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诗歌赏析
- 首联描绘苦寒之景:“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点明时间是年末,北风呼啸,潇湘洞庭一带被白雪覆盖,渲染出一种寒冷、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
- 颔联刻画百姓艰难生计:“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描绘了渔父因天寒渔网冻结难以捕鱼,莫徭族人只能射雁求生的场景,突出了百姓在严寒中为求生存的艰辛。
- 颈联揭示社会矛盾:“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通过对比去年米贵军队缺粮,今年米贱农民受损,深刻揭示了社会经济混乱下农民所面临的困境,反映出社会的不合理。
- ** 尾联表达深切忧思**:“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以城头吹起的画角声收尾,这哀怨的角声象征着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诗人借此发出对苦难何时终结的深沉忧思。
艺术特色
- 善于选取典型场景:诗中选取了渔父、莫徭射雁、米贵米贱、鬻男女、私铸钱等多个典型场景,生动全面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乱象和人民的悲惨生活。
- 对比手法运用巧妙:如“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等,通过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突出社会贫富差距和矛盾。
- 情感表达沉郁悲愤:全诗情感深沉,杜甫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对社会现实的悲愤贯穿始终,体现了他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岁晏行》时,唐朝社会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恢复期,多种严峻问题交织,这些构成了此诗的创作背景:
社会经济崩溃:安史之乱历经八年,严重破坏了唐朝经济。北方经济遭受重创,大量农田荒芜,人口锐减。南方虽相对稳定,但也因战争影响,经济秩序紊乱。诗中“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体现出米价的极端波动,深刻反映当时农业经济的混乱。农民无论米贵米贱都深受其害,卖粮难获合理收入,严重影响生计,社会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赋税沉重:为弥补战争损耗和维持统治,唐朝政府大幅增加赋税。除正常田赋、户税外,还新增诸多杂税。“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描绘百姓为缴纳租庸,被迫卖儿卖女的悲惨场景,表明沉重赋税已使百姓不堪重负,生活陷入绝境。
货币制度混乱:战争导致财政危机,政府对货币管控无力,私铸钱币现象猖獗。“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反映当时私铸钱盛行,连以泥刻钱都能流通,货币质量低劣,市场交易受阻,经济秩序更加混乱,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百姓生活困苦:在经济崩溃、赋税沉重和货币混乱的多重压迫下,百姓生活极其悲惨。如诗中渔父因天寒网冻无法捕鱼,莫徭人只能靠射雁维持生计,凸显百姓为求生存的艰难挣扎。
杜甫个人经历与情怀:此时杜甫漂泊于潇湘一带,亲身经历社会动荡,目睹百姓苦难。他心怀苍生,始终关注社会现实,这种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以诗歌为笔,记录百姓悲惨遭遇,抨击社会黑暗,于是创作了《岁晏行》。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岁晏行》的创作背景对其情感表达产生了多方面深远的影响:
社会经济崩溃背景下的同情与忧虑: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的全面崩溃,使得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诗中“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真实地反映了米价异常波动给农民带来的双重苦难。这种背景下,杜甫对百姓的深切同情溢于言表,他忧虑农民在如此混乱的经济环境中难以生存,生计无以为继,而这种经济的破败也预示着整个社会的不稳定,透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赋税沉重背景下的悲愤与批判:沉重的赋税迫使百姓“鬻男女”来偿还租庸,“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这一惨状让杜甫内心充满悲愤。他愤怒于统治阶层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批判这种残酷的赋税制度是造成百姓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这种悲愤的情感在诗中强烈地迸发出来,表达了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有力控诉。
货币制度混乱背景下的无奈与痛心:货币制度的混乱,私铸钱币盛行,“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使得市场交易秩序大乱,进一步加剧了百姓的生活困境。杜甫面对这种乱象,深感无奈,他痛心于国家经济的衰败和社会的堕落,却又无力改变现状,这种无奈与痛心交织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之中。
个人漂泊经历下的沉郁与哀伤:杜甫自身漂泊于潇湘一带,亲身感受着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他的个人漂泊经历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沉郁。在目睹了众多悲惨场景后,他将自身的哀伤与百姓的痛苦相融合,如诗的开篇“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在描绘岁末寒冷景象的同时,也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氛围,让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