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非遗:枣酒酿造、铁龙灯与棉桃灯舞——千年古县的文明密码
在太行山东麓的赞皇县,非遗文化如同一幅流淌着历史烟云的画卷。这里既有凝聚匠心的枣酒酿造技艺,又有气吞山河的铁龙灯舞,还有柔美灵动的棉桃灯舞,三者以“酒、龙、灯”为媒,共同诠释着这片土地的农耕智慧与精神图腾。
一、枣酒酿造技艺:五载陈酿里的山河馈赠
赞皇枣酒酿造技艺,是太行山民对自然馈赠的极致礼赞。据《赞皇县志》记载,唐代宰相李德裕曾以本地枣酒敬献皇室,其“琥珀色、甘醇香”的特质令龙颜大悦,自此成为贡品。这项技艺的奥秘在于“天地人三合”:
? 天时:精选霜降后采摘的“金丝大枣”,此时果实糖分达23%以上,果胶含量适中,为发酵提供天然催化剂;
? 地利:取太行山深层岩溶水,其弱碱性水质(ph值7.8)可中和果酸,使酒体更显绵柔;
? 人和:独创“三蒸三酿”工艺,将枣肉经清蒸、喷酶润醅、温控发酵等20道工序,再入陶坛窖藏五年,方得“枣香透坛、酒液如珀”的佳酿。
这项非遗的现代转型堪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对话:
? 工艺革新:引入低温分子蒸馏技术,将甲醇含量降至0.02g\/L以下,远超国标安全值;
? 产业融合:打造“枣酒庄园”文旅项目,游客可体验从摘枣到封坛的全流程,年接待量超10万人次;
? 文化输出:2023年推出的“唐风枣酒”礼盒,以唐代鎏金银壶为造型灵感,入选“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指定用酒。
二、铁龙灯舞:铁火交织中的龙魂激荡
赞皇铁龙灯,诞生于明末戍边将士的凯旋狂欢,他们将头盔串联成龙形,以舞龙宣泄胜利豪情,渐成今日“铁骨龙魂”的艺术形态。其独特性体现在三重维度:
? 结构之奇:每组由红、绿双龙构成,龙身由14个铁球串联,每个铁球含24枚钢圈,全龙可拆解为28段,象征二十八宿星象。龙头、龙尾与龙身互不相连,舞动时如云中隐现,暗合“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哲学意象;
? 舞法之绝:以“斗”为核心,演绎“龙蛇争斗”“三龙闹海”等20余套招式,辅以烟火喷射,营造出“铁火飞溅、龙腾雾海”的视觉奇观;
? 乐律之韵:伴奏乐器囊括直径1.5米的牛皮大鼓、八度音域唢呐及四十八音锣,形成“鼓震山河、锣破云霄”的声效体系,节奏变化精确至0.5秒间隙,与龙舞动作严丝合缝。
这项非遗在当代焕发出惊人活力:
? 文旅赋能:2024年嶂石岩景区春节档期,铁龙灯表演吸引游客15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超800万元;
? 技艺创新:开发“机械动力龙身”,通过遥控装置实现“巨龙喷火”“龙珠发光”等特效,入选央视元宵晚会非遗展演;
? 国际传播:2023年赴马来西亚参加“中马文化交流年”,双龙盘柱的绝技令海外观众叹为观止。
三、棉桃灯舞:柔光流转处的农耕诗韵
赞皇棉桃灯舞,源于清代棉花丰收时的祈福仪式。舞者手持棉桃形灯盏,以柔美身姿模拟棉朵绽放,其文化内涵凝结为三重象征:
? 自然崇拜:灯体设计取棉桃“三瓣开裂”之态,内置烛火喻示“棉开富贵”,舞蹈动作融入采棉、纺线等劳作姿态;
? 伦理叙事:“八字绕场”步法象征生生不息,“十字叠灯”阵型祈求十全十美,灯阵变换时宛如星河流动,暗合二十四节气农事周期;
? 工艺匠心:灯架以太行山荆条编成,蒙糊桑皮纸,彩绘七十二道棉纹,一盏灯需历经选料、蒸煮、塑形等七日精工。
这项古老艺术正以三种路径实现新生:
? 数字化传承:利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12套经典舞姿,建成全省首个非遗舞蹈数字基因库;
? 教育融合:编入赞皇县中小学美育教材,孩子们持LEd棉桃灯练习“云手绕灯”基本功,传统道具与现代科技相映成趣;
? 跨界创作:与中央民族歌舞团合作舞剧《棉颂》,以灯舞语言讲述丝绸之路棉纺史,荣获华北五省舞蹈大赛金奖。
结语:非遗三角中的文明共振
枣酒、铁龙与棉桃灯,三者构成解读赞皇文明的密钥:枣酒酿造是山与人的物质对话,铁龙灯舞是力与美的精神迸发,棉桃灯舞则是柔与光的诗意书写。它们共同揭示着非遗传承的深层逻辑——
? 生态智慧:枣取于山、棉生于田、铁锻于火,皆体现“靠山吃山”的可持续理念;
? 社群纽带:酿酒需“百家共酵”、舞龙要“万众齐心”、灯舞靠“代际相传”,非遗成为凝聚社区认同的文化纽带;
? 创新法则:从枣酒的分子蒸馏到铁龙的机械动力,从棉桃灯的LEd化到舞蹈数字化,印证“守本纳新”才是活态传承的真谛。
当枣酒香飘过铁龙腾跃的广场,当棉桃灯影照亮非遗小镇的夜空,赞皇正以这三项遗产为支点,撬动着一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