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符,我知道了!”
周瑜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不过,最终还是点头应下了。
孙策和周瑜可是好兄弟,他岂能看不出周瑜似乎有什么心事,于是问道:“公瑾,你我之间,有什么话大可以直说。”
听到孙策的话,周瑜沉默片刻,最终还是开口说道:“伯符,其实与刘备联姻,对于我们将来共同抵挡西凉军南下也是一件好事……”
“公瑾,我知道你的意思,不过,你应该明白,朕不屑于用妹妹换取江山,朕就不信,不与他刘备联姻,便保不住我江东。
况且,你应该清楚,朕的生母早逝,父亲早年又常年在外征战,是母亲含辛茹苦将我们几兄弟养大的,母亲膝下,只有小妹一个亲生女儿,我又岂能让小妹嫁给刘备这个老男人,随他颠沛流离?
母亲虽非我等生母,却对我们视如己出,我这个做儿子的,即便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让母亲安享晚年,小妹的婚事,将来我自然会在江东英杰之中,为她挑选一个能够让母亲满意的。”
听到孙策的话,周瑜并不意外,孙策至纯至孝,是绝不会为了利益而牺牲家人的,虽然这种性格有些不适合做主君,不过,这也正是周瑜欣赏他的地方,若孙策真的是一个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他也不会对孙策推心置腹了。
“伯符,我都明白!”
周瑜淡淡一笑,随即转身去忙碌了。
孙策说得对,即便是不与刘备联姻,只要他们江东上下一心,即便是强大的西凉军,也很难消灭他们。
若是让周瑜消灭西凉军,统一天下,他确实很难做到,不过,若是让他保住江东,与西凉军划江而治,周瑜还是十分有把握的。
洛阳
今日便是登基大典,华峰带着西凉军的高层,早早的登上城外新修的祭坛,祭拜天地……
随后便返回皇宫,准备大封群臣,一路之上,洛阳和全国各地的百姓都在振臂高呼,西凉军在整个洛阳内警戒,生怕有人在这个时候,不开眼的前来招惹华峰。
大秦帝国实行三省六部制,李儒被封为中书令,主管中书省,贾诩为侍中,主管门下省,尚书令钟繇,主管尚书省。
这三省的老大都是宰相,原本权力极大的相权正式被一分为三。
兵部尚书为郭嘉、户部尚书为唐瑁、礼部尚书为沮授、工部尚书马钧、吏部尚书荀攸、刑部尚书田丰。
另外设立太师、太傅、太保、司空、太尉等荣誉性官职,与大汉的三公等同,为正一品高官,就连三省的老大也只是二品。
不过,这些官职多没有实权,属于荣誉性官职,华峰的岳父蔡邕、冯芳都是这种职位。
戏志才为大理寺卿,阎圃、张鲁、程昱、满宠、许攸、逢纪、荀谌、阎象、袁涣等人分别担任御史大夫、将作大匠、光禄卿等职位以及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以及六部侍郎等部门的二把手。
至于行政划分,华峰暂时没有动,这玩意一旦重新划分会非常麻烦,华峰目前最想做的是统一天下,因此,这件事准备等到天下统一之后在做。
各个军团的大将改为大都督,赵云、张辽、庞德、马腾同时为四征将军。
甘宁、马超、徐晃、高顺为四镇将军。
张合、文聘、徐荣、张绣为四平将军。
张任、于禁、高览、张燕为四安将军。
其余将领各自也都封了新的官职,典韦为龙卫将军,掌管御林军。
至于后宫,华峰取消了繁琐的等级制度,设皇后一人,为正一品,掌管后宫。
董白毕竟是他的正妻,理所当然的成为皇后,毕竟,华峰继承的是西凉军,麾下的重臣李儒、贾诩等人也都是出自于西凉军,他不可能让别人成为皇后。
皇后之下设皇贵妃,协助皇后掌管后宫,为正二品。
皇贵妃这个位置华峰给了甄姜,甄家五姐妹都在华峰的后宫,甄姜作为大姐,位份比其余姐妹高一筹。
皇贵妃之下为皇妃,属于正三品,华峰的所有其他女人都是这个位阶。
大家都是姐妹,以前都是平等的,华峰不想她们今后因为各自的位份不同而生疏。
当时,皇妃之下还有妃、嫔、美人和御女四个等级,这些当时是留给后面入宫的女人的,这四个品级分别对应正四品、五品、六品和七品。
这些都是皇帝的女人,当然,只要皇帝喜欢,普通宫女也是可以宠幸的,给不给位份,就看皇帝心情。
没办法,谁让这是该死的封建社会,皇帝最大呢?
至于爵位,大秦帝国分为公、侯、伯三级,开国之初,华峰并没有大封爵位,毕竟,天下还没有统一,况且,大汉之外还有广阔的天地,一次就封到最高了,后面再立功,封无可封的情况下不就只能屠杀功臣了?
华峰可做不到卸磨杀驴,因此,不给他们封得太高也是这个道理,就像武将,四征将军之上华峰就没有再封了,这都是留着今后再封的。
李儒、贾诩、赵云等人都只封了伯爵,为未来进爵留下了空间。
整个大汉只有一个公,那就是延恩公刘晔,他是汉室宗亲,华峰封他为公爵,便是为了表明对汉室的优待,同时,延恩公需要负责祭奠大汉的列祖列宗,毕竟,华峰的大秦是在大汉的基础上建立的,留下一个专门负责祭奠大汉列祖列宗的爵位也是理所当然。
大秦的其余政策继续延续西凉军的既定国策,同时,华峰在登基当天宣布,大秦取消察举制,改为科举制,并宣布,大汉的第一届科举将在一年后开始。
科举制分为县试、郡试、州试和最后的全国统一考试以及殿试。
县试通过为童生、郡试通过为秀才、州试通过为举人,全国的科举通过后便是进士、最后便是殿试,由皇帝钦点出状元、榜眼和探花……
第一届科举制的事,华峰交给了蔡邕去负责,这老头正直,又是华峰的老丈人,同时还是一代大儒,由他来负责大秦的第一届科举考试再合适不过。
虽然第一届科举考试要一年之后才开始,不过,由于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因此,蔡邕在登基大典之后,便开始准备科举制的事了……
这也让蔡邕感到十分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