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船头的宋海建双眼直勾勾锁定着一个方向。
在其他人看来,那里只有黑暗的海域。
然而此刻,宋海建眼中呈现出来的,是一个规模惊人的金枪鱼群!
黄花鱼在当地已经很珍贵了,但金枪鱼,却是更加稀罕的鱼类。
“坐好!我们要出发了!”
宋海建的语气十分迫切。
当下几人就老老实实地坐下来,看着他朝着一个方向全速前进。
透视眼是能捕捉范围内大海的所有画面,尤其会重点摄取宋海建关注的信息,比如鱼类资源的情报、风浪和礁石的情报等。
排除了前方海面有障碍后,宋海建自然能无所顾忌地用最快速度冲过去。
眼看着和金枪鱼群的距离,从五千米逐渐缩减到一千米,宋海建便把海生叫了过来。
海生已经十四岁,这三年来,宋海建都在教妹妹和弟弟掌舵,所以现在两人都会开船。
只不过,比起跳脱的海兰,还是老实安静的海生更靠谱些。
嘱咐好海生按照既定轨迹前进后,宋海建就赶紧到甲板上,在合适的距离和母亲一起下网。
蒲十三和海兰在旁边提着灯给他们照明。
当船从海平面驶过,底下的金枪鱼群自然而然地想分开。
但这个时候他们撒下去的网已经张开了。
不过金枪鱼的速度是特别快的,加上宋海建有意把控了一下距离——眼前的金枪鱼群,足有五十多尾!
一尾金枪鱼就三四百斤,五十尾,就算没有一万五千斤,也有近万斤了。
这个重量,他这艘小船是吃不下的!
所以尽管不舍,宋海建也只能舍弃部分金枪鱼。
他盯上了最后方的这些金枪鱼,即便如此,在捕捉到二十尾金枪鱼后,宋海建还是心跳加速地让下令拉网了。
整个过程抛开撒网的时间,算是非常快的,快到大家都没反应过来。
不过大家也习惯了宋海建这种捕捞方式,所以尽管感到困惑,但冯玉芬和蒲十三的反应还是很迅速的。
很快,宋海建就意识到一个问题……
就凭他们几个人,是无法将这几千斤的鱼拉上来的!
于是当机立断,让海生调转船头返航!
至于底下的金枪鱼,只能这么拖回去。
这是宋海建出海捕捞以来,第一次遭遇如此“滑铁卢”。
但没办法,这艘船是从宋天祥那里买的老渔船,不像长征伯的机器拉网。
如果他们几个硬是要把这网金枪鱼拉上来,最后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人被渔网里挣扎的鱼拉到海里去。
好在今晚他们驶出的距离并不算远。
船一靠岸,宋海建马上呼喊帮手来拉网。
这个时候,渔网已经拖到海底,被挣扎的金枪鱼弄破了。
有金枪鱼从破口处逃走,其它的,就被渔网束缚住在海底“搁浅”。
随着加入拉网的人越来越多,又有人主动把自己的船开出去,帮忙拦截逃走的金枪鱼,最终这一网金枪鱼被成功捞上来。
原本是有二十多尾金枪鱼的,但逃走了好几尾,现在正好还剩二十尾。
而宋海建那渔网更是被剐蹭得破破烂烂的,不能用了。
一时间,全村的人都被惊动了。
“哎,听说没有?海建捞回来一网金枪鱼!”
“足足有十几二十条!每一条都有四五百斤重!”
连在家里逗重孙的宋来财和马淑兰,也接到了消息。
——自从三年前把船卖给宋海建后,宋天祥家的三个儿子,就拿卖船得来的钱相继成了家。
如今,宋生宝和宋生福都有了第一个孩子。
宋生宝的是个女儿,现在两岁。
宋生福的是个儿子,今年年初刚出生。
四代同堂,宋来财和马淑兰现在只管享受天伦之乐,连他们以前最牵挂的二房也没心思去管了。
宋生玉在外面听到风声,赶紧跑回来告诉大家。
“爸,他们说海建捞上来一网金枪鱼!刚才好多人都去帮忙拉网了!”
宋天祥第一反应是不相信:“就你爷爷那破船,能捞上来金枪鱼?”
朝着孙儿媳怀里的重孙拍手逗弄的宋来财,听到父子俩的对话,也是沙哑地说:“能捞上来一条就算他运气好命大了,捞一网,早就船翻人亡了。”
“是真的啊!这会儿大家都在岸上看呢!”
宋生玉说着,转身又跑了出去。
宋生福紧跟着站起,“我也去瞧瞧。”
等兄弟俩跑出门没多久,就和抱着侄女的大哥碰上了。
宋生宝刚带着女儿去发小家串门,发小生了三个全是儿子,这几年一直在他跟前炫耀,所以他女儿出生后,他也隔三岔五就带女儿去发小家炫耀。
在他看来,儿子哪有女儿可爱。
“大哥,你也听说海建捞到金枪鱼的事儿了?”
“对,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兄弟三人一边说一边朝码头走去。
当他们赶到时,整个码头都挂起了灯笼,和每天凌晨渔船归来卸货称重时一样,灯火通明的。
岸边聚集了很多人,人群中发出喧哗声。
一看这场面,三人就知道这八成是真事儿!
三人赶紧挤过人群跑到前头围观。
宋生宝很小心地护着怀里的闺女,小女孩儿两只手也紧紧搂着爸爸的脖子。
人们看到他抱着个孩子,本来要出口的不满抱怨也吞了回去。
船上,宋海建此时却像个没事人一样站在旁边。
眼前是蒲长征和蒲勇华二人,指挥着大家将金枪鱼装起来。
可一条金枪鱼都那么大了,一时间,只有把所有渔船上最大号的桶拿来,才能把这些金枪鱼装起来。
围观的村民们热议如沸,冯玉芬一家子除了兴奋就是激动。
因为他们都听见刚刚蒲长征和大队长说,金枪鱼是好几块钱一斤……
而他们今晚,捞上来了五六千斤金枪鱼……
很快,蒲长征和蒲勇华就来找宋海建。
他们建议先把金枪鱼养在大伙儿的船舱里。
“这二十尾金枪鱼,只怕供销社吃不下啊!如果现在不养起来的话,只怕最后这些鱼死了都没卖掉!”
宋海建同样想到了这个问题。
好在,回来的路上他就迅速思考出了应对之策。
虽说只是一条可行的路,至于最后能否成功还不敢保证,但起码他不是无头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