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目前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攻克的难题。不知道陈总对于量子计算机的原理了解多少?“”
“基本上都了解。”
德斯曼点点头。
陈腾懂得多那就不需要从头开始解释了。
“我们都知道量子效应会在超低温等众多特殊条件之下发生,但是想要维持长久的低温是做不到的,这就是一个巨大的难点,足够困住我们很久了。
“其次是量子比特的数量问题,现在全世界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也就几十量子比特,但是通用型至少需要几百万的量子比特。
“假设量子比特的增长符合摩尔定律,都需要好几十年。
“还有量子算法的开发、量子纠错的难点、量子中继技术的难点……”
德斯曼先给陈腾总体说了一遍,随后又细细地讲。
总结起来就哪哪都是难点。
“如果让我来预估的话,我预估未来的五到十年内,才会出现第一台通用型量子计算机,但是别指望这台量子计算机能解决多复杂的问题。在具体问题上,都不如光量子计算机。”
德斯曼担心陈腾对于量子计算机的期望过高。
于是泼了一盆冷水下去。
陈腾对于德斯曼说出来的话不意外。
量子计算机作为探索微观世界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确实没那么容易被人类所掌握。
有一句话叫做“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遇到无法解释的问题,可以强行用量子力学来解释。
哪怕这件事情的本质可能和量子力学一点关系都没有。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
因为量子力学太神奇也太难了。
难到大部分人都听不懂。
而只要大家听不懂,就可以随意地拿来编排。
这样难度的一个东西,确实不容易掌握。
“五到十年……这个速度还行。”
如果五到十年后真的能研发出来,刚好也能赶上星际时代高速发展的时期。
陈腾能接受这个速度。
见陈腾这么说,德斯曼也放心了。
他没有接触过陈腾,不知道陈腾私底下是什么样子。
他就担心陈腾在科研上会过于严苛。
现在看来,倒是不必担心这个。
不过这也让他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好奇。
既然陈腾在科研上并没有那么严苛。
那么腾达的科研速度为什么会这么快呢?
……
翌日,蓝星科学技术奖的结果很快就传遍了全世界。
看到罗列出来的一堆得主,全世界各地的网友们都开始观摩起来。
观摩了一阵子之后得出一个结论。
看不懂。
诺奖之所以有那么高的讨论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的文学奖。
文学这一块吧,大家各有各的看法。
哪怕是上小学的小学生,读了一本书之后,都能给出自己的观后感。
能给出观后感,意味着可以进行讨论。
就像是高考题目被讨论最多的不是数学的最后一道大题,而是语文的最后一道大题——作文。
普通人自以为看得懂,所以才有讨论的空间。
但是自然科学这一块,大家普遍都不会自以为看得懂。
只有少量的民科,才会觉得能看懂大放厥词。
蓝星科学技术奖在刚刚传播的时候,直接碰壁了。
看都看不懂,这还怎么讨论呀?
好在腾达对此早有预案。
一些想要吃这些流量的博主们,在尽力用通俗的语言进行科普。
科普成果的作用、科普成果的难度。
这个科普和颁奖前的科普有所不同。
颁奖前的科普,目的是让人觉得这些成果很牛逼,以此来提升奖项在大众心目中的权威性。
颁奖后的科普,目的是让普通人也能参与进来讨论。
哪怕什么都不懂,都能讨论。
就拿德斯曼等人的成果来说。
三维拓扑超导体这些普通人看不懂。
可要是说量子计算机的材料,大伙可就不困了。
不是他们懂材料,而是量子计算机这个东西他们有所了解。
吊打普通的计算机,能以最快的速度破解密码……
诸如此类的传言很广泛。
还有亚尔恩的成果。
统一四大力大家不懂。
可要是说这是宇宙的终极,是万物之理。
爱因斯坦死之前也一直在研究这个东西,那大家可就来劲了。
有说统一四大力之后,人类就能开启修仙时代的。
也有说统一四大力之后,高数和各种物理公式的复杂程度会大大下降。
要问对不对,那肯定是错的。
但是这讨论度就直接上来了。
想要取代诺奖,讨论度肯定是不能少的。
这样的讨论很快就让蓝星科学技术奖的讨论度不断地升高。
虽然比不过灵境两三天就给陈腾带来600万的情绪值。
但是蓝星科学技术奖的前三天,也给陈腾带来了400万的情绪值。
大量增长的情绪值,从侧面说明了这件事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轰动和影响。
不仅仅是普通的网友们在讨论。
许多专家教授也在讨论。
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
有支持的,也有不支持的。
一开始评价的,都是一些不支持的。
“恭喜这些获奖的幸运儿,这都能中奖,那买彩票也可以了,从千万富翁变成亿万富翁不是梦。”
“小偷想要去蓝星科学技术奖的评奖委员会偷点东西,结果却空手而归,连评价标准都没有。”
“虚假的狂欢,真不错。”
好在这些人在网络上也是少部分。
几天之后很快就有一些专家教授站出来为蓝星科学技术奖说话。
“蓝星科学技术奖的评奖委员会水平还是非常高的,这些成果确实有获奖的资格。”
“这绝对不是胡乱评价的奖项,只要是对这些领域有过了解的都知道,这个颁奖绝对不是瞎颁的。”
“恭喜这个奖项的得主们,其实多一个奖项并不是坏事,有更多的钱和知名度,也可以倒逼诺奖在评选的时候更加公正。”
“不管这个蓝星科学技术奖的结局如何,能不能拥有诺奖的地位,我们都应该支持这个奖项。”
这些专家教授的头衔非常惊人。
不是全球知名大学的正教授,就是某个前沿科技项目的带头人。
一个个的头衔,让那些不认可蓝星科学技术奖的人一下子闭上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