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妞哭了好久,周婉哄着她,直到天快亮了,两人才缓缓闭上眼睛睡了一会儿。
第二天早上,周婉就听见外面有人敲门。
对方敲门的声音很温柔,生怕吓着她一样,一个很温和的女声从外面传进来。
“周婉同志,醒了吗?”
周婉看了一眼挂钟,爬起来,给对方开了门。
“是昨天晚上,那位连夜离开的军人同志,让我早上过来提醒您,您该去大学报道了,别忘带东西。”
周婉眼眶有些酸酸的。
林野肯定知道,她会舍不得,会哭很久,早上容易起不来,所以才让人过来叫醒她。
“好,我这就收拾。”周婉带着妞妞洗漱一番,看着床边搭着的衣服,眼泪又不值钱了。
林野走之前,竟然还给她准备了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提前放在床旁边,有暖气的地方,这样第二天穿起来会比较暖和。
她整理好情绪,给妞妞梳了辫子才往外走。
这里的人显然早有准备,周婉刚要往下拎包裹,又有两个面目和善的阿姨走过来,帮周婉拎东西。
还有人站在台阶下,一脸紧张地盯着她。
“小心些,怀孕了可不能拎重物。”
“同志,你要去哪里?需不需要路线图和公交线路?”
周婉笑笑,“那倒是不用,学校就在两条街外面,我走过去就行。行李先寄存在前台可以吗?等到中午的时候,我过来拿。”
那几人脸上都显得很高兴,两条街外面,那不是北大吗?
能上这学校的,也都是佼佼者,更别说周婉这种外地来的人,那都得是状元级别才能上。
又是军属,带着小孩,还怀着孕,还考上了这么好的学校,简直是我辈楷模。
“可以可以,你放心,我们给你看着。”
周婉得到了肯定答复,这才从里面拿出一个小包,装了些妞妞会用到的东西,又从行李箱里找出证件,就往外走。
今天路上的人熙熙攘攘。
好多人也和周婉一样,脸上带着激动的笑容,不少人是一大家子的人,簇拥着一个往前走。
更有互相认识的,呼朋引伴一起骑车往前。
当然也有穿着朴素,一个人背着大大的行李,闷头赶路的人。
像是周婉这样,带着小孩的,还真的没有。
两人看起来不像是入学,像是旅游。
周婉拉紧了妞妞,怕那些来回行驶的自行车会剐蹭到小孩,更怕不小心就把小孩子给丢了。
好在平时都很活泼的妞妞,现在小大人一样,有意无意地走在周婉的面前,保护她。
乱跑什么的,完全不存在。
“你好同志,请出示一下录取通知书,游客的话谢绝参观。”周婉毫无疑问地被门口保安给拦住了。
周婉从口袋里掏出了那张纸,递了过去。
保安一看,上面果然写着被录取的字样,脸上洋溢出笑容。
“同志,恭喜你入学,这是你妹妹吗?”
妞妞个子长起来了,周婉又显得很年轻,保安忍不住猜测两人的年纪。
家属是可以进去的,但一般没有小孩过来送的。
周婉连忙解释,“这是我女儿,能跟我一起进去吗?”
保安一愣,确认了一下,周婉竟然是带着小孩考的试,又带着小孩上学,连忙给她登记。
像是这种学生,需要特别关照,比如分配宿舍和选课的时候,都会给特殊待遇。
比如选课的时候,优先让她选择,可以避开晚上的课程,让她能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
“这里确实是有其他政策的,到时候你可以问问老师,比如老三届、独身带孩子、怀孕妇女、异地军属等等,我们都有照顾。”
周婉愣住,随即笑起来。
她还真是符合不少,看起来有一种,能够被好好对待的感觉。
这就是最顶尖大学的好处吗?
周婉和保安道谢,往里面走,妞妞最终还是没忍住,问她。
“妈妈,是不是妞妞给妈妈添麻烦了?”
周婉对上她有些忐忑的眸子,连忙摇头,“怎么会,是因为妞妞很可爱,所以大家都想照顾你。”
妞妞撅起嘴,“那,妞妞能跟着妈妈一起上课吗?我可以坐在你旁边,跟你写作业。”
周婉没忍住噗嗤笑了,“好,那先和妈妈去上几天课,要是能听懂,妈妈就允许你不去上小学。”
妞妞欢呼了一声,似乎对于不用上学这件事十拿九稳。
周婉看向校园当中,上面几步就有横幅,红布上写着,“欢迎新生入学”以及一些激励人的话语,还有不少人,用毛笔和粉笔一类的,写在木牌上,找人或者是宣传班级。
一切都是那么质朴,又那么欣欣向荣。
周婉很快,看见不远处,站着二十几个人,有男有女,手上一块牌子,写着“北大经济系”。
她带着妞妞走了过去。
几人一看来了个带着小孩的女生,还这么漂亮,都以为她是来问路的。
“同志,艺术系在旁边,你是不是走错了。”
周婉一看牌子上,写着经济系,展颜一笑,“我是经济系,周婉,这是我女儿。”
这一年的经济系,全名叫“政治经济学”,分成两个班,每个班40人,一共是80人,周婉被分配去了1班。
“同志,欢迎你,你是1班的吧,我叫吴敏,年龄最大,是老大姐,就先当班长,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和我说。”
周婉看着面前确实已经有些年龄感的姐姐,连忙走上去握手。
她握住的是一双满是老茧,粗糙的大手,就是一愣。
吴敏察觉到了,拍了拍她的肩膀,“我在西南做了多年知青,才刚返城。”
“这是你女儿?真可爱……”吴敏想要摸一摸妞妞的头,却又怕弄疼了小孩,连忙收回手来。
她不好意思笑笑,“我没结婚,看见小孩太可爱了,忍不住想摸摸。”
周婉张了张嘴,她实在是太佩服这位吴敏班长。
要知道,知青想要参加考试,是需要偌大勇气的,且不说她们复习起来困难,要是考上了还好,能脱离那个环境,返城读书。
可要是考不上,等待她的,必然是村民的冷嘲热讽,甚至是明晃晃的打压。
更别说,吴敏已经31岁了,在农村没有结婚,等待的就是这个回城机会。
好在,她等到了,也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