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康路到通庆里也就是十几公里的样子,骑着三轮车说远不远,很是费了一点儿呢。
好在有王鹏和宝辉替换着骑,才显得不是那么累。
一路上,宝辉给王鹏讲着通庆里的情况,让他知道了通庆里的大概。
“小鹏,通庆里是津城的一个四合院式楼房建筑群,始建于民国初期,最早的时候是一家银号,后来改为民居住房。
由十个独立的院落串联成中式里巷,每座建筑在里巷的出入口处均建有过街楼,楼口上端镶有和蝴蝶状的镂空木雕寓意“通达吉庆”。
这里的每个院落内均建有两座二层砖木结构青砖楼房,屋顶为坡状,建筑首层和二层均设有开敞式外廊。
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中的里巷式布局和西洋建筑中的单体建筑结构,是一座具有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大型民居式住宅。
现在居民形形色色,有几十家之多。”
“宝辉,按你这么说,每个院子里现在是都住有好几个人家。”
“是的,每个院子里或多有少,都住着不同的人家,但是也有独院独户的。”
“什么意思?”
“就是现在有一家落实政策后要回了他们的房子,现在正在闹着让人搬家呢。”
“那你今天是要去淘搬家的这些人的老宅子了?”
“不是,是这个要回房子的人家。”
“什么?”
“这个事情说起来有意思,这家人解放前在通庆里就拥有一套院子,解放后由于成分不好,自己家院子也就被分了,然后陆陆续续搬进了五户人家。
落实政策以后,这家人虽然要回了房子,但是让别人搬出去就难了,别说是他,就是政府也不灵。
因为,当初搬进来的人也是有这样那样的关系的。
因此,因为这个事情邻里之间便闹得很不愉快。
这家人也苦恼不堪,房子虽然要回来了,住不上,还不如要不回来呢。
他家有海外关系,不痛快之间,便有了将房子卖了移民国外的想法。可是,由于这些事情处理不好,房子哪是那么好卖的,就一直纠缠在了那儿。
现在,好像有办法了,这家人便传出他们要搬走的信儿来了。我也是昨天下午才听到的信息,今天过去看看。”
“宝辉看来你早就盯上这个院子了?”
“可不,师父在这儿待了三个多月,可是没少带我们走街串巷,好多地方都有我们重点关注的目标,时不时地就会过去打听打听。”
“那你准备怎么样?”
“能怎么样,先把老宅子淘了再说。”
“不,我们今天过去将这座院子买下来。”
“买下来?还不够麻烦的呢。”
“哼,不麻烦轮得着你买?”
“小鹏,看来是,你有办法了?”
“没有,过去看看再说,不就是钱的问题吗,什么事还有钱解决不了的?如果解决不了,还是钱不到位问题。”
“小鹏,你这样说也没有问题,那咱们就试试看?”
两人说说笑笑间便来到了通道里,和宝辉讲得一个样,通庆里果然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群,青砖灰瓦,木廊漆柱,再加上巷口的镂空木雕,给胡同增添了古意盎然的感觉。
窄窄的巷弄和胡同的门廊,根本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但这就是中华民居文化的传承,不由你不喜欢。
王鹏走在通庆里的巷弄里,能感受到旧时高门大户的气势,也能察觉到社会发展对他们的冲击,旧时王谢已经被寻常百姓替代,不复存在了。
“小鹏,这就是我给你说的卞哥。”宝辉将王鹏带到通庆里的一座院子里,指着一位将近三十岁的男子给他介绍道。
“卞哥好!”王鹏知道这就是他们今天要找的正主了。
那男子和王鹏轻轻点过头以后,指着屋子里的家具和摆设,很无奈地对宝辉说。
“小吕,你来过多次,也算熟人了,这些东西你就看着给价吧,不要亏你卞哥就行。”
“卞哥,熟人了,我肯定不会亏你的,我也不和你细抠了,一千块我打包,权当帮你打扫卫生了。”
这时候的一千块已经不少了,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三年的收入了。
宝辉出价也算可以,王鹏在西康路买王晓东同学家房子里的摆设时,也只花了一千块钱。
“行吧,你快点儿收拾,我还有另外的事情。”看来这位姓卞的屋主,对宝辉出的价钱还是比较满意的。
“好的,卞哥你的房子卖了没有?”
宝辉一边收拾屋里的东西,一边故意引起房子的话头。
“没有,有这些讨厌鬼搅闹,人家谁买?”
“为啥呀,卞哥你跟我能说说吗?”这时候王鹏插话了。
卞哥抬头看看王鹏,见他是新来的,便烦得不行的,又将房子卖不出去的原因给他讲了一遍。
“卞哥,你准备卖多少钱?”
“现在也不说多少钱了,只要不下一万,我就卖,可是人家谁买呢?”说着又是一声叹息。
“你就没有和这些邻居商量一下?”
“商量了,每次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就是不搬,说多了就吵起来了,我都找公安了,有什么用?反正人家就是不搬,逼得狠了,寻死觅活的,公安刚开始还来了两趟,后来人家也不来了。”
“卞哥,你的这座院子我想要,你能将这些邻居找到一起说说吗?”
“没用,说也没用。”
“那可不一定,只要你将他们中间说话管用的人找来,我们一个一个地谈,说不定就能搞定呢。”
“行,只要你把这些人说服了,我就一万块卖给你。”
卞哥说完,出去没一会儿就带着一个大妈进来。
“小伙子,这是我们家邻居刘大妈,关于房子的事情,你和她先说说吧。”
“刘大妈,我叫王鹏,想买卞哥的房子,听说你腾房子有困难,能跟我说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