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朱翊钧让申时行接任首辅的位置,信息给申时行传递的很明显,就差说,张居正退下,你就要接任内阁首辅了。
但……
藩王问题,说白了,是皇帝的家事。
他有心去做,总是能做成。
而朝臣与天子的关系,那就是国事了。
时代的脚步,会裹挟身处其中所有人的步伐前进。
文武百官朝拜皇帝,从皇权中获得权力,但同样,天子的皇权,又何尝不是在文武百官的朝拜中产生的……
就拿大明朝权谋最盛的世宗皇帝来看,夏言在内阁做首辅时,严嵩是刀,轮到严嵩当家作主了,又培养出来一个清流做刀……但,在自诩清流集团代表的徐阁老上台后,世宗皇帝在后面摸了半天,再也找不出锋利的刀来……
当然,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世宗皇帝已经老了……
不过,申时行还是没有张居正看的深远。
对于皇权与百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张居正看的很明白,对于嘉靖年间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张居正也有自己的认知。
说白了,不是因为有了刀,才杀人,而是需要杀人,才开始磨刀……到了嘉靖晚年,被海瑞怼的破防,让世宗皇帝已经提不起刀了……
在另外一个时空中,申时行从高位激流勇退之后,又平平安安,舒舒服服的活到了万历四十年……可谓是把中庸写在了脑门上聪明绝顶的的人。
蕴藉不立崖异……
这个成语是在另外一个时空,后世对他的评价。
有着深厚的修养,有着丰富的智慧,为人处世能够深思熟虑……但,却没有鲜明坚定的立场,当然更没有改革的魄力,说白了,就是没态度,朝野的态度可以是他的态度,皇帝的态度也可以是他的态度……
不过,人家的能力确实突出……
“阁老,学生听不懂阁老在说什么?”
张居正抬眼,看向申时行,悠悠然叹了口气。
而这个在嘉靖四十一年,二十六岁便高中状元的天之骄子听到张居正叹息时,低下了头,等待着张居正得教诲。
他在翰林编纂十年,而张居正就是他的座主,也就是恩师。
万历元年,三十六岁的申时行终于出来工作了……第一份工作就是吏部侍郎……
这要没有张居正力挺,支持,一个大学教授,怎么可能一出来从政,便就走到实权正部级岗位上来呢。
张居正对申时行极为器重,当然申时行也没有让他失望。
到吏部后,事事秉承张居正的心意办事。
当然,这些年新税制,或是考成法之中,都有申时行参与的影子。
他的能力是有的,在这小十年的改革生涯中,也磨砺了自己的能力。
但官做的越来越大,却越来越收敛锋芒了,没有舍我其谁,敢为天下先得勇气……
“说说吧,就你我二人,你对时局是什么看法,都说出来,有什么忧虑,也都讲出来……”
申时行闻言,再次抬头看向张居正,随后沉思片刻后道:“阁老在位,朝局安定,可阁老若是……日后必定洪水滔天……陛下,不是一个能忍耐的天子,朝臣与天子关系必定紧张,学生,学生若为首辅,也不知该如何自处了……”
这个时候,申时行说的话就比较诚恳了些。
可能也是想着,朝着张居正请教一二。
“陛下是个明君,你可为贤臣……”
张居正说着目光温和地看向申时行:“子懋,满招损,谦受益天地之道,刚柔相济,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为官之道亦如此,锋芒过盛易折,藏锋守拙方为长久之计……这个道理你是明白的……”
“黄河九曲十八弯,方能东流入海。若强行截弯取直,反而泛滥成灾……为政亦需顺势而为,懂得迂回婉转……”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坚忍二字,不是一味退让,而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你心中有丘壑,行事存仁厚,即便暂时不得彰显,终会如春雨润物,功在社稷……”
“你温和一些,陛下呢,又激进一些,正和天道啊……”
“最后,再送你一句话,不要怕,路在脚下,一片平坦……”
张居正说着,再次端起茶杯,轻抿一口……
申时行闻言点了点头,说了那么多,最后一句话还是张居正此番前来,想要说的。
你别怂。
直楞起来,好好的跟着陛下干,然后,你终成贤臣……咱们也能跟皇帝陛下一道谱写一番大明朝的君臣佳话。
张居正话音刚落,一阵朔风卷着枯叶掠过檐角,雕花窗棂被吹得\"吱呀\"作响。
申时行下意识起身去关窗,忽见廊下灯笼在风中摇晃,灯笼的光影下,一个人影一闪而过……
在申时行去关窗户的时候,张居正也缓缓起身:“时辰不早了,你我今日这番长谈,倒让我想起吕祖谦在东莱博议中所言,'天下之势,譬如病者,善医者必先审其虚实,而后用药'。朝堂这剂汤药,还需你细细斟酌。\"
说罢,他轻轻拍了拍申时行的手背……
“恩师所言,学生都记下了……”
随后,申时行将张居正送至府门,望着马车渐渐消失在夜色中,才缓缓转身。
回到书房时,申时行正在想事情的时候,忽见老管家王福捧着一盏热茶,走进了书房。
“老爷。”
“您用茶……”
说着,这老管家将茶水放在了案前。
申时行只是点了点头,而后,发现王福像是有什么话要说,奉好茶后,也不离开。
“还有什么事情?”
“老爷,老家来信说,小人那侄子阿松,读过几年私塾,识得些字,如今家乡遭了灾,想来投奔老爷,谋个文书的差事......”
申时行闻言抬头看向这老管家。
许久之后,申时行揉了揉发酸的眉心。
“让他来吧,先安排在账房帮忙,若踏实肯干,再做打算。”
“是,老爷。”
等到老管家离去之后,申时行提笔蘸墨,写下“中和”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