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钱?胡说八道!速速离开,不然我叫兵马司逮捕你们!”
“哦?”
李伟顿时双手叉腰,这大明之中,除了朱元璋我没怕过谁,竟有人敢威胁我?
“兄弟姐妹们,继续奏乐!”
“叮当当当……”
“嘤嘤嘤……”
“你能听曲子,为何不能付钱呢……”
仆人见他们无视警告,愤怒至极:“你……你……”
你了半天也没人搭理,因为所有人耳朵里、脑海里都是李伟的歌词。
围观的百姓也开始议论纷纷。
“侍郎这样的大官,听曲子还赖账?”
“是啊,看那些教坊司的女子多可怜。\"
“没错没错……”
李冕的仆人听到这些闲话,心中忐忑,急忙关门回禀。
李冕年事已高,与现任尚书偰斯年纪相仿,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他还在盼着偰斯退休后自己能升迁,此时不愿惹事生非,特别是这个李伟,谁沾上谁倒霉。
听罢家仆的禀告,李冕便吩咐取些银钱,尽快将来访者打发走。
李伟在外敲门没多久,那家仆再度开门,这一次也没多说,直接递出银钱,如同驱赶乞丐般催促道:“快走快走!”
李伟接过银钱,心中暗自点头:这样才对嘛!
握紧手中的钱,他才示意教坊司的人停止脚步,随后带领众人前往下一处。
围观的百姓也舍不得离开,一则觉得李伟此举甚是有趣,二则因教坊司的姑娘们确实貌美,平日里这些平民难得见到这般佳人。
“这些教坊司的女子真是好看,瞧那脸蛋、眉目……”
“没错没错,只是可惜,只有那些达官显贵能有福气亲近她们呀……”
“说起来,这教坊司与众不同呢,就连他们的主管走路的姿态都很独特!”
一位百姓看到李伟摇曳的身姿,不禁感叹起来。
李伟:“……”
鉴于之前两家的教训,后来几户人家在奴仆提前通报后,为了避免尴尬,早早就派家仆守候。
一旦发现李伟朝自家而来,便迅速上前交付银钱,请他绕道而行。
甚至有些懒散的,待李伟靠近时,直接从门缝中抛出银钱。
李伟低头看着地上一堆叠成团的银票,满心疑惑。
“嘿,今日运气不错,出门还能捡钱,这事儿简直妙不可言!”
他对这种施舍毫不介意,只当作意外之财。
趁着夜幕降临前,他又走访了几户人家,所得银钱从一两贯到七八贯不等,一天下来竟收入四五十贯。
教坊司的乐师和女孩子们头一回见到这些官员愿意掏腰包,未曾想平日里辛苦排练的歌舞竟分文未得,跟随新来的主官胡闹一番却赚了个盆满钵满,无不对这位新上司钦佩不已。
……
自从李伟被调离后,内阁经历了大规模的人事变动。
包括吴伯宗在内的几位大学士全部被调回翰林院,朱元璋则从外部引入几名儒士填补空缺。
内阁的职责也被缩减,仅负责为皇帝整理奏章和撰写简要说明,权力被彻底剥夺。
除非皇帝主动询问,否则他们无权提出建议。
就在李伟带领众人四处敛财之时,朱元璋正于乾清宫处理繁杂事务,失去大学士的建议后,他只能独自决策,政务负担再次加重。
正当他在埋怨之际,刚上任的大学士王本急匆匆前来求见。
“叩见陛下!陛下,臣有紧急奏折。\"
王本行色匆匆地完成了礼仪,便弯腰说道。
朱元璋看他这副样子,微微皱眉问:“何事?”
“陛下,番禺县令道同上奏弹劾永嘉侯朱亮祖贪污腐败、包庇豪强等罪行,请陛下过目。\"
王本将早已备好的奏章递上。
道同之事闹得满城风雨,工部侍郎兼伯爵李伟因此事被驳回圣旨,不仅贬至教坊司,爵位也被剥夺,内阁也因此更换成员,王本这才得以从普通儒士升为皇帝近臣。
他知道此事非同小可,接到奏章后便迅速送来。
听闻此言,朱元璋脸色微变,命身旁太监呈上奏章,随即翻开查看。
看清内容后,朱元璋脸色骤变!
奏章中详细列出朱亮祖贪污腐败的行为,他依法逮捕地方豪强时,朱亮祖竟派人强行劫走;此外,朱亮祖还屡次借故殴打道同,后者不堪其扰,才将此事上报弹劾永嘉侯。
其实道同的奏章早于朱亮祖发出,但朱亮祖使用军情紧急通道,反而提前到达。
朱元璋对照先前朱亮祖的奏章,立刻明白事情真相:这是朱亮祖畏惧惩罚,故意构陷道同!
“真是胆大妄为,竟敢欺骗朕!”
