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非遗:金凤扒鸡、通天河花会与舞龙的文化传承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金凤扒鸡、通天河花会与舞龙作为三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鹿泉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是鹿泉区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金凤扒鸡:百年传承的味觉记忆
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
金凤扒鸡起源于1908年,由马鸿昌随父在石家庄大桥街创立的“红须利”店铺发展而来。其传统制作技艺融合德州扒鸡工艺与本地特色,采用蜂蜜上色炸制,佐以十八味中草药秘方老汤焖煮十余小时,形成“炸得匀、煮得久、焖得烂”的独特工艺。2007年,该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石家庄饮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文化内涵与产业创新
金凤扒鸡不仅是美食,更是鹿泉人情感联结的载体。其“恭卧状”造型(双翅衔于口中,双腿卧入腹腔)象征吉祥如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历经百年传承,金凤扒鸡已从单一产品发展为气调鸡、椒麻鸡等十余个品种,形成“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拥有近300家连锁店,产品辐射全国市场。2024年,金凤品牌获评“河北老字号”,2025年入选“燕赵名品”,并入驻雄安老字号商业街,成为河北传统商业文化的代表。
技艺传承与未来展望
金凤扒鸡的传承坚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宗”的理念,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引入现代化生产设备与营销模式。例如,通过直播带货拓展线上渠道,建设金鸡文化馆与鲜食体验厅推动文旅融合。未来,金凤扒鸡将继续以文化为根、创新为翼,让这一百年老字号焕发新的生机。
二、通天河花会:神话与民俗的交融
历史溯源与表演形式
通天河花会源于鹿泉区获鹿镇三街村,是山西人传授的介于舞蹈与武术之间的民俗表演,已有300余年历史。其表演以《西游记》中通天河故事为蓝本,演员分别扮演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及鱼精、蚌精等角色,通过五大场次、二十多个套路展现神话情节。表演中,锣鼓器乐与武术动作交织,形成“舞武一体”的艺术风格。
文化价值与传承现状
通天河花会集武术、戏剧、舞蹈于一体,是民间艺术形式的荟萃。其服饰装扮、动作表演吸收传统戏剧精华,如孙悟空的灵动、鱼精的狡黠,均通过肢体语言生动呈现。作为鹿泉区重要的民俗活动,通天河花会在农闲及春节期间定期演出,成为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通过非遗进校园、社区展演等活动,更多年轻人开始接触并学习这一技艺。
艺术特色与时代意义
通天河花会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活态传承”——演员与观众共同参与,使神话故事在现实中“复活”。其表演不仅是对古典文学的艺术演绎,更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传递。例如,孙悟空与妖精的打斗象征正义战胜邪恶,猪八戒的滑稽动作则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在当代,通天河花会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延续。
三、舞龙:龙腾盛世的文化图腾
历史渊源与表演形式
鹿泉区北白砂舞龙起源于清代初期,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由青绿色水龙和红黄色火龙组成,每条龙长28米,由11名演员操控,另有领舞绣球手、鼓手等辅助角色。表演以龙珠为指引,通过腾、跃、翻、滚、缠、穿等动作展现龙的精气神,套路包括“双龙出水”“二龙攀柱”“腾云驾雾”等20余种。
文化象征与节庆意义
舞龙在鹿泉区是重大节庆活动的必备节目,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两条龙分别代表阴阳调和、天地和谐,56米的总长度暗合中国56个民族的团结。表演中,舞龙队员随鼓乐节奏舞动撑杆,龙身翻腾如波涛汹涌,绣球引动似游龙戏珠,场面宏大震撼。尤其在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舞龙与大鼓、腰鼓等节目共同构成民俗盛宴,吸引市民游客驻足观赏。
传承挑战与创新发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舞龙传承面临演员老龄化、年轻一代兴趣缺失等问题。为此,鹿泉区通过非遗进校园、设立传承基地等方式培养后备人才。例如,北白砂舞龙队与当地学校合作,开设舞龙课程,让学生从小接触这一传统技艺。同时,舞龙表演与文旅融合,成为鹿泉文化旅游的亮点项目,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动力。
结语
金凤扒鸡、通天河花会与舞龙,作为鹿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温度。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在当代社会,鹿泉区通过政策支持、教育普及、产业创新等举措,让这些非遗项目焕发新的生机。未来,随着更多人参与非遗保护,这些文化符号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