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先锋谱新篇,工人文化宫登场。
慕钱沪剧团的排练场设在闸北一处旧仓库里。
钱晚秋带着团员们连夜修改剧本,春生负责记录,钱春生是个孤儿,被钱晚秋的二弟钱殊和弟媳慕容雪收养的义子。
\"第二幕护厂斗争这里要再真实些。\"
钱晚秋指着剧本说,
\"我认识江南造船厂的李师傅,他亲身经历过,明天请他来给大家讲讲。\"
次日清晨,李师傅如约而至。
这位四十多岁的汉子手掌粗糙,眉宇间却透着坚毅。
他讲述如何与工友们组织护厂队,防止国民党溃败破坏设备。
\"特务用枪指着我们头,说要炸掉工厂。\"
李师傅声音哽咽,
\"老张——我们车间主任,直接扑到炸药包上...就那么没了...\"
排练场内一片寂静,钱晚秋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
春生飞速记录着这些真实细节,融入剧本中。
团员们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敬畏与感动。
钱晚秋紧握着剧本,眼眶微红,他深刻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戏,更是对历史的致敬,对工人阶级不屈精神的颂扬。
“我们必须把这段故事演得震撼人心,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那份力量。”
钱晚秋的声音坚定而充满激情,他转向李师傅,
“李师傅,您的经历就是我们最好的剧本,请您成为我们的顾问,一起将这段历史搬上舞台。”
李师傅愣了一下,随即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重重点头,仿佛找到了另一种方式继续守护他曾誓死保卫的工厂。
“好!只要能让更多人记住那段日子,我做什么都行。”
接下来的日子里,慕钱沪剧团沉浸在紧张的排练中。
李师傅不仅分享了更多细节,还邀请了几位当年的工友作为顾问,他们一起调整动作、设计场景,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能还原历史的真实与温度。
春生更是全身心投入,他利用自己对现代技术的了解,结合传统沪剧元素,创新性地引入了多媒体背景,使舞台效果更加震撼。
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沪剧《护厂风云》在工人文化宫首次公演。
剧场内座无虚席,观众中不乏老一辈的工人,也有年轻一代的面孔,大家都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着。
随着幕布缓缓拉开,灯光聚焦于舞台,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护厂斗争场景逐一呈现。
当演到老张英勇牺牲的那一刻,整个剧场静默了,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泪水交织的感动。观众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段不朽的历史。
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
钱晚秋带领全体演员谢幕,他们看到了许多观众眼含热泪,更有不少老工人上前紧紧握住他们的手,感激地说:
“你们演出了我们的心声,那段历史不应该被遗忘。”
从此,《护厂风云》成为了沪剧界的一颗璀璨新星,不仅在国内巡演引起巨大反响,还受邀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英勇与智慧。
慕钱沪剧团也因此名声大噪,但他们深知,这一切的起点,是那个在旧仓库里不眠不休的夜晚,是对历史深沉的敬意,以及对艺术不懈的追求。
而春生,这个曾经的孤儿,如今已成长为剧团不可或缺的一员,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与使命感。
他知道,他们正在用沪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谱写着新时代的篇章,让工人阶级的精神永远闪耀。
一周后,《黎明上海》初步成型。
钱晚秋扮演护厂女工周英,在\"雨夜护厂\"一场中,她有一段长达十分钟的独唱,倾诉对丈夫的思念和对新中国的期盼。
\"这段唱腔要改。\"
钱晚秋排练后对琴师说,\"传统'长腔中板'太绵软,表现不出工人刚强的性格。
试试融入一些劳动号子的节奏。\"
琴师老马尝试着调整伴奏,钱晚秋再次开嗓。
这一次,她的声音高亢有力,尾音处带着恰到好处的颤音,将一个普通女工成长为护厂战士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月十五日,《黎明上海》在刚成立的工人文化宫首演。
剧场座无虚席,前排坐着军管会文艺处的领导和许多工厂的工人代表。
大幕拉开,钱晚秋一袭工装出场。
当她唱到\"机器是咱工人命,护厂如同保家园\"时,台下许多工人热泪盈眶。
最后一幕,周英带领工友们迎接解放军进城,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军管会文艺处刘处长握着钱晚秋的手说:
\"钱团长,你们这出戏真实感人,希望更多剧团向你们学习,创作反映新时代的好作品!\"
消息传开,沪上戏曲界为之震动。
各剧团创作热情高涨,新剧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