朱元璋大怒,将奏章掷地,厉声呵斥。
他对朱亮祖有所了解,此人素行不端,但当前大明战事未平,北元未灭,西南土司未降,高丽等藩属国态度暧昧,所以他对这些违法勋贵虽心生不满,却暂且不予严惩。
然而,朱亮祖此次竟以此事相逼,使自己陷入如此窘境。
若真的冤杀道同,无疑会严重损害自己的权威!
自己主动屠戮与被人蒙蔽冤杀忠臣完全不同!
前者是他权衡利弊后的决定,而后者则是昏庸的表现。
怒骂几句后,朱元璋立即对王本下令:“速去,将赐死道同的旨意追回!八百里加急!”
“是是是!”
王本见皇帝震怒,忙躬身答应,正欲离开。
“等等,带上赦免道同的旨意!”
朱元璋再次叮嘱,若途中未能追上,抵达目的地后,凭借此旨意,或许还能在行刑前将道同救下。
“遵旨!”王本匆匆离去。
朱元璋叉腰踱步,愤愤地走来走去,他意识到自己太轻敌了。
原本他认为文官狡猾不可靠,而武将虽也有诸多不法行为,但性格直爽,较易掌控。
然而实际情况让他始料未及,这群家伙胆子越来越大,竟敢如此欺骗于他!
“真是混账!”
朱元璋边走边骂,目光中透着阴冷,他实在不想过早对付这些武将。
毕竟眼下大明还需倚仗他们,而他预备的后招——自己的儿子们——尚未成熟,贸然屠杀武将,无疑自寻灾祸。
因此,他对武将的不法之举一直宽容处理。
至于对文臣动辄抄家灭族,则另有考量。
除痛恨贪官污吏外,还因文臣多出身名门望族,家底丰厚,与一些富豪关系密切,控制着大部分财富。
杀他们,收益颇丰,风险较小,自然成为增加国库收入的最佳方式!
创业之初,他强压怒火,对那些令他厌恶的官僚显贵表现得十分友善,赢得了不少支持。
直到掌权后,他才逐渐显露真面目,开始清算。
如今,勋贵武将亦是如此处境,时机未到,他还需隐忍,等待儿子们成长。
下午稍晚继续更新。
(本章完)
------------
徘徊良久,朱元璋长叹一声,坐回龙椅。
“唉,真没想到这次又被那小子猜中了,当时若听他劝就好了。\"
想到李伟既请求饶恕又拒绝执行圣旨之事,朱元璋此刻不禁有些后悔,眼神复杂难辨。
道同事件曝光后,朝廷再度陷入争论。
道同的奏疏通过正常程序上报,通政司、内阁等机构均有参与,根本隐瞒不了。
大臣们议论纷纷,虽无人公然指责皇帝昏庸,但话语间流露出类似之意。
朱元璋坐在御座上,脸色铁青。
“陛下创立内阁实为英明之举,臣认为应恢复内阁的建议权,重用大学士!”吏部尚书阮畯先称赞一番,随后道出意图。
这一句表面上称颂朱元璋创立内阁之举,实际上仍是想为文官集团争权夺利,字里行间都在暗示皇帝能力不足,需依赖他们,就好比这次,若听从某位大学士的建议,便不会出现当前的局面。
究竟哪位大学士并不重要。
赵本和张宗艺也随声附和,他们的意图并无二致,均希望扩大内阁职权,甚至主张由尚书兼任相关事务。
只是这些人开口闭口都在谈内阁,却偏偏不提及之前力主反对的那位大学士。
虽然李伟无意间站在了文官阵营一边,但这些人心里清楚得很,此人不过是胡来瞎撞侥幸得利罢了。
即便官复原职,大概率还会一如既往地与他们作对。
即便如今被贬至教坊司也不安分,搞得官员们连听曲的地方都没有。
不过总有人会说出来。
韩宜可步伐从容,出列奏道:“陛下,事情已然真相大白,李大人是否应当官复原职?此次李大人直言劝谏,虽有越权行为,但也因情势紧迫所致。
若非李大人之前的封驳拖延两天,恐怕道同早已冤死,此番李大人既有过错亦有功劳!”
张宗艺等人闻言顿时变了脸色,他们正在全力争取内阁权力,若李伟官复原职,岂非替他做了嫁衣?
“陛下,李大人虽有功劳,但越权属实,不能不予惩处。
陛下仅仅将他贬谪,已属宽大仁慈。\"
“正是如此,臣附议。\"
朱元璋微微眯眼,淡淡说道:“韩宜可今日正直敢言,难得可贵,朕甚欣慰,自今日起升任左佥都御史。\"
韩宜可听闻升官,并未欢喜,反而继续力争道:“陛下,臣所言是关于李伟李大人,陛下应将其官复原职才是!”
“臣以为不可!”
“断断不可!”
其他人立刻反驳,韩宜可愤怒地瞪视众人,然而这些人铁了心地不肯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