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未入宫前,因贾珠早逝,贾政又过于严厉,王夫人那时候还要管家,元春是宝玉的长姐,在贾府的时候,更多是她来照顾宝玉。
元春作为贾政的嫡长女,才学还是不错的,承担了对幼弟的启蒙。
在元春回门的时候,元春就曾经回忆,以前是她手引口传教宝玉读书,使其“识得数千字”,宝玉的基础知识缘于元春的耐心引导。
元春擅长一些诗文,教导宝玉不仅是识字,还有对诗词意境的领悟,两人的感情深厚,也是她偏爱宝玉的原因。
元春问完了宝玉的亲事,又问贾母道:“老太太,二丫头原来不是要七月出嫁吗?现在都要九月了,是郑家有什么变故了?”
贾母道:“是有事,是好事,去年两家人订了今年给她们五月成亲,郑家小子也是个有出息的,会试上榜了,就要备考殿试,婚事推迟到七月。”
“考上进士之后,环哥儿考了状元郎,皇上出京,又点了他随扈,环哥儿在皇上面前又举荐了郑家小子,郑家得出任六科的吏部给事中,郑大人与郑夫人还专门来贾家道谢,郑家小子也去了承德随扈,婚事才再次推迟了。”
听了这话,元春有些不自在,这庶子已经到这个地步了?
一个年轻状元郎,区区六品官员,能在皇上举荐郑玄做官?
皇上还给了他体面,听了他的建议?
元春望向探春,这个三丫头,是环老三的胞姐,以后的侯爵夫人,出嫁之后,跟庶子亲还是跟宝玉亲?这就不用说了。
小公主只有这两个舅舅了。
元春想起了贾兰,忽然发现自己没请大嫂进宫,是个大错。
“兰哥儿,听说在国子监读书,他读得如何?”
元春进宫的时候,兰哥儿还没进学,所以不知兰哥儿读书的情况。
“皇妃娘娘,咱们家兰哥儿是个努力的,一直跟他三叔学,每日认认真真读书,天天去国子监,没有逃过一天学,看着乖巧懂事得让人心疼。”邢夫人难得插一句道。
元春听了邢夫人的话,感觉有些奇怪。
作为一名读书人,每日去国子监读书,不是应该的吗?
不逃学,也值得特别夸奖?
王夫人脸色不好看,这碎嘴子,来到宫里也不消停。
元春不知原委,也顺着邢夫人的话,道:“兰哥儿能懂事,就最好了,也不枉大伯与父亲送他进国子监进学。”
邢夫人道:“娘娘有所不知,兰哥儿没满十四岁,今年才十三岁半,他能进国子监,都是他三叔送他进去的,说先进国子监去读书,过两年再给他补一个名额。”
“兰哥儿也争气,他说能在国子监读书就行了,不是监生也不碍事,他要学他三叔,从秀才开始考。”
又是环老三?
此时,元春心里已经有些后悔了,应该听抱琴的,贾府的女眷全都请进宫,也就是一个半个时辰,忍一下就过来。
“兰哥儿年纪还小,怎么急着送进国子监?在家里族学读书不行吗?”元春随意的问了一句。
贾母望向邢夫人,你既然说了一堆,就说完去吧。
邢夫人见贾母也不阻拦她,继续说道:“私塾的贾老先生也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一个月也去不了几日私塾,都是他孙子瑞哥儿在管学堂的孩子,瑞哥儿的学问,也有限,听下面的人说,瑞哥儿的学问还不如兰哥儿好呢。”
“珠哥媳妇,害怕兰哥儿的学业荒废,实在没办法,才让兰哥儿拜托他三叔帮忙。”
王夫人此时有些坐不住了,邢夫人从头到尾,虽然都没提她,可是这里的人,谁能是傻子?
尤夫人、王熙凤、探春都没说话,只恭敬的听着。
元春心中很震撼,太太可是兰哥儿的亲祖母,何至于此?
母亲这是为何?难道是害怕兰哥儿将来会威胁到宝玉?
最让元春吃惊的是贾母的态度,贾母竟然不说话,任由邢夫人说这些。
抱琴忽然插话道:“娘娘,小公主睡了挺久了,会不会醒了?”
元春微笑的让贾母她们继续喝茶,用些点心,跟抱琴回去里面。
走过后堂,来到寝室,抱琴的对元春道:“娘娘,您准备给老太太她们的礼物,咱们添几样吧。”
元春也明白抱琴的意思,道:“你是说,添给赵太太和大嫂她们?”
抱琴道:“娘娘,赵太太、少奶奶是要添,林姑娘、史姑娘、薛姑娘也添吧,林姑娘的礼,要添重一些。”
元春眼中有些不满,直直的瞪着抱琴,抱琴眼神清澈,与元春四目相对,没有一丝胆怯。
最后,元春轻哼一声,扭头往里走,嘴上还嗔骂的道:“你这丫头,是越来越大胆了,都能做我的主了。”
抱琴跟在后面,微笑的道:“娘娘,您现在有了小公主,不能只为了其他人考虑,也要为小公主将来着想。”
元春望着女儿,目光柔软了许多。
宝玉和贾环是小公主的舅舅,贾兰是小公主的表兄,将来,谁能给她撑腰?
…………
宴席要散了,康元帝留下了李青秋、治国公马熙、还有贾环,两位大太监也在。
康元帝道:“不管老四心里打得是什么主意,只要三年内,他能在直隶推广土豆、玉米、红薯种植,朕都给他记上一大功。”
康元帝又说出来担心,土豆、玉米、红薯三样肯定是好东西,就怕本地豪门不配合,故意使坏,让老百姓种的新庄稼卖不出去。
这确实是个问题,他们如果一起抵制,故意不收购土豆、玉米,老百姓种出来了,只能自己吃,也没用。
康元帝一边说,一边望着贾环,贾环老老实实的听着,低着头,也不接话。
康元帝不高兴了,道:“等老四将土豆、玉米都种出来了,朕让小六子去负责收,省得他一天到晚没事干,只会去青楼饮酒。”
“皇上,您可冤枉韩王殿下了,殿下在扬州,都是为了给朝廷办差,迫不得已,才去的烟花之地。”
康元帝笑了,道:“贾家小子,小六子是迫不得已?还是乐在其中?”
事关韩王殿下的名声,贾环一点都不退让,挺直腰板,正色的道:“皇上,自然是迫不得已,韩王殿下在扬州城,虽然经常去青楼,可一次都没留宿。”
(继续码字,很晚,书友们,别等了,可能要一两点)