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当日,灵山寺的无执念珠林迎来了第一场春雨。
小普法师站在“不二亭”中,望着僧道弟子们共同修剪的阴阳树——树干如松,枝叶似莲,枝头正结着兼具菩提叶与道纹的新芽。
忽然,一阵急促的钟声打破宁静,禅房方向腾起紫气与金光交织的祥云,正是金蝉子苏醒的征兆。
“师父!”
小普赶到时,金蝉子正坐在银杏树下,手中转动着一枚融合了佛道符文的念珠。
老人的眉心不再有晶体阴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枚淡金色的“不二”印记,与小普胸前的莲花疤痕遥相呼应。
“吾徒,”
金蝉子开口,声音中多了几分沧桑后的通透,
“佛道两派欲在端午举办‘万法归一’大典,却在‘传承’一事上起了争执。”
三日后,佛道长老会在灵山寺藏经阁召开。
小普望着阁中并列的《大藏经》与《道藏》,忽然想起蓬莱岛的生死轮——此刻的争执,恰似轮盘上“生”与“死”的拉锯。
全真教首座率先发难,手中捧着被篡改的《楞严经》道解本:
“融合之道虽好,但佛道经典不容混淆!此经将‘戒定慧’解作‘精气神’,分明是离经叛道!”
正一盟长老则指着道家《阴符经》的佛注本反驳:
“我道经注解引入‘因果’之说,明明是相辅相成,为何说是混淆?”
两派弟子各执一词,竟在阁中形成两股对峙的气场,险些引发斗法。
小普见状,解下腕间本已空无一物的“无执”假象,双手合十道:
“诸位可知,当年鸠摩罗什译经,曾借用道家‘玄学’概念;陶弘景着《真诰》,亦吸收佛家轮回思想。传承本非一成不变,而是如江河入海,兼容并蓄。”
三藏法师趁机展示新译的《不二经》,经文中佛道术语并列,却用星号标注异同:
“天竺佛教传入东土,亦经历‘格义’阶段。如今的‘不二’之学,正是当年‘格义’的升华,非是混淆,而是超越。”
金蝉子点头,取出从蓬莱岛带回的水晶棺残片,残片竟在阳光下映出佛道典籍自动对照的奇景。
然而,保守派长老仍不认同。
少林寺达摩院首座踏前一步,袈裟下露出“卍”字与“?”的刺绣冲突痕迹:
“禅宗‘不立文字’,道家‘清静无为’,本就反对繁琐注解。如今搞‘万法归一’,反而是自寻烦恼。”
武当山紫霄宫宫主则轻抚剑柄:
“我道家‘剑胆琴心’,佛家‘慈悲为怀’,若强行融合,怕是失了各自风骨。”
小普望着两位长老紧握的拳头,忽然想起苗疆的大祭司——他们的执念,正如当年他对“复仇”的执着。
他抬手轻挥,阁中突然浮现出西行路上的种种影像:敦煌的笑佛、西域的中观圣境、蓬莱岛的生死轮......
最终画面定格在洛阳白马寺的“不二亭”,亭中百姓正用佛灯点燃道香,以道符修补佛经。
“风骨非在形式,而在本心。”
小普取出徐正阳的龙虎双剑残片与张妙真的破执符灰烬,二者竟在掌心凝成一枚“和合剑符”,
“就像这剑与符,分开是‘杀’与‘渡’,合一则是‘止杀护渡’。传承的真谛,不在‘守旧’或‘创新’,而在‘因时因地,应机说法’。”
话音未落,藏经阁的天窗突然射下七彩光芒,照在并列的《大藏经》与《道藏》上。
奇迹般地,两藏的书页自动翻转,竟在对应位置显露出相同的核心义理——佛道两家对“心性”的阐释,竟如出一辙。
全真教首座颤抖着翻开《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句,其批注栏中不知何时多了《心经》“心无挂碍”的梵文音译。
“原来......核心从未分离。”
达摩院首座叹道,袈裟上的刺绣冲突竟自动融合成“卍?”纹。
紫霄宫宫主则放下剑柄,从怀中取出一本《禅剑合一录》,正是武当山秘传的融合典籍。
小普见状轻笑,知道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端午大典当日,灵山寺山门前的无执念珠林已长成参天大树,每颗念珠都结着透明的果实,果实中映着信众放下执念的瞬间。
佛道弟子们不再身着单一服饰,而是根据修行法门选择兼容的装扮:有的僧人佩戴太极玉佩,有的道士手持莲花拂尘,却无丝毫违和。
大典的高潮是“佛道同源灯”的点燃仪式。
徐正阳以龙虎剑气引动道家“三昧真火”,苏凌仙姐妹用佛家“摩尼宝珠”凝聚光明,当两种光芒在灯芯交汇时,竟形成永不熄灭的“不二之光”,照亮了方圆百里的天空。
张妙真趁机撒出改良的“和解符”,符纸化作蝴蝶飞向各地,所到之处,佛道寺院的对立墙垣纷纷倒塌, 成为共同修行的“不二堂”。
三藏法师在大典上宣读新译的《传承经》,其开篇便说:
“法无定法,适口为珍;
道无恒道,应机则灵。
佛道如舟车,皆可渡河,何必争舟车之美?”
话音未落,天边竟出现罕见的“日月同辉”奇景,太阳中有佛塔倒影,月亮里显道观飞檐,正是天地对“不二”之道的认可。
大典结束后,小普陪同金蝉子漫步在念珠林中。
老人望着树上的透明果实,忽然轻笑:
“吾徒可还记得,你初入寺时问我‘佛在哪里’?”
小普点头,当年的场景历历在目。金蝉子伸手摘下一枚果实,果实中映出小普解下最后一道绳结的画面:
“如今你该明白了——佛在放下执念的当下,道在超越分别的瞬间。”
是夜,灵山寺的钟声与武当山的鼓声同时响起,两种声音交织成和谐的韵律。小普站在“不二亭”中,望着漫天繁星,每颗星都似一枚无执念珠,照亮着众生的无明之夜。
他知道,传承的迷思已解,佛道的“不二”之路,终将如这钟声与鼓声般,在岁月长河中奏响永恒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