡大老爷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作为一个上辈子见惯了、酒吧、会所里各种女子尽情摇摆的欢场老手。
他对眼下这种软绵绵的“古风”音乐,实在提不起兴趣。
尤其是这些歌词,还得在脑子里琢磨半天,才能明白对方唱的是什么意思!
对于向来吃荤,讲究精神与双重享受的胡大老爷来说,这种素雅的东西,未免太素了。
胡大老爷自认为很有自知之明。
他就是个俗人!
酒色财气样样都爱!
那些诗词歌赋、吹拉弹唱什么的,偶尔来一下还行;
要是天天来,他可受不了。
他这人,还是喜欢那种直来直去的,吃肉!
偏偏府上这些女子,都是按照文人、士大夫们最喜欢的那一类培养出来的。
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唯独在某些“技艺”上,没有经过训练,更不会什么花样。
甚至让她们配合一下,她们还扭扭捏捏,放不开。
当然,她们也不是没有优点。
这些姑娘,最大的优点就是梅兰竹菊各有姿色,还可以好几个凑在一起。
这便是宛如与如诗无法企及之处了。
此刻,胡大老爷正被这群女子紧紧缠住,难以脱身。
若要他彻底舍弃宛如与如诗,整日待在宅中?他早已心野,怎会不知家花不如野花香的道理?
恰在此时,宋利登门拜访。
“哟,胡大人,您这是?”
“哈哈,老宋啊,让你见笑了,后院的姬妾们正与我闹着玩呢。
怎么,陛下找我有事?”
宋利不多言,他身为内侍,本不该过问臣子之事,更何况涉及对方内宅。
“胡大人,陛下有请,至于何事,老奴不敢多问,不如您亲自与陛下面谈如何?”
胡惟庸也不多想,他知道宋利此人即便知晓内情,也不会轻易透露。
毕竟,做不到这一点的内侍,恐怕早已坟头草三尺高了。
来到谨身殿,见朱元璋满脸郁闷地坐在那儿,胡惟庸行礼后直接问道:“不知陛下召臣前来,有何吩咐?”
朱元璋也不绕弯子,直截了当地问:“惟庸啊,今儿叫你来,其实也没别的事,咱就想知道一件事。”
“你这乡试,怎么就出了这么一道稀奇古怪的考题?”
胡惟庸一听,脸色顿时一沉。
好啊!礼部这帮庸才,别的事不会干,告状倒是积极。
不过,他早有准备,便向朱元璋拱手道:“陛下,臣出这道题,确实有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