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王承恩先是警惕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然后将目光落在了张好古身上。
张好古注意到了王承恩的举动,心里暗自思忖着,看他这副样子,应该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讲。于是,张好古主动开口,微笑着对王承恩说道:“王公公,您有什么话尽管说吧,不必顾虑。这里只有你我二人,而且门外还有吴大宝守着,绝对不会有人偷听的。”
“那好,此次前来,皇上特意嘱咐我给致远你带来一百万两银子,圣上对你寄予厚望,希望你能继续保持,再接再厉,争取创造出更为可观的利润啊。”王承恩面带微笑,目光柔和地看着张好古,同时压低声音说道,仿佛这是一个只有他们二人知晓的秘密。
张好古听闻皇帝如此信任自己,心中不禁感叹皇帝对于赚钱之事可谓是痴迷至极啊!自己本打算大干一场,可这想法才刚刚冒头,皇帝就如鬼魅一般再次出现,截了自己的胡。
不过,张好古转念一想,既然皇帝如此热衷于此,那自己不妨就顺水推舟,成人之美。虽然自己少赚一些,但能与皇帝建立良好的关系,也算是一种收获。毕竟,有了皇帝这个强大的后台,别人是绝对无法与之相比的。
想通了这一点,张好古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微笑。他爽快地答应道:“请王公公转告皇上,我张致远必定不会辜负皇上的期望,定会全力以赴,给皇上一个满意的交代。”
张好古心里很清楚,大明的经济重心集中在南直隶一带,这里的富庶程度甚至超过了京师。在这样的地方赚钱,应该会比在京师更加容易一些。
席间,王承恩面带微笑地对张好古说道:“致远啊,有件事我得跟您说一下。听说京城的张家铺子最近有人在暗中窥视,咱家得知后,二话不说就直接出面给怼了回去。这些人胆子可真不小啊!不过您放心,有咱家在,以后绝对不会再有人敢打那铺子的主意了。”
张好古听后,连忙起身拱手道谢:“多谢王公公!若不是您出手相助,我还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呢。”
王承恩摆了摆手,笑道:“致远客气了,您我之间不必如此。来,喝酒!”说罢,二人举杯相碰,一饮而尽。
接下来的时间里,王承恩和张好古你来我往,杯盘交错,宾主尽欢。宴后,张好古特意准备了一个装有千两银子的包裹,交给王承恩,并安排护国军将船上的银子全部带回。
当晚,张好古便迫不及待地将孙元化、王徵和徐骥三人请到家中。待三人到齐后,张好古当着他们的面打开了一箱银子。刹那间,白花花的银子展现在眼前,那耀眼的光芒让三人都不禁为之侧目,心中暗自惊叹。
孙元化、王徵和徐骥三人面面相觑,心中都充满了疑惑。他们急忙询问这些银子的来历,张好古见状,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将事情的经过一一道来。
张好古并不回答,而是一箱接一箱的打开,并说道“一百万两,咱们有资本了,那么就准备开干吧!今天你们也知道了,朝廷下旨令我担任松江知府。即日上任。”
“这到底是谁出的主意啊?你堂堂一个四品的京官,居然被派来担任四品的知府,这不是明摆着降职嘛!”孙元化一听张好古要去担任松江知府,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他觉得张好古实在是太委屈了。
“师兄,你先别激动,这可是皇上的旨意,咱们可不能违抗啊。不过呢,这也未必就是件坏事。你想啊,在松江这里,没有那么多的束缚和牵制,我反而更容易做出成绩来。所以,你就放心吧,有你我兄弟二人齐心协力,还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呢?”张好古连忙安慰孙元化道。
没过多久,应天巡抚张国维也得到了张好古接任松江知府的消息。他对这件事非常重视,毕竟张好古可是朝廷的官员,而且还是四品的京官。所以,他一接到消息,便立刻放下了手头上的公事,马不停蹄地直奔松江而来。
张国维抵达松江府后,亲眼目睹了张好古和方岳贡之间的交接仪式。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情况。交接完成后,张国维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对张好古的表现也十分满意。事情办妥之后,张国维便启程返回南京去了。
松江府大堂前挤满了翘首以盼的百姓。新任知府张好古一袭青布官袍来到府衙,望着烟雨朦胧的府城轮廓,手中紧攥着朝廷委任状——这位年仅二十三的进士,将以\"代天子牧民\"之责接管这座赋税重地。
松江府积弊已久:漕粮账目混乱,胥吏与地方豪强勾结克扣;黄浦江堤年久失修,每逢汛期必淹良田;更有倭寇残余势力骚扰沿海盐场。张好古抵任当日,府衙账房竟\"不慎走水\"焚毁历年卷宗,师爷暗示\"旧例可循\",他却当众下令:\"即日起重造鱼鳞册,本官与农户同按手印为证。\"
三日后,张好古微服查访华亭县,目睹差役强征\"脚耗银\"逼死老农。回衙后连夜提审涉案官吏,当堂宣读《大明律》:\"凡监临主守挟势求索财物者,计赃准不枉法论。\" 连罢七名巡检司官员,另选寒门士子充任书吏。松江士绅联名上告\"苛政扰民\",他却将诉状张贴于城门,朱批\"民脂民膏,尔俸尔禄\"八字。
梅雨将至时,张好古亲率工房典史勘察吴淞江淤塞段。发现前任知府虚报工程银两,立即召集里甲长议事:\"每户出丁一人,官府供粮,疏河一丈免粮一斗。\" 百姓响应如潮,两月内疏通河道四十里,新筑石闸三座。竣工当日,他在堤岸立碑刻《治水公约》,明示\"擅毁堤者,以谋叛论\"。
除弊之余,张好古重建府学藏书楼,延请归有光弟子主讲《尚书》。某日查得某豪强隐田千亩,罚其捐建义塾十间,亲题\"但开风气\"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