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对嘛!”
老孟满意的点点头:“杨天王对咱们那么好,咱们还要在背后说他的不是,那咱们还算是个人吗?”
老孟没什么文化,但谁对他好他还是分的清楚的。
以前朝廷统治明州的时候,征收的重税压得他们都喘不过气来。
朝廷被推翻之后,各路造反的军阀更是变本加厉,让整个明州民不聊生。
直到杨峥到来,打败了那些军阀,明州百姓才得到了一丝喘息的空间。
虽说如今的他们日子仍然难过,但至少比起之前朝不保夕的状态好了不少,仅这一点,便足以让老孟对杨峥充满感激了。
更别说,杨峥还给他分了地,让他有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
“老牧刚才也是一时口快说错了话。”
吴志坚笑着说道:“不说这个了,老孟你快说说这官府运粮之事是什么情况?杨天王真要给俺们明州运粮食来?”
“俺也是听别人说的。”
老孟挠着头回答道:“方才有人告诉俺官府那边张贴了告示,俺也有些不敢相信,这不正打算去官府那边看看真假嘛?”
听到这话的吴志坚二人对视一眼,齐声道:“老孟,咱们一起去。”
“成,那就一起走。”
三人并肩而行,不多时便来到了县衙附近。
却见此时县衙外已经是人山人海,贴着公告的告示牌前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和吴志坚三人一样得知消息赶来了解消息真假的人,十数名穿着统一服装的县衙官差正在全力的维持秩序。
而在最里层,告示牌旁边的位置,还有几个官府特意聘请来的读书人,正在给人们讲解告示牌上的内容。
“安静。”
一个头发花白、穿着儒衫的老者大喊一声,示意吵闹的人们安静下来,然后朗声说道:“不用急,我们会给你们一一讲解告示上的内容。”
话落,现场瞬间安静下来,一个个神色急切的百姓不再互相拥挤,而是停在原地,将目光投向老者。
见此,老者满意的点点头,旋即缓缓开口道:“公告上说了,杨天王已经知晓了咱们明州庄稼欠收的情况,正加急从青州、凉州二地调拨粮食过来赈灾,第一批赈灾粮食三日内便会送到咱们武鸣县。”
话音落下,所有现场的百姓眼中皆是掠过一丝喜色,对于如今的武鸣县百姓而言,需要面对的最大难题毫无疑问就是缺粮!
没有粮食,他们便需要忍饥挨饿,没有粮食,他们便撑不过难熬的冬天,没有粮食,他们便无法吃饱饭、没有足够的能量抵御寒冷……
总之,粮食对于如今的武鸣县而言乃是重中之重。
所以,当听到老者说即将有粮食送达武鸣县的时候,所有现场的百姓都情不自禁的爆发出了欢呼之声。
“太好了!杨天王果然是上天派来救苦救难的活菩萨,等粮食运过来,俺们便再也不需要饿肚子了。”
“哈哈哈!有杨天王运过来的粮食,俺们肯定能熬过寒冷的冬天。”
“俺们再也不需要为粮食而发愁了!等熬过这个冬天,俺们就可以种下庄稼,然后过上好日子了!”
“杨家军万岁,杨天王千秋万代!”
“……”
民众自发性的高呼起了杨天王千秋万代,杨天王万岁之类的口号,以此表达他们对于杨峥统治的认可,也在发泄自身激动的情绪。
当然,在激动之余,人们也还保持着一丝理智。
一个离告示牌比较近的中年汉子欢呼之后,犹豫着问老者道:“老丈,这运过来的粮食,俺们需要花钱买吗?”
这话一出,正在欢呼的民众们全都安静了下来,目光齐刷刷的望向老者。
显然,他们同样很关心这个问题。
武鸣县的百姓不止缺粮,还缺钱,粮食若是需要花钱买的话,他们还真买不起……
迎着众人的目光,老者笑了笑,回答道:“这个问题告示牌上也写了,杨天王怜悯咱们明州百姓,粮食是特意运过来帮助咱们度过难关的,又怎会收咱们得钱?你们尽管把心放回肚子里便是了,这次运过来的粮食,分文不收!”
话落,现场瞬间鸦雀无声,百姓们脸上满是难以置信之色。
可很快,他们脸上的难以置信之色便是化作了巨大的惊喜!
“太好了!杨天王真是天底下最大的善人,不仅给俺们运来粮食,还不收俺们钱!”
“哈哈哈哈!杨天王万岁!”
“我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碰到这般好的官府,杨天王一定要长命百岁啊!”
“老天爷保佑,俺们终于可以活下去了!”
“杨天王万岁,杨家军万岁!”
“……”
这一刻,现场不少百姓喜极而泣,这数年以来,他们时刻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钱粮被造反的军阀搜刮一空,饿的抓老鼠吃、啃树皮、啃草根,冬天的时候更是难熬,因为缺少保暖衣物的关系,不少人到了冬天,皮肤上便是长满冻疮,疼的只能在家中满地打滚。
可即便他们过得如此的凄惨,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爷,那些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军阀却从未向他们施舍过一丝一毫的怜悯,反而还要变本加厉的剥削他们……
好在,一切痛苦都过去了,在地狱般的环境中生活了数年的他们,终于迎来了一个好的统治者。
这个统治者不仅给他们分田,当他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还会向他们施以援手……
这一刻,武鸣县百姓是发自内心的希望杨天王能够长命百岁,不,长命千岁、万岁。
只因为杨峥是真的把他们当人看待,会关心他们的死活,会怜悯他们的苦痛,而不是将他们当成贱民,当成可以奴役的牛马!
望着欢呼雀跃的百姓,负责讲解公告的老者嘴角不禁勾起一抹笑容。
平心而论,老者以前是很不喜欢杨峥这样的反贼的。
似老者这样上了年纪的读书人,大多思想都已经固化,忠君爱国的思想早已刻在了他们的骨子里,想要改变是一件极难的事情。
可身为一个明州人,当看到寒灾来临,百姓食不果腹,朝廷却不想着赈灾,反而还要加税的时候,老者心中那份忠君爱国的思想不可避免的动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