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年(620年)二月十二日,河东战事再起。
长安太极殿内,皇帝李渊将密报重重拍在案上,鎏金烛台的火苗骤然一跳。\"夏邑不拔,如芒在背。\"他盯着舆图上那枚代表夏县的朱砂标记,声音裹着凛冬寒意,\"桑显和到哪里了?\"
\"回陛下,骠骑将军已过蒲坂津。\"裴寂躬身应答。殿外北风呼啸,卷起檐角铁马叮当,恍若战鼓催征。
当秦王李世民在柏壁与宋金刚主力对峙之际,夏县(今山西运城夏县)守将吕崇茂的叛乱成为插在唐军背后的毒刺。
城楼上的吕崇茂裹紧狐裘,望着城外连营灯火冷笑:\"李唐小儿以为封了禹王城便能困死我?\"他抬脚碾碎一片冻硬的箭簇。
\"将军,泗交峡谷发现唐军游骑。\"亲兵话音未落,吕崇茂突然揪住他领口,怒道:\"让周仲隐带三十死士,扮作运炭民夫出南门!\"
吕崇茂原为隋朝鹰扬郎将,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借刘武周南侵之势据城自立,其表面虽是归附唐朝,实则\"外示臣节,内修战备\"。其驻地距柏壁仅八十里,犹如悬在唐军粮道上的利刃,夏县北控闻喜隘道,南扼中条山孔径,西渡黄河即达关中,实为\"河东腰膂之地\"。
唐高祖李渊深谙此城要害,在《赐秦王手诏》中强调:\"夏邑不拔,如芒在背\"。遂命骠骑将军桑显和统精兵八千,会合行军总管刘世让部,组成特遣军团。
此二人皆百战宿将,桑显和曾参与浅水原大破薛举之战,尤擅山地奔袭;刘世让刚自尉迟敬德营中脱险而归,熟稔河东地形。《旧唐书·桑显和传》详记其战备:\"具冲车三十乘,巢车二十架,云梯倍之\"。
禹王城残垣下,桑显和摘下铁兜鍪,霜花簌簌落满肩甲,他问刘世让道:\"刘将军,你的行炮能砸开几丈?\"
\"十二架炮车,每昼夜发石三百次。\"刘世让答道,边抽出佩刀在冻土划出弧线,\"十日内必破西门马面。\"刀尖忽顿,\"但吕贼若焚粮......\"
桑显和抓起雪块抹脸提神:\"所以某要带轻骑截他退路,就像当年在陇右猎薛举!\"
战役初期,唐军采取\"锁城打援\"之策。桑显和亲率两千轻骑扼守禹王城遗址(今夏县禹王乡),截断吕崇茂与宋金刚部的联络通道;刘世让则督造十二座\"行炮\"(抛石机),昼夜轰击城墙。
夏县\"墙高四丈,基厚五寻,马面十二座\",但守军仅三千余人。吕崇茂急遣心腹化妆成商旅,欲经泗交峡谷向浍州(今山西翼城)求援,却被桑显和设伏兵擒获。
围城二十七日后,转机突现。唐俭曾被俘于美良川之战,他利用旧部关系,策反吕崇茂帐下别将周仲隐。
夜半地牢,唐俭隔着铁栅抛进酒囊:\"仲隐兄当真要陪吕贼殉葬?\"
\"闭嘴!\"周仲隐猛灌一口,酒液顺着虬须滴落,\"当年你降唐时可想过弟兄们?\"
\"所以某来还债了。\"唐俭掏出半枚残破虎符,一边说着一遍递给周仲隐,继续交代道:\"三更,西门瓮城。\"
阴影中响起铁链坠地声。
是夜三更,周仲隐私开西门,唐军先锋尉迟宝琳(尉迟恭之子)率五百死士突入瓮城。吕崇茂仓皇退守县衙,点燃烽火台假意示降,实则暗藏弩手于钟楼。
\"竖盾!\"少年将军暴喝,陌刀劈开坠落的闸门铁索。火星迸溅中,他踹翻扑来的守军,反手将火把抛向箭楼,大声命令道:\"烧!\"
\"尉迟将军,鼓楼有伏弩!\"亲卫拽着他滚进沟渠,三支铁箭钉入身后梁柱。
尉迟宝琳抹去脸上血污冷笑:\"放烟丸,让这群鼠辈尝尝阿爷教的夜战法!\"
这场巷战\"自旦及午,街衢血流没踝\"。最终吕崇茂被围于鼓楼,力竭自刎,其首级传示诸门,余众皆降。
午后硝烟散尽时,桑显和踢了踢叛将尸首:\"传信秦王,城破!\"他忽然瞥见刘世让正在丈量坍塌的城墙,\"作甚?\"
\"四丈城墙倒向内侧,说明夯土夹层有缺陷。\"刘世让捏碎土块轻笑,\"下次筑城,该让民夫多洒些糯米浆。\"
远处驿道烟尘腾起,八百里加急正奔向柏壁大营。
此役不仅为李世民扫清柏壁决战的后顾之忧,更开创唐初军事史上多个先例:首次大规模使用改良抛石机攻坚,验证\"以械制险\"的可行性;尉迟宝琳的突袭战术为后来玄武门之变的禁军突击提供范本;而唐俭策反周仲隐的情报战,则标志着唐朝从单纯武力征服向政治瓦解的战略升级。
当夏县城头的\"吕\"字旗换成\"唐\"字幡时,河东大地传檄而定的序幕已然拉开。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