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走在队伍的中间,不断的讲述着自己曾经的战斗经历,以及前世在网上看到的一些东西。
而这也是这次拉练训练中的一部分,既能向战士们分享作战经验,又能成为训练注意力和战场关注力的方式之一。
早在出发之前,李宁就特意从一连二连抽调了20名精锐老兵。
让他们拿着一种特殊的激光发射器,躲在队伍前进路线的周围,时不时就从隐蔽的地方突然钻出来,照射一下走在队伍中心的“月球车”。
要是照射成功并且没被抓住,那他的任务就算成功了,如果被抓住也不算失败,但要是照射失败了不说,还被抓住了,那夜间凌晨2:00~4:00的警戒工作,就交给你了。
相信值过夜班的人都知道这个时间段有多么的难熬吧。
一转眼时间来到了傍晚,天边出现了美丽的夕阳,但此刻却无人有闲心去欣赏,所有战士都在干这一件事情,那就是小心翼翼的修复堑壕。
702团的野外拉练训练每年都会组织好几次,而合适的路线往往就那么几条。
时间一长在每个适合修整,或建造防御节点的地方都挖好了简易的工事。
即使因为风吹雨打,再加上堑壕全部是由泥土而成,没有使用混凝土和木材进行加固,所以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塌陷。
但怎么说也能减少一部分的工作量,更何况适合建造阵地的位置也不多,所以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原址上进行翻新。
不过这个工作听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是很轻松,因为李宁没有将这个堑壕设定为友军挖掘且一直掌控的,而是敌人遗留下来的。
这就很让人难受,谁也不知道敌人在撤退时,有没有埋下过地雷,所以必须要让工兵先用金属探测器整体检查一遍。
然后才让战士们上去进行修缮,在这个过程中还必须小心,现代化的反步兵地雷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减少内部的金属材料,以此来躲避仪器的检测。
特别是像蝴蝶雷这种个头较小,外部通常是由塑料制成的武器,它的威力确实不是很大,将一个成年人炸死都很难,问题是反步兵地雷从来不是将人炸死为第一目标,炸残才是他的目的。
谁也不想一场仗打完自己成了残疾,有的时候那可是比死了还难受,所以不小心都不行。
也是因为这个缘故,200余名极其认真的战士,挖掘速度还赶不上20个农民工,预计还要再花上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基本完工。
李宁看了一眼手表,又看了一眼天边的夕阳,向两个连的炊事班下达命令:“准备做晚饭吧!你们先去周围捡些柴火,给咱们每一名战士都灌一壶热水,顺便把那个咖啡和茶叶也煮了,放到水壶里面。
张连长,等会儿你组织战士们睡觉,今天晚上有任务,估计得熬到后半夜”。
“是”。x3
“李团长,让战士们搞夜间训练,我不说什么,平时我们警卫连也搞过,可是领导他们晚上……”
在三人离开走远后,一位保护领导安全的中尉,站在李宁的旁边小声的劝道。
成年人熬夜顶多会精神疲劳一下,事后几天多睡一会儿,将觉补回来就不会有什么隐患。
可老年人,特别是那些工作繁忙的人,一旦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很可能会严重影响未来几天,甚至是一两个星期内的工作。
如果只是一名普通的百姓也就罢了,顶多是被上面的领导骂几句,自己这个月的奖金没有了,但别忘了参观的领导中,还有两位年纪在48岁以上的副军级少将。
他们要是在办公中出问题,受影响的将是几十人,甚至是上百人的未来。
“这件事情需要你去跟领导他们进行商量,我们此次的目标是训练,一切肯定是以训练为主”。
看着对方面露为难的表情,李宁内心已经笑开花了,为啥要将夜间训练放在第1天到晚上?还不是想让领导们知难而退,意识到这里并不是享受的地方,各回各家吗?
当然绝大部分的军官是肯定不会走的,熬夜?谁没熬过呀!几天不睡觉的经历不少人也都有。
可这只是第1天,接下来的几天里的训练自己还会邀请级别不高的军官参加,战士们不过20出头的年纪,正是精力旺盛的阶段都能感到疲惫,更别说年纪在30岁以上的校级军官呢!
几天下来就没有精力,到时候就该建议结束交流活动,每个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现在好不容易快要达到预定效果了,你让我结束?怎么可能?而且今天要是没人感觉累,明天李宁都打算将一营的一连二连分成两部分。
上午1连出去训练,二连在家休息,下午颠倒过来,晚上再一起进行训练,绝对能把参观的人给累瘫了。
至于说作为702团在这里的总指挥,自己的精力能否跟得上?那旁边不是还有一营营长吗!让他暂时来统筹全局不就完了。
以后每次有参观领导的拉练,都会有一个团部领导跟随着,可能是副团长,可能是政委,也有可能是参谋长,团长亲自来的几率也不是没有,两三个人轮班,就问你谁能比得上。
不得不说,李宁的这个计谋确实不错,一般人就算是发现了些端倪,也能用正常训练为由,将其堵回去。
当然要是两位副军级少将,亲自前来劝解那他也没招,毕竟级别差的太多,中间整整隔了整整三个级别,但要注意的是,不是每次来的领导都是将军。
兔子家的将军数量还是比较少的,并且含金量都比较高,人家平时的工作都挺忙,可没有时间来一个团级单位学习,顶多是路过来参观一下。
这次也是一样,第27军副军长来702团的主要目的找王庆瑞要经验,把自己看中的下属捞回来。
所以真正报学习目的来的上校军衔以上的军官,只有第24军的一位参谋长,以及一位大校,两个来自于84集团军的上校团长。
未来的规模也就是这样,也就是上校这一层次的军官会多一些,偶尔有位大校军官亲临,并且看破不说破是规则,如果有人要执意打破它,那索要冒的风险与代价可不会少,一般人也没有这个胆量打破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