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斜掠过雕花木窗,在青砖地上洇出深浅不一的水痕。
颜简韵攥着采访本的手指微微发白,鼻尖萦绕着线香与檀木混合的沉郁气息。
李怀素布满老茧的拇指正无意识地摩挲着紫檀绣绷,那上面还留着半幅未完成的《百鸟朝凤》,孔雀尾羽的金线在昏暗光线里流转着细碎微光。
\"您看这针脚,\"颜简韵倾身向前,钢笔尖轻轻点在泛黄稿纸上新绘的纹样,
\"现代数码刺绣能复刻图案,却永远学不会您这样将蚕丝劈成十六股的绝技。\"
她抬眼时,正撞见老人浑浊的瞳孔猛地收缩,像被火星烫到的烛芯。
李怀素喉结滚动着发出咯吱声,枯枝般的手掌突然按住绣绷边缘。
颜简韵这才发现那幅凤凰翅膀下方,赫然染着一块暗褐色的污渍——不是茶渍,是干涸多年的血迹。
“李大师,您误会了,我是希望将你们的经历写成文章,让更多的人知道。”颜简韵解释。
“你觉得有什么可以写?”李怀素定定看着颜简韵。
“可以写坚持,写创新!这样可以促进刺绣传承、保护。”颜简韵有些紧张。
“你以为我们没试过吗?结果不还是只剩我一个没被迫害,真正的老手艺人,哪个不是身陷囹圄。不然你以为你的两位老师为什么在村里?”李怀素叹了一口气。
\"五九年县剧团要织《霓裳羽衣曲》的复原版,三十个顶尖绣娘关在文工团后院,\"老人嗓音像生锈的铜锁,
\"最后活着出来的不足半数。\"他指甲缝里嵌着的靛蓝丝线突然断裂,在寂静中发出极其轻微的啪嗒声。
颜简韵的钢笔在\"创新\"二字上洇开墨团。
她想起村口那间挂着\"非遗传承基地\"牌子的二层小楼,两位老师总在午夜时分对着老绣片长吁短叹。
此刻她忽然读懂那些未说出口的故事——褪色的锦鸡补子曾裹着襁褓逃过批斗,残缺的云肩里缝着抄家时藏下的金叶子。
\"时代要碾过的东西,从来不会打招呼。\"李怀素颤巍巍站起身,褡裢里藏着的银剪刀撞在竹编暖壶上,当啷一声惊飞了梁间筑巢的燕子。
他指着东墙那排蒙着白布的玻璃柜:\"知道为什么用黑绒布盖着吗?那些龙袍袈裟,每道纹样都沾着人命。\"
窗外的玉兰树突然簌簌摇动,积雨顺着瓦当砸在天井里。
颜简韵望着老人佝偻的背影,忽然注意到他后颈处有道月牙形的疤痕,像被镰刀生生剜去一块皮肉。
这个发现让她喉头发紧,采访本上\"传承\"二字被雨水打湿,洇成模糊的墨云。
\"您看这针法,\"她突然扯下束发用的月白缎带,将钢笔别在衣襟,
李怀素僵立在原地,混浊的眼珠里倒映着百年前的月光。
他想起师妹临终前攥着绣花针在他掌心写的字,想起火场中抢救出的那箱绣谱,想起此刻正在村小学偷偷学打籽绣的孩子们。
檐角铜铃叮咚作响,惊醒了沉睡在绸缎里的时光。
“时代在变化,我们在进步,不能一直以老眼光看世界。”颜简韵。
“我帮不了你,你要真想写,写你自己吧,你才是新生的,我们这些老家伙,迟早会在时光中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