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非遗:皮影戏、滦州地秧歌、铁厂双龙与玉田泥塑的文化图谱
在燕赵大地的文化版图上,唐山市以皮影戏的灵动光影、滦州地秧歌的诙谐舞步、铁厂双龙的雄浑气势与玉田泥塑的质朴童趣,构建起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殿堂。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技艺的结晶,更是唐山地域精神与历史记忆的具象化表达。
一、皮影戏:光影交织的千年叙事
历史溯源与艺术特质
唐山皮影戏(又称滦州影、乐亭影)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唐山皮影以驴皮为载体,经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等工序制成影人,再通过灯光投射于白色幕布,配合乐亭方言的唱腔与打击乐,演绎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其唱腔融合大板、二性板、三性板等板式,形成独特的“掐嗓”唱法,兼具粗犷与婉转之美。
技艺传承与当代创新
唐山皮影戏的传承依赖“口传心授”,现存剧本超500部,如《五峰会》《白蛇传》等。然而,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皮影艺人老龄化、观众流失等问题凸显。近年来,唐山市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年轻观众,并开发皮影文创产品(如皮影摆件、动画短片),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二、滦州地秧歌:扭动中的乡土史诗
历史脉络与艺术形态
滦州地秧歌是冀东地秧歌三大流派之一,起源于辽金时期的“报赛之仪”,盛行于明清。其表演以“扭秧歌”为核心,分为妞、?、丑、公子四大行当,各行当动作特征鲜明:妞步小腰活、武?泼辣果敢、文公子扇子功精湛。伴奏乐器以唢呐、鼓、钹为主,唱词融合固定唱词与即兴填词,内容多反映农耕生活与爱情故事。
文化功能与当代转型
滦州地秧歌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承载着祈福、社交功能。传统上,逢年过节或丰收时节,村民以秧歌队形式走街串巷,传递喜悦。如今,地秧歌逐渐从祭祀仪式转向全民健身与文化旅游,滦州市已发展350支秧歌队,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吸引年轻群体参与。
三、铁厂双龙:钢铁之地的龙魂图腾
历史渊源与技艺特征
铁厂双龙源于唐代皇家炼铁重镇遵化铁厂村,村民以龙为图腾,结合军事阵法编创舞龙技艺。双龙表演以“文武结合”为特色:文龙注重队形变换,如“二龙戏珠”“盘龙柱”;武龙融入武术动作,如“龙尾缠身”“龙身侧翻”。龙身长达20米,需20人协作舞动,配以锣鼓节奏,展现力量与灵动的统一。
民俗意义与当代发展
铁厂双龙是遵化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每逢春节、庙会必演,寓意祈福驱邪、风调雨顺。近年来,双龙表演与红色文化结合,在铁厂会议会址等革命遗址展演,成为红色旅游的亮点。同时,通过“非遗+体育”模式,将舞龙纳入中小学课间操,传承技艺的同时强健体魄。
四、玉田泥塑:泥土中的诗意栖居
技艺传承与艺术风格
玉田泥塑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以本地红胶土为原料,经取土和泥、捏塑泥胎、合模装笛、敷彩等八道工序制成。其造型夸张稚拙,如《八仙过海》人物头部放大、身体简化,色彩以红、黄、绿为主,对比强烈。独特之处在于泥塑内置苇笛,吹奏时发出清脆声响,兼具玩具与艺术品的双重属性。
文化生态与当代挑战
玉田泥塑曾是京津地区畅销的民间玩具,20世纪60年代形成“泥人一条街”。然而,随着工业化生产冲击,传统手工艺人锐减。为复兴技艺,玉田县建立“泥人王”工作室,开展非遗研学活动,并开发泥塑盲盒、夜灯等文创产品。2008年,玉田泥塑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标志着其从民间手艺向文化品牌的跃升。
五、非遗活化的唐山路径
文旅融合的实践探索
唐山市以“非遗+旅游”模式激活文化遗产:在南湖公园打造“皮影主题乐园”,游客可体验影人制作与操控;在滦州古城复原地秧歌表演,结合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在遵化铁厂镇建设“双龙文化博物馆”,展示舞龙器具与历史影像。2023年,唐山非遗旅游收入突破5亿元,带动就业超万人。
数字技术的赋能创新
利用区块链技术为非遗作品生成数字身份证,玉田泥塑、唐山皮影等精品入驻“河北非遗数字藏品平台”;开发“滦州地秧歌VR教学系统”,用户通过手势识别学习舞步;在短视频平台发起“非遗挑战赛”,吸引超百万用户参与。2024年,唐山非遗数字化项目获评“全国文化科技融合示范案例”。
国际传播的文化使者
唐山皮影戏随“一带一路”走进蒙古国,与乌兰巴托皮影工坊合作开发“草原丝绸之路”主题剧目;玉田泥塑传承人赴法国吉美博物馆举办个展,其作品《麒麟送子》被收藏;铁厂双龙作为“燕赵文化”代表亮相联合国总部,展现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从皮影戏的光影叙事到铁厂双龙的龙魂图腾,从滦州地秧歌的乡土史诗到玉田泥塑的诗意栖居,唐山市的非遗项目如四重奏般奏响着燕赵文化的华彩乐章。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创造者——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